王双明,男,1955年5月21日出生,陕西岐山人,中共党员,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西安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双明1983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田地质硕士学位,1992年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2000年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2005年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被聘为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6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兼任西安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010年任任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兼党委书记,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王双明主要研究方向为公益性地质工作管理、矿产勘查,长期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及矿区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双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歧山
出生日期:1955年5月21日
毕业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截至2018年10月)
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截至2018年10月)
人物经历
1955年5月21日,王双明出生在宝鸡岐山。
1977年,在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专业毕业。
1983年,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
1983至1992年,历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勘探公司)技术员,工程师,地质处副处长,科技处处长,副总工程师。
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副厅级)。
1996年11月至2000年5月,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2000年4月至2005年3月,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正厅级)。199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煤田地质局)局长。
2007年3月至2010年8月,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
2010年8月至2015年7月,任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正厅级)兼党委副书记。
2010年8月至2016年12月,任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主要成就
王双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双明致力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地质勘查与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30多年,在找煤、勘探、采煤保水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地质成果。
找煤取得重大发现。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总体分布特征和赋存规律,发现了环带状聚煤规律,查明了全盆地煤炭资源总量,为煤炭工业战略西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资源保障。
探煤取得重大突破。根据煤层地球物理特点,集成地震、磁法和钻探技术优势,建立了煤田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勘查周期短,成本低,精度高,将煤炭地质勘查引领到了高效高精度勘查新阶段。
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要创新。揭示了煤炭开采对地表生态和地下水的损害机理,发现了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水水位的依存关系,提出了以生态水位保护为核心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为煤炭绿色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承担项目
截至2019年3月,王双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
科研获奖
截至2018年10月,王双明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获奖年份 |
---|
2014年 |
2014年 |
2011年 |
2010年 |
2010年 |
2010年 |
2008年 |
2006年 |
2005年 |
2004年 |
学术著作
截至2018年10月,王双明先后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
王双明,黄庆享,范立民,王文科.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与生态水位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王双明,王晓刚,范立民.韩城矿区煤层气地质条件及赋存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专利成果
截至2018年10月,王双明先后获各类专利6项。
王双明人才培养
培养理念
王双明在接受陕西日报采访时王双明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抓创新、谋创新,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培养成果
截至2017年12月,王双明已培养博士研究生6人,教授级高工9人;指导的1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5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王双明荣誉表彰
获得年份 | 荣誉名称 |
---|---|
社会任职
截至2018年10月,王双明担任陕西省人民政府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田地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长,西安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院长、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带头人。
个人生活
野外工作变成“泥人”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刚刚从中国地质大学读完研究生的王双明和他的团队临危受命,踏上了漫长的找煤之路。野外工作困难重重,王双明的团队把帐篷搭在黄土峁上,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当时生活用水也成了奢侈品。“我们把顺帐篷流下的雨水收集起来,只够饮用和刷牙。一段时间后,人人都成了‘泥人’。”回忆往事,王双明感慨万千。
风餐露宿的勘测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适合建设大型机械化矿井,地质勘查时必须精确探明煤层分岔位置、冲刷缺失范围和自燃边界,这样才能保障安全高效开采。传统钻探技术受技术规范和勘查成本制约,无法实现煤层高精度勘查。针对这一难题,王双明组织了多项研究和试验,他和团队成员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王双明回忆道:“印象比较深的一次,下着大雨,车辆坏在了路上,我们在漆黑的夜里步行20多公里才到达府谷县城。”。
人物评价
出生在宝鸡岐山,求学在古都西安,奋斗在广袤田野,成就在煤田探索。以普罗米修斯般的坚毅,穷毕生之力为中国西部百姓寻找“光明”。王双明长期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煤炭行业管理等工作,他对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倾注了很多心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陕西日报评)
王双明长期从事煤炭资源勘查与矿区环境保护工作,是煤炭地质与勘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三秦都市报评)
王双明院士具有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评)
王双明查明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总体分布规律与资源总量,为部署规划煤炭工业战略西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建立了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大型勘查工程,将煤炭地质勘查引领到了高效高精度综合勘查新阶段。提出了生态脆弱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新技术,为中国煤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撑,是中国煤田地质系统科技带头人。(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