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詹姆斯·弗兰克

詹姆斯·弗兰克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235 更新时间:2024/1/15 19:50:04

詹姆斯·弗兰克(JamesFranck,1882年8月26日~1964年5月21日),德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后加入美国国籍)、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毕业于柏林大学。弗兰克早期任德国哥廷根大学物理系主任兼物理学教授,从1938年起一直担任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教授直至去世。美国曼哈顿计划期间,弗兰克与同在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瑟·康普顿等人一起建立了人类第一台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5月21日,弗兰克突发心脏病在哥廷根逝世,享年82岁,后与第一任妻子一同葬于美国芝加哥。为了纪念他,芝加哥大学成立了著名的詹姆斯·弗兰克研究院(JamesFranckInstitute),与恩利克·费米研究院(EnricoFermiInstitute)并列为物理系两大研究院。

基本资料

名:詹姆斯·弗兰克

外文名:JamesFrank

别名:詹姆斯·弗兰克

国籍:德国

民族:德意志民族

出生地:德国汉堡

出生日期:1882年8月26日

逝世日期:1964年5月21日

毕业院校:柏林大学

代表作品:《弗兰克报告》等

主要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1925年)

德国物理学会普朗克奖章

信仰:伊斯兰教

任教院校:德国哥廷根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

研究方:原子物理量子以及太阳能量转换

好友:马克思·玻恩(MaxBorn)

性别:男

学位:博士学位

职称:教授,助教

人物生平

1901-1902年,詹姆斯·弗兰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两个学期,在这期间遇到马克思·玻恩(MaxBorn)并和他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1902年,他转到柏林大学,开始认真地学习与研究物理学。当时世界物理学的中心在德国,鲁宾斯(Rubens)、埃米尔·沃伯格(EmilWarburg),普朗克都是柏林大学教授。后来又有杜鲁德(Drude)与爱因斯坦,他们联合举办的讨论会对弗兰克一生的事业有巨大的影响。

1906年,詹姆斯·弗兰克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曾有一短暂时期在法兰克福大学任物理学助教。

后来,他到母校柏林大学担任鲁宾斯教授的助教。

1911年,提升为物理学讲师。

1917年,被委任为凯泽威廉理化研究所(后来改为普朗克研究所)助理教授兼部门的领导直至1920年,当时该所所长是弗里兹·哈伯(FritzHaber)。

1921年,玻恩担任哥廷根大学物理系主任兼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成功地说服了教育部长重新分系。

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詹姆斯·弗兰克虽然是犹太人,仍被允许继续工作,但他的同事、学生中凡属于非雅利安人或所谓政治上有问题的人都被免职、开除,因而他辞掉了教授职位。他反对新法律,并发表了一篇勇敢的宣言。几个月之后他与玻恩以及许多其他同事都离开德国。

1935年詹姆斯·弗兰克在哥本哈根逗留一年之后,到达美国,在巴尔的摩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教授。

1938年,他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在那里,萨缪尔·菲罗斯(SamueIFels)基金曾经建立一个光合作用的实验室,詹姆斯·弗兰克担任这个实验室的指导,一直到1949年退休为止。

在哥廷根和巴尔的摩时,詹姆斯·弗兰克和他的同事曾经把双原子分子中的电离与光合作用机制推广到液掺和固体中去,最后推广应用到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这一工作固然包括了生物化学的全部复杂性,然而詹姆斯·弗兰克还是集中大部分时间专心致志地从事光合作用问题的研究。

主要成就

詹姆斯·弗兰克与赫兹(GustavLudwigHertz,1887-1975)于192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因为他们发现支配电子与原子相互碰撞的定律。1926年詹姆斯·弗兰克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金授奖演讲中简短地描绘了电子碰撞的问题。

除了获得诺贝尔奖外,詹姆斯·弗兰克还获得许多荣誉,并被许多学会,包括伦敦皇家学会吸收为会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也授他许多荣誉,他获得了德国物理学会的普朗克奖章,并成为哥廷根的荣誉会长。

出版著作

詹姆斯·弗兰克从事科学活动超过60年以上,其间从二十世纪初原子物理和量子论的奠基开始,到这些学科的研究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为止。詹姆斯·弗兰克基本上是一个物理学家,但是他所从事的关于太阳能量转变成维持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过程的研究,对于化学与生物学分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时期,詹姆斯·弗兰克发表了大量多样的文章,其中心主题可以描述为在碰撞中的原子与分子的组成和分离以及它们的动与转动。在两篇论文中,并应用于在分子光谱中从电子运动到振动运动的能量转换。

詹姆斯·弗兰克用振动能级的外推法引到决定分子的分离能量的方法,并使这个方法在康登(Condon)的波动力学公式之后变成为著名的“弗兰克-康登原理”。

1926年他的唯一著作是与乔丹(P·Jordan)合写的书,这本书包含那个时期他的大部分工作的基本概念。

詹姆斯·弗兰克教授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还是他早期在柏林大学任职时所作出的巨大发现。

在这一时期,他深入沃伯格的实验室,着手电晕放电的研究,不久放弃这一专题,而转到更基础的离子运动性的研究。他发现电子与惰性气体原子的碰撞主要是弹性碰撞,并不损失动能。当时他的年青同事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Hertz)参加他这一非精确的弹性碰撞的研究。这项工作导致了非弹性碰撞中电子与原子间能量量子化转移的发现。

在他们的著名实验中,詹姆斯·弗兰克与赫兹测定了使电子从原子中电离出来应需要多大能量的问题。他们让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水银蒸气分子发生碰撞,借以计算碰撞前后电子能量的变化。实验的结果明确地表明:电子在与水银原子碰撞时,电子严格地损失4.9电子伏特的能量,也就是说,水银原子只能接收4.9电子伏特的能量,这个事实无可非议地说明了水银原子具有玻尔所设想的那种“完全确定的、互相分立的能量状态”。所以说,弗兰克-赫兹实验是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是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荣誉奖章

192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1年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1953年成为格丁根荣誉市民

1955年获得拉姆福德奖

1964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合作伙伴

罗伯特·波尔(R·Pohl)担任特约教授并兼任第一物理研究所所长。波恩将两个研究所设在同一座楼内,玻恩所作的这种安排,主要是使三位教授分别在三个系里各得其所又便于接触联系,使研究工作令人满意地进行。他们经常合办讨论会,轮流担任主席。在阿根廷的十二年间,詹姆斯·弗兰克与玻恩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又有共同的科研兴趣,形成了这个区域活跃的科学团体的核心。

标签: 詹姆斯·弗兰克

更多文章

  • 曼内·西格巴恩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曼内·西格巴恩

    曼内·西格巴恩(瑞典语:KarlManneGeorgSiegbahn,1886年12月3日-1978年9月26日),瑞典物理学家,1924年,他因为发现X射线的光谱,而获得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殊荣。中文名:曼内·西格巴恩外文名:KarlManneGeorgSiegbahn国籍:瑞典出生日期:188

  •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RobertAndrewsMillikan,1868年3月22日—1953年12月19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896年-1921年间,密立根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并进行了一系列测定电子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包括著名的油滴实验,因而获得

  •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夏尔·爱德华·纪尧姆

    查尔斯·爱德华·纪尧姆,(法语:CharlesÉdouardGuillaume,1861年2月15日-1938年6月13日),瑞士物理学家。192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查尔斯·爱德华·纪尧姆外文名:CharlesÉdouardGuillaume国籍:瑞士出生地:弗勒里耶出生日期:1861年2

  • 约翰尼斯·斯塔克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约翰尼斯·斯塔克

    约翰尼斯·斯塔克(JohannesStark,1874年4月15日-1957年6月21日),男,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毕业于慕尼黑大学,种族主义者,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塔克效应”“斯坦克-爱因斯坦方程”“斯坦克数”的发现者。中文名:约翰尼斯·斯塔克外文名:JohannesStark(德语

  • 马克斯·普朗克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马克斯·普朗克

    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语:MaxKarlErnstLudwigPlanck;英文:Max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1874年,普朗克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后改读物理学专业。1

  •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语:CharlesGloverBarkla,1877年6月7日-1944年10月23日),英国物理学家,任教于剑桥大学以及爱丁堡大学的他,致力于基础物理研究。1917年因发现X射线的散射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外文名:CharlesGlove

  • 威廉·亨利·布拉格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亨利·布拉格(SirWilliamHenryBragg,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英国物理学家,现代固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威廉·亨利·布拉格是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的父亲。他早年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曾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及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教授,1940年出任皇

  •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LawrenceBragg,1890年3月31日—1971年7月1日),英国物理学家,是著名物理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儿子,25岁时就获得诺贝尔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英国很多团体的名誉成员,同时又是美国、法国、瑞典、中国

  • 马克斯·冯·劳厄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马克斯·冯·劳厄

    马克思·冯·劳厄(MaxvonLaue,1879年10月9日—1960年4月24日),德国物理学家,1912年发现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现象,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固体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从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衍射花纹研究晶体的微观结构,并且对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

  •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KamerlinghOnnes,1853年9月21日~1926年2月21日),荷兰物理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对低温物质特性的研究。1911年发现了物体的超导性,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文名: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外文名:HeikeKamerlin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