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魏奉思

魏奉思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晴天 访问量:2246 更新时间:2024/1/16 15:24:38

魏奉思,1941年11月24日出生于四川绵阳,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奉思于1963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80年至1981年在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做访问学者;1988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1990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博士生导师;1993年参与建立中国科学院日球物理数值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同年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构想;2002年提出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建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受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地学部委托负责“中国空间天气发展战略建议”咨询专家组工作;2017年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魏奉思主要从事空间天气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行星际激波的非对称传播、日球电流对激波传播的影响,行星际磁重联现象探索、地磁扰动预报的模糊数学方法等。

基本资料

名:魏奉思

外文名:Feng-SiWei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省绵阳市

出生日期:1941年11月24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41年11月24日,魏奉思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

1963年8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

1960年—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4年下半年,作为工作队成员从肥西县转战到安徽寿县南塘生产队。

1980年—1981年,在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8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0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博士生导师。

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参与建立中国科学院日球物理数值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同年受钧院士等人的委托负责起草中国空间物理发展规划,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构想,并担任总体组长、工作组长、科技委主任(至2004年)。

1994年,前往德国马普学会高空大气物理所做访问学者,从事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

2001年,中国科学院日球物理数值开放研究实验室整合为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魏奉思继续担任主任。

2002年,提出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建议。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受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地学部委托,负责“中国空间天气发展战略建议”咨询专家组工作。同年应邀受聘为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咨询专家。

2017年4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

魏奉思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魏奉思负责提出、组织推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建议,并担任“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学科指导小组组长,在行星际激波动力学过程、传播特征、三维非对称模型、与日球电流片相互作用以及在磁云边界层、行星际磁重联和空间天气预报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十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空间天气科学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先后负责有关中国空间天气科学、空间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

魏奉思从理论上得到了行星际激波在非均匀的运动介质中传播的解析解,预言太阳耀斑产生的激波可以传播到10〜20AU以远而衰减不大,此结论为后来飞船观测所证实。提出耀斑激波传播的三维非对称物理模型,其结果可以解释相应地球物理效应的非对称性。发现行星际扰动在传播过程中将赤道低纬电流片方向偏转、会聚,电流片阻碍行星际扰动的跨越传播,导致行星际扰动和地磁扰动的同侧效应。提出“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大科学工程,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正式批准立项。

承担项目

魏奉思从1995年起先后主持“八五”、“九五”和“十一五”国家重大基金项目,自2002年起任国家基金委地学部“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优先发展领域学科指导小组组长,先后负责主持中国空间天气保障能力、空间科学、数字空间等中科院咨委会批准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金额,职务

2014年7月—2016年6月

空间天气预报前沿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50.0万,主持

2013年1月—2017年12月

行星际磁云动力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33.0万,主持

2009年6月—2011年5月

我国空间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30.0万,主持

2009年1月—2012年12月

空间天气能量传输过程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00.0万,主持

2009年1月—2012年12月

L1点行星际太阳风多时空尺度结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0.0万,主持

2009年1月—2011年12月

空间天气预报中的“共性”与“个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4.0万,主持

2007年1月—2009年12月

磁云边界层电子、离子基本行为的诊断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5.0万,主持

2004年1月—2007年12月

日冕物质抛射的行星际表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0.0万,主持

2003年1月—2005年12月

行星际扰动与日球电流片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4.0万,主持

2001年1月—2003年12月

非对称性、多冕旒结构中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0万,主持

1999年2月—2003年12月

日地空间灾害性扰动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00.0万,主持

1999年2月—2003年12月

太阳剧烈扰动的日冕过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1.0万,主持

参考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网站显示,魏奉思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部委奖六项。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7年度

太阳耀斑引起的日球扰动和激波传播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1989年度

行星际起伏向地球磁层的输运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1993年度

日地共转扰动似稳定结构及耀斑引起的日地扰动和激波的对称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二获奖人)

2001年度

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2002年度

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魏奉思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2017年8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行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大会,在会上魏奉思表示,希望科技工作者们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将基础科学与中国“天基”、“地基”空间天气监测网共同构建成空间天气科学“三足鼎立”的立体化稳定格局。他说“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树立科学自信,发挥创新争先精神,让中国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领跑世界。”

讲座报告

2016年4月25日晚,魏奉思应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物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科技处邀请,以《新兴的空间天气科学与有效和平利用空间》为题在九教国际学术报告厅作报告。

2016年9月5日晚,魏奉思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邀请,以《有效和平利用空间与正在走来的“数字空间”》为题在将军路校区主楼4楼报告厅作报告。

2016年12月21日下午,魏奉思受邀参加在樱顶老图书馆举行的武汉大学珞珈讲坛第160讲,以《数字空间是空间科技的战略新高地》为题作报告。

魏奉思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单位

2005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中国科学院

2007年

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8年—2006年

国际日地物理/太阳行星际联系委员会委员,中国召集人;

国际日地系统气候与天气计划/空间天气专题委员会委员

2006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九章大师讲席教授

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

世界空间环境协调研究与培训中心执委会委员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教授

个人生活

魏奉思的家境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父亲在他上高中时去世,母亲是小学教师,家中还有个弟弟。读大学时,母亲每月给他15元生活费,伙食费就花掉12.5元,剩下2.5元还要买些生活用品。当年从北京到成都的慢车票要12.5元。即使每个月都很节省,但还是连买书的钱都没有,他只能抄写讲义,到图书馆借书看。

人物评价

魏奉思在行星际激波传播特征研究,电流片对行星际扰动传播影响的研究,提出磁云边界层新概念、新定义和新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受到国际该领域委员会主席M.Dryer博士等人的高度评价,认为“这类研究从根本上讲是重要的”,“研究是非强有力的”。“它是对空间物理的重要贡献”,并在国际J.Geophys.Res.、SpaceSci.Rev.等多种重要刊物上不断为中国国内外学者检验、确认和发展,行星际扰动传播规律的研究经受住了近20年学术界的检验。(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2002年魏奉思提出了“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他希望以开放的姿态,请国际科学家来一起做这件事,把世界其他地区的地基观测建立起来,把整个子午圈上的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这不仅会给中国空间科学带来发展,也会促进世界空间科学的发展。他的想法马上得到国际社会众多科学家响应,认为这是一个创举。(《深圳特区报》评)

标签: 魏奉思

更多文章

  • 吴福元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福元

    吴福元,1962年8月出生于安徽庐江,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院长。吴福元于1980年进入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学习,先后获得该校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至1996年在法国雷恩

  • 吴国雄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吴国雄

    吴国雄,194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6年吴国雄从南京气象学院毕业;1967年进入甘肃省气象局工作,担任天气预报工程师;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80年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

  • 吴立新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吴立新

    吴立新,1966年9月17日出生于安徽桐城,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副校长,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吴立新于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北京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

  • 伍荣生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伍荣生

    伍荣生,1934年1月17日出生于浙江瑞安,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伍荣生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1984年至1993年担任南京大气科学系主任;1986年被聘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1989年担任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9

  • 夏军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夏军

    夏军,1954年9月出生于湖北孝感,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1976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1年获得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陆地水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学位;1985年—1987年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讲师;1987年—1990年任武汉水

  • 肖文交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肖文交

    肖文交,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于湖南涟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肖文交于1989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毕业;1992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

  • 肖序常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肖序常

    肖序常,1930年10月12日出生于贵州安顺,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肖序常于1952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之后到地质部直属的641地质队工作;1954年被地质部调回北京,在地质部地矿司有色金属处任职;1957年跟随黄汲清当学术助手;1986年至1988年担任

  • 谢树成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谢树成

    谢树成,1967年10月出生于浙江龙游,地球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树成于1989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1992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从事博

  • 徐义刚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徐义刚

    徐义刚,1966年10月19日出生于江苏常熟,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义刚于1987年从浙江大学毕业,1994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95年学

  • 许志琴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许志琴

    许志琴,女,1941年8月14日出生于上海市,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志琴于1964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之后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87年获得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构造地质博士学位;1993年至2001年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