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健,女,1953年3月23日出生于贵州贵阳,河南南乐人,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共建的“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实质性双聘教授。1968年12月周卫健参加工作。197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1993年2月加入九三学社。1995年获得西北大学地质系博士学位。1998年开始历任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担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主委。2008年开始历任政协陕西省第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周卫健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第四纪地质及宇宙成因核素在地球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周卫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贵州贵阳
出生日期:1953年3月23日
毕业院校:西北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历史证据和成因研究》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性别:女
学历:在职研究生
学位:理学博士
人物经历
1968年12月至1972年03月,在贵州省罗甸县插队做知青。
1972年03月至1973年09月,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担任教师。
1973年09月至1976年07月,在贵州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
1976年07月至1978年11月,在贵州省赤水天然气化肥进口设备厂担任英语技术翻译。
1978年11月至1985年04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担任实习员。
1985年04月至1999年09月,任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7年05月至1988年10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理系学习硕士学位必修课。
1992年09月至1995年12月,在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05月,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
1999年09月至200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
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
2002年11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2004年10月至2006年07月,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
2006年07月至2007年07月,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
2007年07月至2007年12月,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
2007年12月至2008年01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
2008年01月至2008年08月,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
2008年08月至2012年06月,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2012年06月至2017年11月,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副主任、常委。
2016年7月,入选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AGUFellow)。
2017年11月至2018年01月,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副主任、常委。
主要成就
周卫健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周卫健在古气候突变事件、10B环境示踪和14C年代学领域取得系统创新成果。首先报道了东亚季风新仙女木突变事件的可靠地质证据,及其寒冷和降水增加的特点以及高低纬气候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为气候趋势预测提供了历史相似型。创造性地利用黄土10Be定量重建地磁场强度和季风降水变化,为解决中国黄土10Be示踪环境的难题做出关键贡献。创建了大样品-小样品-微量样品14C测年方法序列,解决了当时考古和地质小样品测年难题。近年来主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为地球环境研究提供了平台。
学术论著
根据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官网显示,周卫健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引用2000多次。
ZhouWeijian,ZhouMingfu,andM.J.Head,14CChronologyofBeizhuangcunsedimentationsequencesince30,000yearsB.P.[J].ChineseScienceBulletin,35(7)(1990),567-572.
ZhouWeijian,M.J.Head,andL.Kaiholas,SmallsampledatinginChina[J].Radiocarbon34(3)(1994),47-49.
ZhouWeijian,D.J.Donahue,S.C.Porter,T.A.Jull,LiXiaoqiang,M.Stuiver,AnZhisheng,EijiMatsumotoandDongGuangrong,VariabilityofmonsoonclimateinEastAsiaattheendofthelastglaciation[J].QuaternaryResearch46(3)(1996),219-229.
ZhouWeijian,D.J.DonahueandJ.T.Jull,RadiocarbonAMSdatingofpollenconcentratedfromeoliansandandpaleosol:ImplicationsforthemonsoonclimatechangesincethelateQuaternary[J].Radiocarbon,39(1)(1997),19-26.
ZhouWeijian,Head,M.J.,LuXuefeng,A.J.T.JullandD.J.Donahue,TeleconnectionofclimaticeventsbetweeneastAsiaandploarhighlatitudeareasduringthelastdeglaciation[J].Palaeo.152(1999),163-172.
ZhouWeijian,M.JohnHeadZhishengAnPatrickDeDeckkerZhengyuLiu,XiaodongLiu,XuefengLuDouglasDonahue,A.J.TimothyJull,&J.WarrenBeck,TerrestrialEvidenceforaSpatialStructureofTropical-PolarInterconnectionsDuringtheYoungerDryasEpisode[J].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2001),191:231-239.
ZhouWeijianJ.Dodson,M.JohnHead,B.SLi,Y.J.Hou,X.F.Lu,D.D.Donahue,,A.J.T.Jull,EnvironmentalvariabilitywithintheChinesedesert-loesstransitionzoneoverthelast20,000yrs[J].Holocene12(1)(2002),107-112.
ZhouWeijian,XuefengYu,A.J.TimothyJull,G.Burr,J.Y.Xiao,XuefengLu,&FengXian,High-resolutionevidenceofanearlyHoloceneoptimumandamid-HolocenedryeventfromsouthernChinaduringthelast18,000years[J].QuaternaryResearch62(2004),39-48.
ZhouWeijian,ShuchengXie,PhilipA.Meyers,andYanhongZheng,ReconstructionofLate-GlacialandHoloceneClimateEvolutioninSouthernChinafromGeolipidsandPollenintheDingnanPeatSequence[J].OrganicGeochemistry,36(2005),1272-1284.
ZhouWeijian,ZhaoXiaolei,LuXuefeng,LiuLin,WuZhengkun,ChengPengZhaoWengnianandHuangChunhai,2006,3MVmulti-elementAMSinXianChina:Peculiarfeaturesandpreliminarytests[J].Radiocarbon48(2)(2006),285-293.
承担项目
根据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官网显示,周卫健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科技部基础研究前期专项、科技部创新方法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等重要课题,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官网显示,周卫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一等奖五项。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2000年 | 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八) |
2002年 | 全球增温的历史相似型与14C年代学研究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6年 | 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
2008年 | 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周卫健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周卫健认为:“进所里以后,学生首先要打杂。什么活都要会做一点,多方面发展才好。”在学术教育上,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之前写论文的时候也翻过很多别人写的论文,发现有不少都是罗列文献、总结式论文,自己的观点很少。这样不行。”通过参加研究所导师们的前沿性科学工作,让学生一开始就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为学生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从项目申请、样品采集、实验测试、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都让学生全程参与,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充分锻炼。通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能力。
人才引进
周卫健关注研究所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抓住机会吸引最优秀的海外人才来所工作,开辟新的学科方向。“有时候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项目合作,一旦发现研究所发展急需的优秀海外人才,就抓住机会尽快把他们吸引回来。”
周卫健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周卫健个人生活
周卫健的父母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因此给他们的女儿取名“卫建”,取保卫国家、建设国家之意,年轻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女儿长大后,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周卫健的父亲,少年时期就投身抗日游击队的行列中(1938年),解放战争时期随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她的母亲,在中学求学期间(1947年)受中共地下党的影响,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她跟随着刘邓大军一路西进到贵州,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贵州的第一批革命干部。
人物评价
周卫健长期从事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在第四纪年代学、东亚季风气候突变事件、宇宙成因核素环境示踪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成果。(西安交通大学评)
多年来周卫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履职,发挥其专业所长,针对国家和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她与团队成员一起向中央提交专题报告,指出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化是自然环境长期演变的结果,明确提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应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的基本原则,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科学实施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