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福(1933年8月15日-2022年7月8日),男,广东省广州市人,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海福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范海福主要从事晶体学中的直接法用于生物大分子结构分析、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在粉晶分析中的应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的图像处理、非公度调制晶体结构的分析方法、晶体学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与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和冷冻电子显微学(Cryo-EM)相关的衍射分析等方面的研究。2022年7月8日14时,范海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范海福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广州
出生日期:1933年08月15日
逝世日期:2022年7月8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籍贯:广东省南海县狮山乡坑田村(今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狮北坑田村)
人物生平
1933年8月,范海福生于广东广州。
1956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6年,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200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2年7月8日14时,范海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个人生活
家庭
范海福的父亲是范曜华(范霭祥)。
范海福的母亲是李励精。
范海福的妻子是李方华。
导师
范海福的导师是吴乾章。
院士语录
评价是客观的需要,标准需要逐步完善,领导最好有所宽容,个人不必过分认真。
科研的目标本来就不应该是“获奖”,“获奖”更不应该成为科研的终点站。
专业基础好不等于研究能力强,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努力做到从理解到应用再到创新的飞跃,只有创新才真正是对科学家的要求。
主要成就
范海福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范海福主持测定了在中国发现的新天然氨基酸—南瓜子氨基酸和使君子氨基酸的晶体结构,并开展了针对天然有机物晶体结构分析的直接法研究,提出将直接法同重原子法、异常数散射以及同晶型置换法相结合的原理。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在此基础上主持完成了“直接法处理晶体结构分析中的赝对称性问题”的研究,发展出一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主持开展了直接法用于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的试验。主持建立了多维空间中的直接法并首次用于测定高温超导材料的非公度调制结构。他还与李方华合作建立了一种用于电子显微学的图像处理新方法。
科研成果奖励
学术论著
据2012年10月8日科学网网站显示,范海福共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1995年与迈克尔·沃尔夫森合著《PhysicalandNon-PhysicalMethodsofSolvingCrystalStructures》。
学术交流
范海福的研究成果曾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40余次。
1、1963年,到上海参加第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会议,做关于“单晶体X射线结构分析及其在研究天然有机物中的的应用”的报告。全文刊登于《天然有机化学综述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6,250-277页。
2、“DirectMethodsoutsidetheTraditionalField”.FanHai-fu,lectureatSymposiuminHonorofJeromeKarleandHerbertHauptman(Nobellaureatesinchemistry,1985),XIVthIUCrCongress,Perth,Australia,1987.
3、“Multi-dimensionaldirectmethods”.FanHai-fu,lectureatAdvancedStudyInstituteonElectronCrystallography,Erice,Italy,1997,publishedinElectronCrystallography.Ed.byD.L.Dorset,S.Hovmöller&X.Zou,KluwerAcademicPublishes,TheNetherlands,1998.Pp.193-202.
4、“Directmethodsofsolvingphaseambiguitiesinmacromolecularstructures”.FanHai-fu,lectureatAdvancedStudyInstituteonDirectMethodsforSolvingMacromolecularStructures,Erice,Italy,1997,publishedinDirectMethodsforSolvingMacromolecularStructures.Ed.byS.Fortier,KluwerAcademicPublishes,TheNetherlands,1998.Pp.297-305.
5、“Newmethodsandvisualcomputinginelectroncrystallography”.Fan,H.F.Wan,Z.H.,Liu,Y.D.,Fu,Z.Q.,Li,YandLi,F.H.,lecturebyFanHai-fuatInternationalKunmingSymposiumonMicroscopy,Kunming,China,2000.
6、“ElectronCrystallographicStudyofIncommensurateModulatedStructures”.FanHai-fu,LiYang,WanZheng-hua,FuZheng-qing,MoYou-de,ChengTing-zhu&LiFang-hua,lecturebyFanHai-fuatJointannualmeetingsoftheMicroscopicalSocietyofCanadaandMicroscopySocietyofAmerica.Quebec,Canada,2002.
7、“Directmethodsinproteincrystallography”.H.F.Fan&Y.X.Gu.,lecturebyFanHai-fuatX-rayMethodsinStructuralBiologyWorkshop,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X-rayCrystallographyCourseatIBP,Beijing,China,2008.
8、“Diffractionphasingfornano-crystals/particles”.H.F.Fan,lectureatInternationalworkshoponSciencewithFreeElectronLasers,Shanghai,China,2011.
9、2012年,到北京参加香山会议,做关于“基于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原子尺度下的物质结构分析”第一次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的报告。
10、2014年,到上海参加香山会议,做关于“串行晶体学”第三次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报告。
范海福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据2021年1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范海福培养了十余位博士和硕士,其中一人当选中科院院士,八人在中国国内外获教授或高级研究员职务。
范海福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和同时代科学家一样,范海福的科研道路打上了时代烙印,但又显得有些异数——没有被动承担某个研究项目,还抵御了某些“大气候”的影响。(科学网评)
范海福院士是中国乃至国际物理学界的知名科学家。(央视国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