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余刚,1968年3月出生于浙江余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现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马余刚于1989年从杭州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主要从事重离子核物理实验与唯象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余刚
外文名:YugangMa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余姚
出生日期:1968年3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8年3月,马余刚出生于浙江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一个普通乡村教师家庭,籍贯浙江宁海。高中毕业于余姚梁弄中学(现余姚市第八中学)。
1989年,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4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
2014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马余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马余刚领导RHIC-STAR中国组研制完成了基于MRPC型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极大提升了STAR探测器的粒子鉴别能力;与合作者发现了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发现了最重的(截至2017年11月)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首次实现了对反物质相互作用的测量,以上成果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测量了氩核的量热曲线并系统给出了氩核液气临界现象的实验证据;测量获得了22Mg的高激发态双质子发射的实验证据,提出了利用输运模型研究核反应总截面的新方法,提出了轻核α团簇结构的新探针等。
学术交流
马余刚先后在法国岗城大学核与粒子物理实验室、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回旋加速器研究所访问研究。
承担项目
截至2017年11月,马余刚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等。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编号
金额
|
1997年9月—2000年8月
热核的激发能——温度和液气相变
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项目,97QA14038
8万
|
1998年1月—2001年12月
热核的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9725521
80万
|
2005年10月—2007年9月
相对论重离子对撞中的高温高密的新物质寻找及其性质研究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05XD14021
|
2006年2月—2009年2月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寻找和高温高密强相互作用性质研究
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非组织间协议项目),10620120285
100万
|
2008年1月—2010年12月
23Al核的核子-核子动量关联函数的测量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0775167
40万
|
2010年1月—2012年12月
偶—偶异质同位素轻核的双质子关联和同位素分布测量
国家基金—中科院合作联合项目,10979074
35万
|
2011年1月—2014年12月
基于STAR-TOF探测器上的能量扫描和强相互作用性质的实验研究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1035009
260万
|
2013年1月—2017年12月
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研究重味产生以及寻找奇特粒子态和反物质原子核
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非组织间协议项目),11220101005
300万
|
2014年8月—2018年8月
高温高密核物质形态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2014CB845400
2800万
|
2015年1月—2020年12月
重离子物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421505
1200万
|
2016年7月—2020年7月
TeV能区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与共振态粒子研究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J-SSW-SLH002
300万
|
2016年—2021年
等离子体环境下聚变反应截面测量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课题,XDB16
~600万
|
2019年1月—2023年12月
量子色动力学的相结构和新颖拓扑效应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890710
1946万
|
2020年1月—2024年12月
核物质相结构与重元素合成研究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34000000
1.8亿
|
2020年7月—2025年6月
高温高密核物质集体性质研究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课题2,2020B0301030008
468万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11月,马余刚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次),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
1997年
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和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1年
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和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8年
中能重离子碰撞中的核液气相变和同位旋相关的物理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0年
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发现首个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2014年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2016年
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和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马余刚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2013年,马余刚指导的博士生薛亮的学位论文《反物质氦4原子核的实验观测及其产生机制研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1年,马余刚指导的博士生王秋红的学位论文《利用PandaX二期探测器寻找暗物质》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寄语学子
马余刚在浙江大学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寄语学子:一是坚定信念,做自己心中的“超级英雄”。二是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三是强健体魄,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教育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奖励名称
|
2006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
2009年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
2021年
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
马余刚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
1994年
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
|
1997年
上海市科技精英
|
1999年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
|
2004年
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
2005年
第五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
2006年
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
|
2006年
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
2006年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2008年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2010年
2007—2009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
2011年
上海市领军人才
|
2011年6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
2015年
亚洲成就奖(AchievementinAsiaAward)
国际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
|
201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
2007年
中共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
2012年12月
第三届国际重离子碰撞核反应动力学研讨会会议主席
|
2014年1月
《核技术》第八届编辑委员会主编
|
2014年1月
《NuclearScienceandTechniques》(核技术:英文版)第四届编辑委员会主编
|
2014年1月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主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十二、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
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专家委员会成员
|
美国相对论对撞机—STAR国际合作组理事和STARTalks委员会成员
|
国际无中微子双β衰变合作组(CUORE)理事
|
首届亚洲核物理联合会(ANPhA)理事
|
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
上海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
上海核学会主任委员
|
相对论对撞机(RHIC)螺旋形径迹探测器(STAR)国际合作组理事
|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
|
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
|
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
河南师范大学兼职特聘教授
|
《NuclearPhysicsNews》国际编委
|
《ChinesePhysicsLetters》编委
|
《ChinesePhysicsC》编委
|
《现代物理知识》编委
|
《NuclearPhysicsNews》编委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马余刚的哥哥马余强是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人物评价
马余刚已经成为一名活跃在重离子物理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青年科学家。他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以身作则,注重科研道德建设,在对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评)
马余刚成功领导了高能核物理STAR国际合作的飞行时间探测研制,并在反物质超氚核、反物质氦4核的发现和金-金碰撞的双电子产生的研究做出了先驱性工作。这些成果对理解宇宙早期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的组成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评选委员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