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娜(1940年8月14日-2020年10月17日),籍贯江西萍乡,出生于福建省光泽县,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俐娜长期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196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3年至1973年在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工作;1973年调任武汉大学化学系讲师;1985年至1986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奖学金(JSPS)赴大阪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从事高分子溶液理论研究;1986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创建了武汉大学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实验室;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2014年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9年6月退休。据楚天都市报报道,2020年10月17日晚8时,张俐娜在中南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0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俐娜
外文名:LinaZhang
国籍:中国
籍贯:江西省萍乡市
出生日期:1940年8月14日
逝世日期:2020年10月17日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福建省光泽县
代表作品:《天然高分子科学与材料》、《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
人物生平
1940年8月14日,张俐娜出生于福建光泽,籍贯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山明村(梽木山)。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南昌一中初中部。
1955年,张俐娜初中毕业前夕,适逢国家扩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她响应号召,填报了师范学校,但是初中老师马叔南向校长举荐说张俐娜是块当科学家的料,校长遂以“组织决定”要张俐娜改填江西省第一高级中学(1958年改为南昌市第五中学)。
196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1985年,获日本政府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JSPS)赴大阪大学研究一年多。
1993年,晋升为武汉大学教授,同年担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高分子表征学科组副主任。
1993年,创建了武汉大学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实验室,并一直领导该实验室工作。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9月受聘为广西大学双聘院士,指导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天然高分子材料团队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2015年7月,广西大学举行了张俐娜院士工作站(“高分子功能材料综合利用技术”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
2020年10月17日,楚天都市报从武汉大学相关人士获悉,2020年10月17日晚8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俐娜,在中南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
张俐娜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俐娜突破了高分子加热溶解的传统方法,利用NaOH/尿素水溶液低温成功溶解了纤维素和甲壳素,开创了高分子低温溶解的技术及新机理;在此基础上,创建出一系列基于纤维素和甲壳素新材料,并阐明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由此开辟了构筑天然高分子材料新途径;在高分子物理研究方面,建立和健全复杂多糖在稀溶液中分子尺寸和链构象计算公式和模型,进一步完善了聚多糖类大分子稀溶液理论;系统工作为可再生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承担项目
截至2020年10月17日,张俐娜先后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863、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20多项。
学术著作
截至2020年10月17日,张俐娜主编专著1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0余篇,被他人引用近两万次;获准专利100余项。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5.10 | 《新型纤维素、甲壳素水凝胶的构建、结构和性能》 | 常春雨,张俐娜著 |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14.09 | 《《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
2011.06 | 《基于生物质的环境友好材料》 | 张俐娜,等编著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7.04 | 《天然高分子科学与材料》 | 张俐娜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5.12 | 《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及应用》 | 张俐娜主编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3.07 | 《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 | 张俐娜等编著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期刊论文
1.Cai,J.;ZhangL.etal.,AdvancedMaterials,19,2007,821-825;
2.Cai,J.;ZhangL.Biomacromolecules,7,2006,183-189;
3.ChenP.;ZhangL.Biomacromolecules,7,2006,1700-1706;
4.RuanD.;ZhangL.etal.Macromol.RapidCommun.,27,2006,1495-1500;
5.CaoX.;ZhangL.Biomacomolecules,6,2005,671-677;
6.PengX.;ZhangL.Langmuir,21,2005,1091-1095;
7.LuY.;WengL.;ZhangL.Biomacromolecules,5,2004,1046-1051;
8.WengL.;ZhangL.etal.,Langmuir,20,2004,2086-2093;
9.ZhangX.;ZhangL.etal.,Biopolymers,75,2004,187-195;
10.GaoS.;ZhangL.Macromolecules,34,2001,2202-2207.
学术交流
截至2017年,张俐娜已经50多次被中国国外邀请出国讲学,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大会报告及担任分会主席。
成果奖励
张俐娜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张俐娜主讲本科生的《高分子物理》和研究生的《高分子近代研究方法》等课程。
指导学生
截至2014年9月,张俐娜已培养57名博士(含1名外国留学博士),1名外国博士后(印度)和25名硕士。
成果奖励
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张俐娜荣誉表彰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及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2年度入选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其研究成果的原始创新性及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1993年“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中国妇女英文版封面人物、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被学生评选为2017年“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获2019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等荣誉。
2011年,获得国际可再生资源领域最高奖——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2013年获得武汉市科技重大贡献奖(100万元奖励)。
2015年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stryWorld”刊物对张俐娜院士进行了专访并评价她为“中国‘绿色’化学的先驱和斗士”。
2019年,张俐娜入选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最美芳华·70年70人”人物。
社会任职
张俐娜是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发起人,曾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分子表征学科组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第十、十一届评审组委员、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民盟中央委员、第八届湖北省政协常委。
担任美国化学会刊物ACSSustainableChemistry&Engineering副主编,《高分子学报》、JournalofBiobasedMaterialsandBioenergy、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Cellulose、BioactiveCarbohydratesandDietaryFibre等多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
个人生活
张俐娜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担任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母亲是一名中、小学教师,堂伯父是张国焘。丈夫是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杜予民。
人物评价
作为我国天然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张俐娜院士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为中国化学学科特别是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张俐娜院士身上体现的以德执教、求真求新、淡泊名利、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武汉大学评)
对张俐娜科学业绩的评价主要有四点:其一,她成功开发了一系列诸如NaOH/尿素低温水溶液体系的环境友好型新溶剂,突破了纤维素传统的高温高能耗的溶解方法,并提出了纤维素低温溶解新机理,这是一种真正的“绿色”工艺,是纤维素加工技术上的一大里程碑。其二,通过将纤维素进行低温溶解,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纤维素等生物可降解功能材料,部分成果正在进行工业化试验;她还系统研究了材料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其三,制备了一系列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功能材料,这些发光或磁性的膜、丝以及微球都是通过纤维素基体中的微纳孔结构作为微反应器合成无机纳米粒子而得到。其四,成功地从香菇中提取出b-(1®3)-D-葡聚糖,首次证明了它在水溶液中为三螺旋结构,并弄清了其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美国化学会的专家评)
张俐娜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通过开发一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敲开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安塞姆·佩恩奖评委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