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沈善炯

沈善炯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597 更新时间:2024/1/17 9:24:28

沈善炯(1917年4月13日-2021年3月26日),江苏吴江人,微生物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毕业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2021年3月26日,沈善炯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基本资料

名:沈善炯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吴江

出生日期:1917年4月13日

逝世日期:2021年3月26日

毕业院校:加州理工学院

职业:微生物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

主要成就: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

中国开始研究高等植物分子遗传学的先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17年(民国六年)4月13日,沈善炯出生在江苏吴江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4年(民国十三年),沈善炯入家乡私塾。

1925年(民国十四年),先后入泰来桥初级小学和同里高级小学。

1931年(民国二十年),父亲带沈善炯去县城投考吴江中学,结果被录取了。

1934(民国二十三年)年夏天,沈善炯从吴江中学初中毕业,转而考入江苏省立苏州农业学校。完成3年学业并以最好成绩毕业。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8月,考入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同年,夏天沈善炯又转到广西大学农学院借读。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他转入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自西南联大毕业后,沈善炯入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随戴芳澜教授研究真菌。

1942年至1944年,沈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古瓶菌。他的第一篇论文被推荐发表于1944年《美国植物学》杂志,该文纠正了前人对古瓶菌的错误描述,使他在科学研究领域初露锋芒。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3月,他任华中大学生物系讲师。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经张景钺介绍到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沈善炯随张景钺到北京大学植物系工作,任研究助教。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张景钺教授又推荐沈善炯赴美留学。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分子遗传学期间。

1950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经导师介绍去威斯康星大学生化系当博士后研究员。朝鲜战争爆发,他辞去威斯康星大学的聘约,于8月31日离美回国。11月回到祖国,经谈家桢和丁振麟教授的介绍入浙江大学医学院生化科任副教授。

1952年,转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任副研究员。

1953年,植物生理研究室从实验生物研究所分出扩建为植物生理研究所,他任微生物生理组组长,从事抗生素的研究。开始抗生素生产的研究,主要研究金霉素的生产,包括菌种的选育和金霉素的发酵等。

1956年,升任研究员。

1958年至1959年,沈善炯应邀在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生化所任访问研究员。

1961年,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又归并到植物生理研究所,他仍任副所长,先后协助罗宗洛、殷宏章两位所长负责学术工作。

1973年,沈善炯离开微生物研究所,调到植物生理研究所关于生物固氮的研究组工作。

1978年,加州理工学院在纪念T摩尔根(Morgan)建立生物系50周年所举行的“基因,细胞和行为”的学术会议上,特邀请他做关于固氮基因的报告。美国南加州华人工程师和科学家协会,根据他在微生物生化和生化遗传学研究上的成绩,授予他杰出成就奖。

1980年起,沈善炯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哈佛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和分子遗传系访问教授,波士顿生物医学研究所杰出访问科学家。

1984年,他又受上海交通大学邀请协助筹建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任荣誉教授。此后,沈先生担任了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生化学会理事等职。

1988年,召开的第16届国际遗传学会上,沈善炯应邀做报告。

2021年3月26日,沈善炯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科研综述

沈善炯早年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发现金霉素在分解已糖时戊糖循环的运转与金霉素的合成有关,从而提出提高金霉素产量的理论;研究链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证明鸟氨酸循环的作用,精氨酸是链霉素分子链胍部分胍基的来源,发现这种精氨酸和链胍之间的转脒基反应受时态控制。研究糖代谢时,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甲基乙二醛合成酶,指出已糖可由3-磷酸二羧基丙酮经甲基乙二醛而形成乳糖的支路进行代谢;在链霉菌中发现D-木糖异构酶,有助于国际工业微生物界对葡萄糖异构酶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肺炎克氏杆菌的固氮nif基因组的精细结构中,证实nif基因呈一簇排列,不存在所谓“静止区”。在nif基因的分析方面,他们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布里尔(Brill)教授的实验室合作,根据一个突变点nifC的位点以及它的互补现象,指出nifJ蛋白是由相同的两聚体组成。他们通过nifH上游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以及基因融合试验,最终确定nifJ的动子其转录方与nifF相同,但与其他nif基因相反。研究nif基因的调节方面沈善炯最早应用克隆技术,证明nifA蛋白对nif基因的调节作用,他们还就氧和温度等因素对nif基因的调节做了系统和较深入的分析。研究调节的分子机制方面沈善炯和来他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D欧(Ow)等采用结构基因nifH启动子区的定点突变,发现共同性顺序的某些核苷酸置换可以改变nifH启动子对nifA蛋白的依赖性为ntrC蛋白的依赖性。沈善炯还开展了植物分子遗传学的工作。他们选择研究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基因,其目的在于了解植物基因表达的组织专一性和时态控制。在研究大豆Gy4基因的结构和特性时,观察到一些有意义的现象,如在基因的外显子的多变区有类似可移动性因子的存在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细菌固氮基因的结构和调节。20世纪80年代开始,沈善炯的实验室开展根瘤菌共生固氮的遗传学工作。工作的重点在细菌和宿主植物间的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关系。他们发现苜蓿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建立的共生固氮系统中,结瘤基因和共生固氮基因的顺序性表达。此外,沈善炯还开展了植物分子遗传学的工作。他们选择研究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基因,其目的在于了解植物基因表达的组织专一性和时态控制。在研究大豆Gy4基因的结构和特性时,观察到一些有意义的现象,如在基因的外显子的多变区有类似可移动性因子的存在等。

沈善炯在固氮遗传研究工作中的成就为国际所公认。他的贡献不限于生物固氮,更重要的是他推动和发展了中国的分子遗传学。遗传学在中国曾受困扰达20多年,他和他的学生经艰苦奋斗,从研究固氮基因的结构与调节着手,首先开展了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他在这方面的第一篇论文即受到国际科学家的瞩目。

科研成果

1999年,被授予“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7年,被授予“陈嘉庚奖生命科学奖”。

1996年,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1981年,获美国南加州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协会颁发杰出贡献奖。

198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5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6年,获美国波士顿生物医学研究所授予杰出访问科学家称号。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论著

1:San-ChiunShen,AFormofSporophlyctisRostratawithCiliatedSpores,AmericanJournalofBotany,1944(1):229~233.

2:Horowitz,NH,Shen,SC,NeurosporaTyrosinase,The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1952(197):513~520.

3:沈善炯、单慰曾、洪孟民、谢瑞宝、陈俊标、宋鸿遇、殷宏章,金霉菌的生理与金霉素的生产Ⅰ,接种培养基对于金霉菌的代谢和抗生素产量的影响,实验生物学报,1954,4(1):75~88。

4:沈善炯、袁丽蓉,铁离子抑制金霉素产量的原因和去除抑制的作用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56,5(2):262~271。

5:陈善晃、金培松、童村、汪猷、殷宏章、沈善炯、单慰曾,有关金霉素试制的菌种选育、发酵及提炼的研究,科学能报,1956(1):73~74。

6:沈善炯、宋鸿遇、陈俊标、洪孟民、殷宏章,金霉菌的生理与金霉素的生产Ⅲ,磷酸盐对于金霉菌的糖的利用和金霉素合成的影响,实验生物学报,1956,5(2):249~261。

7:沈善炯、单慰曾,金霉菌的生理与金霉素的生产Ⅱ,金霉菌菌株间的混合培养和金霉素合成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57,5(3):461~472。

8:Shen,SC,Chen,JP,Koo,TA,PentoseMetabolismandtheInfluenceofOrthophosphateonthePathsofSugarDegradationofStreptomycesAureofaciens,ScientiaSinica,1958(8):733~745.

9:Chen,JP,Shen,SC,MannoseIsomeraseofXanthomonasPhaseali,ActaBiochimicaSinica,1958(1):173~179.

10:Hong,MM,Shen,SC,Braunstein,AE,DistributionofL-alanineDehydrogenaseandL-glutamateDehydrogenaseinBasilliBiochietBiophys,Acta,1959(24):929~937.

11:沈善炯、洪孟民、蔡瑞珠、陈蕙珠,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抗链霉素特性转变因子的研究,生化学报,1960,3(1):1~8。

12:Shen,SC,Chen,JP,Hsu,ML,Wang,H,EvidenceRegardingtheOriginofGuanido-groupofStreptidineDuringStreptomycinSynthesis,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2,1962,(4):253~259.

13:孙伦、沈善炯,链霉菌的烟酰胺核苷酸酶,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报,1963,3(3):384~394。

14:Hsu,ML,Shen,SC,RepressionandInductionoftheEnzymesSystemofAcetolactoneSynthesisinBacillusPolymyxa,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1964(4):314~321.

15:Hsu,TY,Shen,SC,D-xyloseIsomeraseofStreptomycesGriseus,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1964(4):342~350.

16:Wang,SL,Chen,JP,Shen,SC,NaD(P)NucleosidaseofStreptomycesGriseus,ScientiaSinica,1964(13):1221~1233.

17:Wang,SL,Chen,JP,Shen,SC,TheEnzymicConversionof3-phosphoglyceraldehydeintoMethylglyoxal,ScientiaSinica,1964(13):167~168.

18:Hsuch,CT,Chin,JC,Yu,YY,Chen,WC,Li,WC,Shen,MC,Chiang,CY,Shen,SC,GeneticAnalysisoftheNitrogenFixationSysteminKlebsiellaPneumoniae,ScientiaSinica,1977(20):807~817.

19:沈善炯,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遗传系统间的关系,科学通报,1977,22(1):17~25。

20:Shen,SC,GeneticsofBacterialNitrogenFixationfromGenes,CellsandBehavior50thAnniversarySymposiumontheFoundingoftheDivisionofBiology,CalTechEditedbyNormanHorowitzandEdwardHutchingsJr,1978,93~95.

21:Stacey,G,Zhu,JB,Shah,VK,Shen,SC,Brill,WJ,IntragenicComplementationbythenifJ-codedProteinofKlebsiellaPneumoniae,JBacteriology,1982(150):293~297.

22:Kong,QT,Wu,QLSyvaneu,M,Lin,ECC,Shen,SC,EffectofnifAGeneProductonExpressionoflacZundernifHPromoterinEscherichiaColi,ScientiaSinica,1982,25(10):1061~1070.

23:Shen,SC,Xue,ZT,Kong,QT,Wu,QL,AnOpenReadingFrameUpstreamfromthemifHGeneofKlebsiellaPneumoniae,NucleicAcidResearches,1983(11):4241~4250.

24:Zhu,JB,Yu,GQ,Wang,LW,Shen,SS,Shen,SC,EffectofnifAproductonDerepressionofthenifGenesinKlebsiellaPneumoniae,AdvancesinNitrogenFixationResearch,1984,752.

25:Ow,DW,Guo,Q,Xiong,Y,Shen,SC,MutationalAnalysisoftheKlebsiellaPneumoniaeNitrogenasePromoter:SequencesEssentialforPositiveControlbynifAandntrC(glnG)Products,JBacteriol,1985(161):868~874.

26:Ow,DW,Guo,Q,Xiong,Y,Zhu,JB,Shen,SC,RegulationofKlebsiellaPneumoniaeNitrogenFixationGenePromotersbyRegulatoryProteinsntrC,nifAandnifL,NitrogenFixationResearchProgress,1985,461~467.

27:Kong,QT,Wu,QL,Ma,ZF,Shen,SC,OxygenSensitivityofnifAPromoterofKlebsiellaPneumoniae,JBacteriol,1986(166):353~356.

28:Zhu,JB,Li,ZG,Wang,LW,Shen,SS,Shen,SC,TemperatureSensitivityofnifALikeGeneinEnterobacterCloacae,JBacteriol,1986(166):357~359.

29:Xue,ZT,Xu,ML,Chuang,NL,Shen,W,Shen,SC,TwoExpressedCopiesofGlycineGy4GeneSubfamilyinWildSoybeanGlycineSoya,ScientiaSinica,1987,30(12):1289~1297.

30:Shen,SC,Wang,SP,Yu,GQ,Zhu,JB,ExpressionoftheNodulationandNitrogenFixationGenesinRhizobiumMelilotiduringDevelopment,Genome,1989(31):354~360.

人才培养

沈善炯养了不少遗传学家,有的已成为国内有较高声望的学术带头人。

社会任职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

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6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并入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后任研究员、副所长。

人物评价

沈善炯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大量的心血,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敬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评)对沈善炯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他严谨治学、提携后辈的大师风范表示崇高的敬意。(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院士评)

标签: 沈善炯

更多文章

  • 周又元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又元

    周又元(1938年7月30日-2021年3月12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周又元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

  • 周毓麟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毓麟

    周毓麟(1923年2月12日—2021年3月2日),上海人,祖籍浙江镇海,男,中共党员,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讲师。周毓麟于194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1945年10月—1946年5月在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数理系任助教;1949年10月—1952

  • 程镕时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程镕时

    程镕时(1927年10月18日—2021年2月7日),江苏宜兴人,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镕时于1949年从金陵大学化学系毕业;1951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毕业;195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之后随所迁并至长

  • 王绶琯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绶琯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2021年1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1936年13岁时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始学航海,后转造船。1943年在重庆毕业

  • 冯端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冯端

    冯端(1923年6月11日~2020年12月15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籍贯浙江绍兴,凝聚态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1934年冯端入读苏州中学初中部;1938年高中就读于福建省立福州中学;1946年

  • 金展鹏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金展鹏

    金展鹏(1938年11月6日-2020年11月27日),生于广西荔浦,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专家,“金氏相图测定法”发明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79年赴瑞典皇家学院做访问研究;200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2月到1981年3月间,金展鹏研究

  • 保铮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保铮

    保铮(1927年12月1日—2020年10月21日),江苏南通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雷达技术领域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学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保铮1948年9月进入南通学院(现公立南通大学)纺织科学习;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同年留校任教

  • 张俐娜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俐娜

    张俐娜(1940年8月14日-2020年10月17日),籍贯江西萍乡,出生于福建省光泽县,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俐娜长期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1963年毕业于武汉

  • 刘若庄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若庄

    刘若庄(1925年5月25日-2020年10月8日),出生于北京,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计算化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7月晋升为教

  • 戴元本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戴元本

    戴元本(1928年7月31日—2020年9月2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湖南常德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戴元本于1947年7月被中央大学附属中学保送至中央大学,并选择了物理系;1952年8月从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南京工学院工作,先后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