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黄文虎

黄文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22 更新时间:2023/12/13 13:21:01

虎(1926年7月22日-2022年5月19日),机械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永康市。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1949年,黄文虎在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949年—1950年,先后在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部、天津中央电工二厂工作;1950年—195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理论力学,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1950年—1959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副主任;1959年—1972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数理力学系主任;1972年—197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汽轮机教研室工作;1977年—198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动力学研究室工作;1981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1981年—1985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1981年—1988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1984年—1987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89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长期致力于一般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22年5月19日,黄文虎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文虎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26年7月22日

逝世日期:2022年5月19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

原籍:浙江省永康市

人物生平

民国15年(1926年)7月22日,黄文虎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永康市。

1945年10月—1949年5月,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9年5月—1949年9月,在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部工作。

1949年9月—1950年8月,在天津中央电工二厂工作。

1950年9月—1954年3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理论力学,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0年9月—1959年1月,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副主任。

1959年1月—1972年1月,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数理力学系主任。

1972年1月—1977年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汽轮机教研室工作。

1977年1月—1981年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动力学研究室工作。

1981年1月,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1年5月—1985年2月,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1981年1月—1988年1月,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

1984年9月—1987年4月,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1989年1月,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振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2007年10月25日上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视察访问。

2022年5月19日,黄文虎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黄文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黄文虎结合生产实际的需求开展多方的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为大容量汽轮机安全振动设计提供了汽轮机末级整圈连接长叶片振动设计的新方法和调频的“三重点”准则;在中国国内较早创导为降低电力及化工产业旋转机械维修率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并开发产品装备生产现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若干应用性基础研究;较早开展卫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为飞船安全可靠性设计提供提高故障诊断效能技术支撑;提供改进星上力学环境的卫星整星减振隔振技术;开展潜水高速航行体关键基础理论研究等。

20世纪80年代初,黄文虎在申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时,申报了“发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项目,并在中国国内最早提出“模糊诊断技术”等新概念新方法,把人工智能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故障诊断。

学术论著

据2020年5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黄文虎编著及主编著作7部,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200篇。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1年7月

《机械装备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的关键技术》

高金吉,陈予恕,黄文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

《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

黄文虎

科学出版社

1996年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黄文虎

科学出版社

1996年

《设备故障诊断原理、技术及应用》

黄文虎

科学出版社

1994年

《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最新进展》

黄文虎

科学出版社

1988年4月

《振动与冲击手册》

黄文虎

国防工业出版社

科研获奖

据2020年5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黄文虎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以上奖励11项。

获奖年份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2005年

大型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设计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5年

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与非线性动力学设计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3年

大型旋转机械重大非线性振动故障机理分析与应用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1999年

空间站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

大型旋转机械状态监测、分析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6年

导弹系统可靠性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及故障诊断研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

飞船故障诊断可行性研究

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

1991年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监测故障诊断系统

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

《航空发动机强度设计、试验手册》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8年

具有挠性太阳能帆板三轴稳定卫星动力学与控制

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

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

舱体叶面组合结构振动分析和计算程序研究

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文虎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18年4月,黄文虎培养博士生70人。

教育理念

黄文虎认为,学校教育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工科博士生的培养,一定的理论研究项目是必须的,但在实践中,博士生会遇到完成工程任务与论文理论研究创新之间的矛盾,黄文虎提倡论文与课题任务两面兼顾,既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尽可能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又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进行创造性的科研实践,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黄文虎认为,要打好建设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专业知识必须学得极为扎实,在此基础上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做到“厚积而薄发”;黄文虎还强调责任与担当、使命与义务,认为学生们应该下定决心,不负所托,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己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加油干,为祖国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黄文虎提出教育改革要把握方向、把握重点,认为中国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黄文虎建议,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改革中,均应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而不是过分地重视书本,做分数的奴隶,同时高考必须改革,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不正状态,与社会改革相结合。

黄文虎认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所大学的成功秘诀,但这个思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很大,学科建设无需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做强做精,确定学科发展规划,既要发挥优势,又要顺应大势,对已有优势的学科要尽量加快发展,对一些有潜力的新兴学科方向应尽力扶持。

讲座报告

2009年5月8日,黄文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浅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须抓方向抓重点》的讲座。

2017年4月24日,黄文虎院士报告会暨院士传记赠书仪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中心214室举行,黄文虎到场并作了题为《回顾过去迎接我国光辉的未来》的报告。

黄文虎荣誉表彰

1995年,黄文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黄文虎兼任《振动工程学报》副主编,《振动与冲击》名誉主编,国家教委科技委力学组成员,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黑龙江省科协第四届主席、名誉主席,黑龙江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第一、二届)。

个人生活

名字由来

1926年7月22日,黄文虎出生于上海,因为生肖属虎,父母给他取名“文虎”。不久被父亲送回老家浙江永康。黄文虎5岁在永康县读小学。后为了寻求更好的学习条件,10岁时他带着行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到百里之外的邻县金华中学附小住校上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黄文虎一边逃难一边求学。

家庭背景

黄文虎在家中六个兄弟姐妹里排行老大,因为生活拮据,出生不久,黄文虎即被送回老家永康县陬山乡(现永康市舟山镇),由祖父母抚养。

人物评价

黄文虎院士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60余年里,精勤育人、桃李芬芳,为中国的航天国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黄文虎院士身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通力合作的团结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深邃博大的爱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哈工大精神、哈工大规格、哈工大功夫的生动诠释。(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评)

黄文虎院士是知名的机械动力学家、教育家,是中国振动工程研究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二局副巡视员元晶评)

黄文虎院士是令人景仰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作为科学家,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和工程技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教育家,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博士、博士后近百人。他所从事的专业在推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航空工业出版社副总经理刘宁评)

黄文虎院士作为享誉中国国内外的科学家、教育家,为中国航天国防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文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彰显了他严谨治学、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矢志报国的精神。(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评)

标签: 黄文虎

更多文章

  • 李三立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三立

    李三立(1935年8月24日-2022年4月23日),出生于上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首位院长及名誉院长。李三立于195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1960年获得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之后回到清华大学自动控

  • 张子仪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子仪

    张子仪(1925年3月4日-2022年3月23日),男,汉族,山西省临猗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畜牧学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3年—1945年,张子仪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1952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动物营养学博士

  • 陈敬熊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陈敬熊

    陈敬熊(1921年10月16日-2022年3月16日),男,汉族,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第一代航天人。1947年,陈敬熊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50年,获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1952年,在北京邮电部研究所工作;1

  • 毛用泽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毛用泽

    毛用泽(1930年9月1日—2022年3月6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核技术应用专家,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员。1949年就读于交通大学化工系,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修核物理,1954年结业;1955年进入防化研究所工作,先

  • 戴永年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戴永年

    戴永年(1929年2月9日-2022年1月27日),男,汉族,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通海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1948年,戴永年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云南大

  • 潘自强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潘自强

    潘自强(1936年6月1日-2022年1月19日),湖南益阳人,北京大学毕业,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潘自强于1957年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工作;1997年当选为

  • 陈念念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陈念念

    陈念念(1941年10月4日-2021年12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吴兴县,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核集团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学会理事,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1964年陈念念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二

  • 叶可明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叶可明

    叶可明(1937年3月28日-2021年10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叶可明于1956年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毕业;1962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历任上海市建筑工程局所属公司技术员、技术科长、工程师、总工程师、公司

  • 李正名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正名

    李正名(1931年1月2日-2021年10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有机化学与农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49年李正名进入美国埃斯金大学化学专业学习;1953年从美国埃斯金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进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跟随杨石先教授就

  • 姜景山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姜景山

    姜景山(1936年2月8日-2021年6月27日),男,朝鲜族,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中国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位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