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骥,男,1932年9月24日出生于江苏丹阳,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周秀骥于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当练习生;1952年,被派往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56年,破格派送他到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62年,获得数理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1963年,被破格晋升为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1979年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调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院长、党组书记;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周秀骥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大气遥感和大气环境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周秀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丹阳
出生日期:1932年9月24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32年9月24日,周秀骥出生于江苏丹阳。
1950年,周秀骥从上海中法中学(现光明中学)毕业。
1951年4月,周秀骥参加工作,在南京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当练习生,负责统计气象资料,受到所长赵九章教授的赏识和重点培养。
1952年,周秀骥被派往北京大学物理系参加科研合作项目。
1956年9月,周秀骥经赵九章所长推荐,破格派送到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大气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秘书长费多罗夫院士,从事暖云降水实验和理论研究)。
1962年3月,周秀骥获得苏联数理学副博士学位。
1963年,周秀骥被破格晋升为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
1979年,周秀骥晋升为研究员。
1984年,周秀骥调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先后任院长、党组书记、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周秀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周秀骥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主要成就
周秀骥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周秀骥系统地建立了暖云降水起伏理论;他率先开展中国大气电学研究;他系统地开展了大气光学与微波遥感理论与实验观测研究;他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台气象激光雷达和UHF多普勒测风雷达;他建成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超短期预报系统以及强风暴实验室。周秀骥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学术论著
学术著作:
截至2009年9月,周秀骥先后完成专著4本。
时间 | 编写著作 |
1982年 | 《大气微波辐射及遥感原理》 |
学术论文:
2020年4月中国知网官网显示,周秀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
代表论文如下:
陈隆勋,朱文琴,王文,周秀骥,李维亮.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03):2-16.
陈隆勋,周秀骥,李维亮,罗云峰,朱文琴.中国近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气象学报,2004(05):634-646.
李晓文,李维亮,周秀骥.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8(01):25-32.
周秀骥,罗超,李维亮,史久恩.中国地区臭氧总量变化与青藏高原低值中心[J].科学通报,1995(15):1396-1398.
张义军,周秀骥.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6(06):829-834.
徐祥德,周丽,周秀骥,颜鹏,翁永辉,陶树旺,毛节泰,丁国安,卞林根,J.Chan.城市环境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影响域[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10):958-966.
周秀骥,徐祥德,颜鹏,翁永辉,王建林.2000年春季沙尘暴动力学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04):327-334.
孙健,赵平,周秀骥.一次华南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及复杂地形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2(03):333-342.
吕达仁,周秀骥,李维亮,罗云峰.30年来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分布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2(06):721-730.
倪允琪,周秀骥.中国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形成机理以及监测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J].气象学报,2004(05):647-662.
承担项目
周秀骥先后承担国家攀登专项“华南暴雨试验”首席科学家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三角洲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生态系统相互”首席科学家工作,以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预测研究”专家组副组长和课题组长工作。
科研奖励
截至2009年9月,周秀骥先后获得国家和部委级重大科学成果奖共11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四等奖各1项。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78年 | 暖云降水微物理机制的研究 | 全国科技大会奖 |
1991年 | 甚高频多普勒风廓线仪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1992年 | 灾害性天气监测和短时预报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1987年 | 暖云降水微物理机制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
1981年 | 激光大气遥感研究 | 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二等奖 |
1989年 | 大气微波辐射及遥感原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1995年 | 中国第一个高空科学气球技术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周秀骥人才培养
研究生导师
周秀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担任气象学(大气声学、大气遥感、中尺度大气物理等方向)专业博士生导师。
周秀骥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64年 | 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 中国科学院 |
1988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 国务院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中国科学院 |
1996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 |
2003年 | 首届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 | 中国气象局 |
政府特殊津贴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 | |
国际气象与大气物理协会理事会理事 | |
国际大气辐射委员会委员 | |
国际臭氧委员会委员 | |
全球大气观测系统联合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
1964年6月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 |
1993年至199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
1993年至199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 |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六、七、八、十、十一届常委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主任 | |
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 |
《大气科学》主编 | |
《气象学报》主编 | |
《应用气象学报》主编 | |
1993年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
人物评价
周秀骥院士长期在中国的大气科学领域辛勤耕耘;他是中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他为中国遥感技术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气象局评)
周秀骥先后在激光、大气遥感、大气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理论与技术发展和应用试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镇江市社会科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