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约翰·伯特兰·格登

约翰·伯特兰·格登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473 更新时间:2024/1/19 14:07:34

约翰·伯特兰·格登爵士,1933年10月2日出生,是一位英国发育生物学家。他主要以在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而知名。2012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本资料

名:约翰·伯特兰·格登

外文名:JohnBertrandGurdon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933年10月02日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基督学院,加州理工学院

职业:发育生物学家

主要成就:细胞核移植,克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2年)

沃尔夫医学奖(1989年)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2009年)

出生地:英格兰

代表作品:在脊椎动物分化过程中的核质关系的研究

人物经历

约翰·伯特兰·格登爵士(SirJohnBertrandGurdon)1933年10月2日出生于英国,中学毕业于伊顿公学。在牛津大学基督学院开始大学生涯,从最初的经典学到最后换专业至动物学。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课程后,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

1971-1983年: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1983年至今:剑桥大学动物学系

荣誉奖项

1971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995年被授爵士

2009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事研究

格登主要从事细胞核移植克隆研究。

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格登和山中伸弥教授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新闻公报称,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教科书因之改写,新的研究领域被建立起来。通过对人体细胞的重新编程,科学家们创造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约翰·格登在20世纪60年代所做一个划时代实验:把美洲爪蟾的小肠上皮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卵细胞,结果发现一部分卵依然可以发育成蝌蚪,其中的一部分蝌蚪可以继续发育成为成熟的爪蟾。听着这个技术是不是有些耳熟?对了,这就是人类第一次从动物的成体细胞中重新复制出一个新的动物。当1997年多利羊诞生之后,这种技术被广为所知“克隆”。

格登发现,一个普通的上皮细胞核也能够让卵细胞发育成为一个蝌蚪,进而变成一只成熟的爪蟾。不过,如果说到最早提出这项技术的科学家,则应该是193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汉斯·斯佩曼(HansSpemann)。

1938年斯佩曼和他的学生发现,把发育早期的蝾螈细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发育晚期蝾螈胚胎中,胚胎细胞可以继续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蝾螈。既然单独的细胞核移植就可以让生物由一个细胞逐渐分裂分化成为完整的个体,那么这种现象就一定不会仅仅存在于胚胎中。什么时候成体细胞也可以用类似的技术重新获得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毕竟胚胎细胞和成体细胞至少在基本结构上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都是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的。

毫无疑问,格登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圆满的答案。至此,无数的科学家开始不断把发育到各个阶段的细胞核通过核转移技术移植到各种胚胎细胞中。这项技术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商业使用——利用这项技术可以短期内获得大量难得的良种奶牛的胚胎,一次性让数十头母牛怀孕并产下品性完全一样的小牛。

人物趣事

约翰·格登15岁在伊顿公学读书期间,其生物学成绩竟在全年级250名学生中排在最后一名!他的其他所有理科成绩也都排名靠后。但是64年以后的今天,他却成为公认的同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

现年79岁约翰·格登回忆称,自己在中学时成绩垫底,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15岁时,格登在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求学,当时在250名学生中,格登的生物科成绩排在最后一名,其他科学科目也排名非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

在1949年的学校成绩报告单中,格登被一名老师如是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这份成绩报告至今仍被格登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偶尔用来娱乐一下。

虽然成绩差、不被老师和学校看好,但格登仍然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生物学的热爱从来没有减少过。法新社8日报道称,格登在多年前的一个采访中回忆称,自己少年时被生物学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在当时还引起老师的强烈反感。

据法新社8日报道,在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兢兢业业,79岁的他仍坚持全职工作。在被通知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还在实验室工作。一名英国记者曾试图联系格登进行连线采访,但格登的实验室答复称:“格登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他。”

更多文章

  • 拉尔夫·斯坦曼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拉尔夫·斯坦曼

    拉尔夫·斯坦曼(RalphMarvinSteinman),1943年1月14日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生物学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理学和免疫学实验室教授。2011年,与美国科学家布鲁斯·比尤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拉尔夫·斯坦曼外文名:RalphMa

  • 朱尔斯·霍夫曼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尔斯·霍夫曼

    朱尔斯·霍夫曼(JulesAHoffmann,1941年8月2日——)。现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理事会委员。2011年,与美国科学家布鲁斯·比尤特勒、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9年3月,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中文

  • 布鲁斯·博伊特勒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布鲁斯·博伊特勒

    布鲁斯·博伊特勒(英语:BruceBeutler,1957年12月29日-)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因发现如何激活先天免疫而与鲁斯兰·麦哲托夫和朱尔·A·奥夫曼分享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同年(2011年),博伊特勒连同朱尔斯·霍夫曼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奖项,

  • 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

    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1925.09.27-2013.04.10),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1988年去世)共同研发体外人工授精技术(俗称试管婴儿技术),享年87岁。因开发“体外受精技术”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出生日期:1925

  • 杰克·绍斯塔克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杰克·绍斯塔克

    杰克·绍斯塔克,美国人。1952年生于伦敦,在加拿大长大。他曾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并于197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绍斯塔克自1979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是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并同时任职于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 卡罗尔·格雷德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卡罗尔·格雷德

    卡罗尔·格雷德(CarolGreider),1961年生,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1983年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教授。她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卡罗尔

  •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1948年11月26日——),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女,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教授。著有《端粒效应》(与伊丽莎·艾波合著,廖月娟译,天下文化出版,2017年)。中文名: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外文名

  • 吕克·蒙塔尼耶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吕克·蒙塔尼耶

    吕克·蒙塔尼(LucMontagnier,1932年8月18日-2022年2月8日),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荣誉教授,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防治基金会主席,法国著名的病毒学家,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之一,出生在法国,他是巴黎大学的病毒学教授,是法国巴黎艾滋研究和预防世界基金会的荣誉教授和主管。他在艾滋病的研

  •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人,出生于1947年,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法国巴斯德研究中心工作。巴尔-西诺西是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科学奖女性获得者之一,以研究艾滋病病毒而闻名,是1983年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论文作者之一。巴尔-西诺西和同事蒙塔尼因发现了艾滋病的致病病毒(即HIV病毒),与发现了人

  •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zurHausen),德国著名科学家、医学家,1936年3月11日生。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俄国托木斯克国立大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医学教授。现任职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乳头状瘤病毒(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这一发现为开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