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金振民

金振民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891 更新时间:2023/12/30 22:22:21

金振民,1941年9月21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教育部、人事部);2007年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金振民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和地球深部物质性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基本资料

名:金振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41年9月

毕业院校:北京地质学院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出生地:浙江省温州市

人物经历

1941年9月21日,金振民生于浙江省温州市。

1957-1960年,毕业于温州市勤俭中学(高中部)。

1960-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矿产二系,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探毕业。

1965-1974年,任湖北省第一地质大队,技术员,矿区技术负责。

1975-1976年,在武汉地质学校(任教)。

1976-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200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1986-1988年,任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构造物理实验室,访问学者。

1990-1992年,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高温高压实验室,访问学者。

1993-1994年。任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高温高压实验室,访问学者。

1998-1999年,任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高温高压实验室,访问学者。

2002-2005,任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现场指挥部,副总地质师。

主要成就

金振民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金振民发现初始玄武质熔体不像静态实验那样只呈孤立状态赋存于橄榄石三连点位置,而且熔体还在应力驱动下沿橄榄石颗粒边界呈熔体薄膜分布,这种熔体分布形式会引起矿物边界湿润,连结力减弱,加速物质扩散和流动。建立超高压榴辉岩流变本构方程,为揭示大陆造山带深俯冲榴辉岩质板片拆沉机制提供约束。揭示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橄榄石位错稳态亚颗粒直径是计算上地幔流动应力大小的最佳显微构造参数,发现了代表不同流动应力值的两类位错亚颗粒构造。用天然地幔矿物做原始材料,模拟了中国西藏罗布沙铬铁矿床部分熔融的矿床成因。对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岩石和中国大陆科学钻孔岩心系统地开展了物性研究。

科学研究成果&领域

1978年至2011年5月,由金振民院士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国家级(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有12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项。

1.在上地幔熔融动力学超高压榴辉岩流变本构方程建立,中国东部地幔岩石超显微构造和橄榄石矿物流变学高温高压实验方面,取得了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的成果。其中上地幔橄榄岩动态部分熔融研究成果刊登在“Nature”杂志(1994),并获该杂志封面,被“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22种SCI杂志他人引用60次,使中国这领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2.针对青藏高原巨厚地壳形成机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中国开展地壳深熔作用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阐明了高喜马拉雅二云母花岗岩和下地壳麻粒岩成因。

3.开展地幔成矿学实验研究。从高温高压实验角度证实西藏罗布沙和东部地区阿尔卑斯橄榄岩型铬铁矿形成的上地幔部分熔融观点。

4.苏鲁—大别山超高岩石研究和中国大陆科学钻工作。与德国Kiel大学H.Kern教授合作开展苏鲁—大别地区深部构造和岩石物理性质。作为国际大陆科探计划项目(ICDP)顾问组专家委员,直接参与中国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的国际论证工作。

科技成果奖励

时间

奖项名称

1984年

地址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2006年

湖北省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7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8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资料来源:

代表性论文

截至2017年5月,金振民发表论文141篇(包括“Nature”杂志论文2篇)。

1.Zhen-MinJin,H.W.GreenII,ZhouYi.Melttopologyinpartiallymoltenmantleperidotiteduringductiledeformation.Nature,1994,372,164-167(获该期封面照片).

2.ZhangJ.F,GreenH.W,Bozhilov,JinZ.M.Faultinginducedbyprecipitationofwateratgrainboundariesinhotsubductedoceaniccrust.Nature,2004,428:633-636.(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3.Z.-M.Jin,J.Zhang,H.W.GreenII,S.Jin.EclogiteRheology:Implicationsforsubductedlithosphere.Geology,2001,29(8):667-670.

4.Z.M.Jin,H.W.GreenII,R.S.Borch.MicrostructuresofolivineandstressintheuppermantlebeneathEasternChina.Tectonophysics,1989,169,23-50.

5.Z.M.Jin,QuanBai,D.L.Kohlstedt.High-temperaturecreepofolivinecrystalsfromfourlocalities.PhysicsoftheEarthandPlanetaryInteriors,1994,82:55-64.

6.JinZhenmin,ZhangJunfeng,H.W.Green,Jinshuyan.Rheologicalpropertiesofdeepsubductedoceaniclithosphereandtheirgeodynamicimplications.Scienceinchina(SeriesD),2002,45(11):769-977.

7.Jin,Zhenmin,Ji,S-C,Jinshuyan.Latticepreferredorientationofolivineandseismicanisotropyintheuppermantlebeneaththesouth-easternChina.ChineseJ.Geophysics,1994,37(3):413-424.

8.Xiang-WenLiu,Zhen-MinJin,H.W.GreenII.ClinoenstatiteexsolutionindiopsidicaugiteofDabieshan:Garnetperidotitefromdepthof300km.AmericanMineralogist,2007,92:546-552.(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9.H.Kern,Z.M.Jin,ShanGaoetal.Physicalpropertiesofultrahigh-pressuremetamorphicrocksfromtheSuluterrain,EasternChina:implicationfortheseismicstructureattheDonghai(CCSD)drillingsite.Tectonophysics,2002,354,315-330.

10.Q.Bai,Z.M.Jin,H.W.GreenII.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therheologyofpartiallymoltenperidotiteattheuppermantlepressureandtemperature,in:《Deformation-enhancedFluidtransportintheEarth’scrustandmantle》,EditedbyM.B.Holness,1997,Chapman&Hall,London,40-61.

11.S.Zhao,Z.Jin,J.Zhang,H.Xu,G.XiaandH.W.GreenII,Doessubductinglithosphereweakenasitentersthelowermantle?Geophys.Res.Lett.,2012,39,DOI:10.1029/2012GL051666.(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12.XUHaijun,JINZhenmin,RogerMASON,OUXingong,Magneticsusceptibilityofultrahighpressureeclogite:Theroleofretrogression,Tectonophysics,2009,475(2)279-290.(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13.Wu,Y.,Y.Fei,Z.Jin,X.Liu,TheFateofsubducteduppercontinentalcrust:Anexperimentalstudy,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2009,282:275-284.(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14.YongfengWang,JunfengZhang,ZhenminJin,DavidL.Kohlstedt,Lowoxygenfugacitydependencyforthedeformationofpartiallymoltenlherzolite,Tectonophysics,2012,580,114-123.(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15.LiliXu,ShenghuaMei,NathanielDixon,ZhenminJin,AyakoM.Suzuki,DavidL.Kohlstedt,Effectofwateronrheologicalpropertiesofgarnetathightemperaturesandpressures,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2013,379,158-165.(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16.YanfeiZhang,YanbinWang,YaoWu,CraigR.Bina,ZhenminJinandShuwenDong,PhasetransitionsofharzburgiteandbuckledslabundereasternChina,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2013,30,DOI:10.1002/ggge.20069.(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17.ChaoWang,AkiraYoneda,MasahiroOsako,EijiIto,TakashiYoshinoandZhenminJin,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2014,119,6277–6287.(第一作者为博士后)

18.Y.F.Zhang,Y.Wu,C.Wang,Z.M.JinandH.Schertl,ExperimentalconstraintsonthegenesisofJadeitequartzitefromShuanghe,DabieMountainultra-highpressuremetamorphicterrane,Sci.ChinaEarthSci.,56,1-13,2013,doi:10.1007/s11430-013-4763-6.(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19.金振民,金淑燕,高山,赵文霞.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局限于100-150km吗?—针状含钛铬磁铁矿的发现及动力学意义的思考.科学通报,1998,43(7):767-771.

20.金振民,欧新功,海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石弹性波速度:对地震深反射的约束.岩石学报,2004,20(1):81-96.

21.金振民,日东,文采,欧新功.江苏东海县幔源橄榄岩包体及其深部构造意义.地质学报,2003,77(4):451-462.

22.金振民,QuanBai,D.L.Kohlstedt,金淑燕.铬铁矿预富集和上地幔部分熔融关系的实验研究.地质论评,1996,42(5):424-429.

23.金振民,章军峰,刘祥文,璐.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学研究.现代地质,2007,21(2):183-194.

24.刘强,金振民,章军锋.1.5~3.0GPa压力条件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脱水熔融实验研究,科学通报,2009,54(10),1455-1464.(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金振民人才培养

教学思想

金振民院士说,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育人是核心、是方。面向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关键问题。知识不等于素质,也不等于能力。正确的现代办学理念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把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锻炼紧密结合起来。结合他多年来在国外进行高等教育调查的体会,金院士认为,中国的教育应当从偏重知识性教育,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人才潜能的教育方向转变。因此,他经常与学生谈心,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诚信的职业道德观、奋发向上的事业心,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团队协作精神,真正把“传道”、“授业”和“解惑”紧密结合起来。

金振民院士每年都坚持带学生到野外实习,且身教重于言教,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他时常告诫学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计算机、人造卫星和遥感等高新技术应用的今天,地质学家永远不能放弃野外地质现象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工作,因为大自然是获得地球科学新认识的源泉,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基础。

培养成果

截至2011年1月,金振民培养博士生16名,博士后1名。

金振民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8年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全国模范教师

2004年

全国模范教师

2005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

湖北省劳动模范

2008年

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

资料来源:

社会任职

1996-1999年,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科学顾问组委员。

2003-至今,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1995-2003年,任国际地球内部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委员会(IASPEI-IVCEI),委员。

2000-至今,任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工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0-至今,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显微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2002-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0-2014年,任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3-至今,任科技部第四届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4-至今,任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PDP)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金振民的院士之路,体现着一个瓯越骄子吃苦耐劳、敢于创新以及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温州人精神!(温州新闻网评)

标签: 金振民

更多文章

  • 金之钧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金之钧

    金之钧,1957年9月29日出生于山东省胶南,石油地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于1982年从山东矿业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获得俄罗斯莫斯科石油与天然气大学石油

  • 李崇银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崇银

    李崇银,1940年4月15日出生于四川达县,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崇银于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1984年—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与地球流体力学研究室主任;1985年

  • 李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

    李德生,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江苏苏州,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45年李德生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之后一直从事油勘探开发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地质师、主任

  • 李献华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李献华

    李献华,1961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温州,同位素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离子探针实验室主任。李献华从1983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并考取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1988年

  • 李廷栋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廷栋

    李廷栋,1930年10月7日出生于河北栾城县,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名誉校长。李廷栋于1953年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地质部机关;1954年被派赴冶金部成矿理论学习班;1965年被调任地质

  • 林学钰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林学钰

    林学钰,1937年3月6日出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州市,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林学钰于1957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1985年至1991年担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1990年

  • 刘宝珺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宝珺

    刘宝珺,1931年9月13日出生于天津,沉积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宝珺于1950年考进清华大学地质系;1953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大甘肃白银厂地质部641地质队工作;1956年获得北京地质学院硕士学位;1958年至

  • 刘昌明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昌明

    刘昌明,1934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汨罗,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刘昌明从西北大学毕业;1960年至1962年在莫斯科大学水文教研室与实验室作研究生进修;196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

  • 刘丛强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丛强

    刘丛强,1955年9月11日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刘丛强于1982年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198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1986年留

  • 刘嘉麒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刘嘉麒

    刘嘉麒,满族,1941年5月29日出生于辽宁丹东,籍贯北宁,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主任;国际单成因火山作用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