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善义,1938年8月20日出生于辽宁大连,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杜善义于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之后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1982年至1987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晋升为教授;1987年至1993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1990年至2001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1993年至1998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杜善义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杜善义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省大连市
出生日期:1938年08月20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38年8月20日,杜善义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1959年—1964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飞行器结构力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4年—1980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副主任。
1965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8年,被评为讲师。
1980年7月—1982年9月,担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访问学者。
1982年—1987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
1985年,晋升为教授。
1987年—1993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
1990年—2001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3年—1998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9月,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杜善义于20世纪80年代初明确提出力学与材料结合,将细观力学应用到复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中,建立了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模拟/表征/优化理论。21世纪初构建了“轻、热、功、智”的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需求与发展模式,解决了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中装备结构轻量化、抗极端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中的多项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杜善义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等著作10部。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杜善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2项。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杜善义先后培养博士77名。
教学方式
杜善义创立了产学互动、各尽所长、按需办学的新模式。他会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制定了不同的学习方案,实现了“因材施教”,鼓励他们既自由思考、独立科研,又团结协作、敢为人先,更要超越导师、勇往直前。
团队建设
1989年,杜善义与顾震隆教授等一起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杜善义所创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111”引智团队支持,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工人先锋号等表彰。
教育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8月山东理工大学人力资源处网站显示,杜善义先后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杜善义在推动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基础问题研究中做出了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杜善义在航天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山东理工大学人力资源处评)
杜善义在先进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研究上成就了一番事业,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评)
人物影响
哈尔滨工业大学善义班
2021年9月15日晚7点,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善义班宣讲会于文体中心114举办,宣讲会由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洪涛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善义班由杜善义院士和韩杰才院士共同发起,航天学院联手英才学院全力打造,“善义教育基金”大力资助,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为依托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