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祥(1940年4月20日-),男,汉族,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丰利镇(现如东丰利),中共党员,中国导弹发射与运用技术专家、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专业技术1级,少将军衔。1965年7月黄先祥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之后入伍,走进原第二炮兵技术学院任教;1996年获军队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荣立集体一等功。黄先祥长期从事国防科技与教育事业,突破了导弹发射技术领域多项关键性工程技术难题,创建了军队“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学科。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先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如皋县丰利镇(今如东丰利)
出生日期:1940年4月20日
毕业院校:北京理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0年4月20日,黄先祥出生于江苏如东县。
1965年7月,黄先祥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工程系导弹地面设备专业。
1970年5月,黄先祥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92月10月,黄先祥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
1997年,黄先祥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中央军委主席签发通令荣记一等功。
1998年起,黄先祥任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教授、校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副主席。
1999年,黄先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黄先祥被聘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
2003年3月,黄先祥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界)。
2008年3月,黄先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界)。
主要成就
黄先祥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黄先祥长期从事国防科技与教育事业,突破了导弹发射技术领域多项关键性工程技术难题。在中国首次提出战略导弹新的作战思想,并研制出特种装备;研制出多种型号地地导弹大型综合性模拟系统;建立了中国第一套战略导弹测试发射设备自动检定系统;研制出新型高精度定向瞄准系统。
1991年,黄先祥教授作为“战略导弹新作战思想”的课题负责人和总设计师,带领有关技术人员,成功研制出大型“92121系统”。
学术论著
根据2019年12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黄先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百余篇。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19年12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黄先祥先后获国家和军队奖27项,其中,“92121系统”等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26项。
1991年1月1日,黄先祥因“战略导弹技术训练模拟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参考资料来源
黄先祥荣誉表彰
时间 | |
1999年 |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6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9年 | 荣立集体一等功 |
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黄先祥人才培养
团队建设
黄先祥作为群体带头人,领导教研室于2008年获得“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指导学生
根据2019年12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黄先祥培养指导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百余名。
学科建设
黄先祥创建了军队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学科,使该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军队和陕西省重点学科,设立了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教育理念
黄先祥有一个理念:“我要把大学学的东西报效祖国、报效人民。那么我是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培养好。”他认为:“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敢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社会任职
担任职务 | |
1988年5月 | 陕西省人大代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 |
1992年10月至1997年9月 | 中国共产党全国党代表 |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 |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 |
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 |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 |
人物评价
老师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战略导弹事业。黄先祥的事迹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人必须甘于吃苦奉献,要有一辈子干成一件事的定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利评)
白天搞教学、晚上搞科研。在实验室里,在生产厂家,在导弹发射实验厂,处处留下了黄先祥的身影。几十年来,伴随着求知的艰辛和攻关的艰难,黄先祥院士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中国广播网评)
黄先祥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多种型号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中国工程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