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陈吉余

陈吉余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53 更新时间:2023/12/23 15:12:47

陈吉余(1921.9.17-2017.11.28),男,河口海岸学家。江苏省灌云县人。1947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主要从事与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有关的地学研究工作,2017年11月28日11时15分陈吉余去世,享年96岁。

基本资料

名:陈吉余

出生地:江苏省灌云县

出生日期:1921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2017年11月28日

毕业院校:国立浙江大学

职业:科研教育工作者

代表作品:《全国海岸调查规程》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陈吉余,1921年9月17日出生于江苏灌云。

1935年至1938年在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初中部读书。

1941年8月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

194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继续在该校攻读历史地理系地貌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地理学家叶良辅教授。

194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

1952年院系调整,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先后7次访问美、英、法、荷、日等国,在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学术团兼职。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1月28日11时15分陈吉余去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科研综述

陈吉余开拓了以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为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在河口治理、海岸工程、围海工程、水利电力工程环境、都市给排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组建了中国最早的河口海岸研究机构。以此为孵化器探索的“河口海岸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培养人才”的模式,先后培养一大批河口海岸学科带头人和影响的学术骨干,同时也培养了由“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国家级河口海岸创新团队。

陈吉余是中国将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从事与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有关的地学研究,开拓了以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为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对河口海岸研究从定性走定量预测。在理论上多有创新。早在民国三十七年(即公元1948年)他发表的《杭州之地文》,就对钱塘江通航和乍浦港进行过探讨。50年来,他坚持从事与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地学研究工作。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发展了中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中许多重大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20世纪40年代末,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河口研究机构,以长江口和钱塘江口为研究基地。兼及黄河口和辽河口等。1980年,他发表的《2000年来长江发育模式》和1985年发表的《长江河口及其三角洲的发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为长江口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陈吉余总结出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提出长江河口治理需要抓住南北支分汉口、南北港分汉口和南北槽分汉口。用以稳定河势的论点,提出“围垦明沙,固定阴沙,减少活动沙,用以稳定航槽”的治理思想和“整治、疏浚和围垦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他从河口演变的角度,指出南北槽水道的不同特点,为航道选槽和治理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1969年,他对深达55米的施翘河深潭危及崇明县城江岸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对策,使护岸工程措施节约200万元。陈吉余总结了钱塘江河口演变的历史过程和河口沙坎发育的理论。提出“结合围垦、整治江槽”的治理方针。制定出钱塘江和杭州湾衔接的方案,在具体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海岸工程方面

他倡导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并任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他主持了浙江温州海岸带试点IT作和《全国海岸调查规程》的编写,提出了海涂释义。海岸带内涵等基本概念,为中国海岸带调查的范围提出了理论根据。陈吉余开拓了中国多学科。大系统综合性调查,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突破。中国海岸带调查为沿海的改革开放、国土规划和各项工程提供了系统资料和开发设想。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先后对中国20多个港口进行了研究和咨询论证。否决了许多港口工程错误的选址施工方案,提出正的选址和施工方案,保证了工程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益。

2、围海工程研究方面

他总结了中国历史时期海塘工程的经验。从现代科学角度对中国海塘工程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还分析了世界围海工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人工海岸研究。为21世纪海岸带深开发提供科学理论和有关技术。1989年陈吉余作为国际海岸环境委员会成员主持了国际潮濉会议。依据他的建议。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改建于海堤之外潮滩之上,减少征地488亩,为国家节省数以亿计的投资。随后,陈吉余又主持了“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项目。通过九段沙种青促淤引鸟工程。为鸟类营造新的栖息地,以确保浦东国际机场的安全营运。

3、水利电力工程环境方面

陈吉余对中国一些重大水电站、水库堤坝、灌溉工程也进行过系统调查,所写报告在建设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他把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列为研究专题,他所提出的种种对策都被有关部门采纳。

4、都市的给排水工程方面

他提出的一些设计方案或建议。不仅为城市建设节约了资金而且发挥了环保效益。如为解决上海市的供水问题,他对黄浦江的洪水条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向长江引水的建议。他率先得提出利用青草沙修建江心水库和管道一二程的初步设计方案。他对上海市星火轻纺工业区排污口选址进行了沦证,结果节约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

●主要论著

承担国家多项重大研究任务和科研项目,完成报告60余种,发表论文140余篇,专著9种。

著作

1、陈吉余,黄坛口水库坝址地质条件分析,地理学报,1951,(2).

2、陈吉余,邳、兰、苍地区洪水成因与治理意见,治淮汇刊,1955,(5).

3、陈吉余、宝灿,渤海湾淤泥质海岸海河口—黄河口的塑造过程,上海市科技论文选,1961.

4、陈吉余、罗祖德、陈德昌、徐海根、乔彭年,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地理学报,1964,30(2).

5、陈吉余,上海地基沉降问题,长江三角洲及上海地区地质地理资料汇编,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二大队编印,1964.

6、陈吉余,中国围海工程的历史经验与今后意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地理地质大气),1964.

7、陈吉余、恽才兴、余绍达,崇明施翘河深潭的调查和分析,1969提交上海市水利局.

8、陈吉余,陈山码头选址调查报告,提交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设计施工,1973.

9、陈吉余,将上海国际机场建造在海堤之外潮滩之上的建议,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高级顾问委员会建议汇编.

10、陈吉余、恽才兴、徐海根、董永发,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模式,海洋学报1卷1期,1979.

11、陈吉余,呈国务院:对于海岸带调查的意见,1979.

12、陈吉余、沈焕庭、恽才兴、朱慧芳、益建芳,鸭绿江河口特征及建港条件初析,海岸河口研究,海洋出版社,1990.

13、陈吉余,围垦在长江河口治理中的作用,华东师大学报,1983,(2).

14、ChenJiyu,ZhuHuifang,DongYongfa,SunJiamin,DevelopmentoftheChangjiangEstuaryanditsSubmergedDelta,ContinentalShelfResearch,(1985),4(1/2):47~56.

15、陈吉余、沈焕庭,三峡工程对河口盐水入侵和侵蚀堆积过程的影响,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1988.

16、陈吉余、沈焕庭、恽才兴,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

17、陈吉余主编,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

18、陈吉余、王宝灿、志英,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

19ChenJiyu,LiuCangzi,ZhangChongle,HJWlaker,GeomorphologicalDevelopmentandSedimentationinQiantangEstuaryandHangzhouBay,JournalofCoastalResearch,1990,6(3).

20、严恺、陈吉余、宋达泉、梁其荀、纽因义主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海洋出版社,1991.

21、陈吉余,论长江河口治理,科技导报,中国科技协会,1993,(1).

22、陈吉余,长江口拦门沙及其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演变和深水航道治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404-0202(第一子专题)分课题,1993.

23、陈吉余,长江河口越江工程在上海港建设中的作用,1994,提交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专题报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2).

24、ChenJiyu,XuHaigen,LiuRending,LetChangxingIslandbeaWaterSourceIslandofShanghai,ChinJOceanolLimnol,1995,3(1):1~8.

25、陈吉余、胡辉、朱慧芳,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港各口群建设的构想,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5,(5).

26、陈吉余等,大型工程及海平面上升对长江口生态资源影响的研究,1998提交上海市科委.

27、陈吉余等,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1998提交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设指挥部.

28、ChenJiyu,LiDaoji,ChenBanglin,ZhuHuifang,HuFangxi,LiuChangzhi,TheProcessesofDynamicSedimentationinChangjiangEstuary,JournalofSeaResearch,1999.

29、陈吉余、程和琴、戴志军,滩涂湿地利用与保护的协调发展探讨——以上海市为例,中国工程科学,2007,9(6):11~17.

30、陈吉余,中国河口海岸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1、陈吉余、程和琴、戴志军,河口过程中第三驱动力的作用与响应——以长江河口为例,自然科学进展,2008,18(9):994~1000.

32、陈吉余主编,进入21世纪的长江河口初探,海洋出版社,2009.

33、陈吉余、青,2006年长江特枯水情对上海淡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海洋出版社,2009.

论文

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的模式[J].陈吉余,恽才兴,徐海根,董永发.海洋学报(中文版).1979(01)229.

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J].陈吉余,陈沈良.海洋地质动态.2002(01)133.

河口海岸环境变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J].陈吉余,陈沈良.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02).

开发浅海滩涂资源拓展我国的生存空间[J].陈吉余.中国工程科学.2000(03)103.

长江口南汇咀近岸水域泥沙输移途径[J].陈吉余,陈沈良,丁平兴,杨世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02).

TheDevelopmentalModeloftheChangJiangRiverEstuaryduringlast2000years.ChenJiyu,YunCaixing,XuHaigen,DongYougfa.ACTAOCEANOLOGIASINICA.Vol.1,No.1,May1979.

ESTUARINEANDCOASTALCHALLENGESINCHINA.CHENJi-yu,CHENShen-liang.MarineGeologyLetters.2002,18(1):1-5

ESTUARINEANDCOASTALENVIRONMENTCHANGESANDRESOURCESUSTAINABLEUTILIZATION.CHENJi-yu,CHENShen-liang.MARINEGEOLOGY&QUATERNARYGEOLOGY.Vol.22,No.2.May,2002.

ToExploitingLowerTidalFlatsforExpendingLivingSpaceofChina.ChenJiyu.EngineeringScience.Vol.2No.3.Mar.2000.

SEDIMENTTRANSPORTALONGTHENANHUISUBMERGEDSPITOFTHEYANGTZEESTUARY.CHENJi-yu,CHENShen-liang,DINGPing-xing,YANGShi-lun.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Vol.10No.2.Mar.2001.

●科研获奖

陈吉余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提出了长江河口发育模式及自适应和人工控制理论。

陈吉余的《中国河口主要沉积动力过程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获得省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6项。

人才培养

陈吉余组建了中国最早的河口海岸研究机构,以此为孵化器,探索“河口海岸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培养人才”的模式,先后培养一大批河口海岸学科带头人和影响的学术骨干,同时也培养了由“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国家级河口海岸创新团队。不仅如此,陈先生本人也身体力行,亲自指导学生,先后培养硕士、博士三十余名,其中许多人成为学科的领军人物。

荣誉表彰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记录

1985年获中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9年获中国地理学会首届杰出贡献奖。

社会任职

陈吉余曾担任过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国际河口学会委员,国际地理学会海岸环境委员会委员,美国第六届河口联合会,英国国际地貌大会的分组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学科评议组兼地理、大气、海洋学科组织召集人,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一、二届科技委员会兼地理、大气、海洋、环境学科组组长,中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交通部长江口整治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专家组成员等职。现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口航道整理工程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等职。

人物评价

行如其言,陈“伯乐”九十春秋为求是学子树立了一位求是科学家的形象,也为浙大母校杰出人物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浙大校友熊家钰评)

陈先生的成就卓著,影响超越学界,享誉社会。陈先生对学术对真理的追求和奋进精神,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评)

他育人诲人不倦,执着学术,成果颇丰;他乐于奉献。作为研究河口海岸科学的先行者,虽已90高龄,陈先生仍然很注重学科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学科队伍的建设。几十年来,陈先生教书育人,桃天下;在他的努力下,河口海岸学科也传承有序,人才辈出。(中国地理学会评)

标签: 陈吉余

更多文章

  • 陆钟武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陆钟武

    陆钟武(1929年10月2日—2017年11月27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工业生态学开拓者、冶金热能工程和工业生态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钟武于1946年从重庆南开中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1950年从大同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53年从东北

  • 曹楚生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楚生

    曹楚生(1926年6月2日—2017年11月19日),江苏省无锡人,水工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曹楚生于1948年从交通大学土木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1年响应中央号召,自愿率领学生投身治淮,历任水电部西北、天津等设计院正副总工程师等职;1956年

  • 李正邦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正邦

    李正邦(1933.05.07-2017.10.24),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1952年李正邦从南京金陵中学毕业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1957年提前毕业调入师资研究生班;1958年分配到冶金建筑研究院冶金装备所;1963年末调入钢铁研究总院,担任

  • 朱英国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英国

    朱英国(1939年11月1日—201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植物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英国于1964年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之后进入湖北孝感县白沙公社工作;1967年进入武汉大学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至1978年在湖北省

  • 阮可强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阮可强

    阮可强(1932年12月19日-2017年4月29日),男,浙江宁波人,反应堆物理、核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阮可强于1950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6年获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化工机械系学士学位;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能动力副博士学位;1963年

  • 赵国藩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国藩

    赵国藩(1924.12.29-2017.2.1),出生于山西汾阳,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国藩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混凝土断裂力学、结构可靠度理论、高强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方面进行过系

  • 崔国良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崔国良

    崔国良(1931年7月7日—2017年1月18日),出生于察哈尔省阳原县,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科技委副主任。崔国良于1956年从华北大学工学院毕业;1961年获得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副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后担任三机部第

  • 雷志栋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雷志栋

    雷志栋(1938年1月4日—2015年1月26日),湖南省澧县人,农田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雷志栋于196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1965年从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助教;1979年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研组副主任;1985年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水资源

  • 曾士迈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曾士迈

    曾士迈(1926年4月8日—2014年12月31日),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士迈于1948年从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至1966年被

  • 刘连元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连元

    刘连元(1941年9月2日—2014年11月17日),北京人,导弹弹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连元于196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毕业,之后进入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第一设计部工作;1971年进入航天一院十四所工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