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马邑诱敌伏击匈奴失败后,王恢为何会自杀而死?

在马邑诱敌伏击匈奴失败后,王恢为何会自杀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39 更新时间:2023/12/19 19:43:38

王恢,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汉武帝当国的最初几年,大汉帝国还处于清静无为黄老思想的影响之下,朝堂上的外戚势力、朝臣势力依旧很强大,这导致了汉武帝手中的皇权很有限,离一言九鼎、集大权于一身还很远。

皇权受多方制约,帝王无绝对权威,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新君,汉武帝自然要想尽办法打破此等困局,进而实现皇权大一统。

古今中外,老大集权有个捷径,那就是发动战争,尤其以发动捍卫国威的对外战争最为行之有效。

这样的战争一旦打响,老大不仅能迅速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而且能有效绕开朝堂上的各种矛盾,捆住反对派的手脚,更关键的,朝堂上的权力将随着战幕的拉开快速集中到老大手里,如果仗打胜了,老大的权威将强势树立,握在手中的大权将再无散出去的可能。

大汉帝国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登上庙堂时,日益强盛的国力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战争是粗暴的,但怎样发动战争却是朝堂上的政治艺术。

汉武帝的做法很高明,决意征伐匈奴前,他站在不忘大汉国耻的道德高地,挥出了两把复仇的利剑——高帝曾遭“平城之耻”,高后曾受“嫚书之辱”,征伐匈奴是报仇雪耻,是春秋大义,是扬我大汉国威。

为此,汉武帝颁下了一道情感浓烈、掷地有声的诏书,其中有这样的话语——高皇帝遣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史记·匈奴传》)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拥有权威的窦太后去世了,这为汉武帝征伐匈奴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首击匈奴,汉武帝想下一盘大棋,最好能一举荡平匈奴主力,斩杀匈奴单于。

大行令王恢是朝中坚定的主战派,建元七年,他向汉武帝献上了一条绝妙的破胡之计。

这就是著名的马邑之谋——利用和亲局面下匈奴对汉容易轻信的心理,以献出边境贸易重镇马邑为诱饵,预设数万伏兵,待匈奴单于率众到来时,围而聚歼之。

先不说马邑之谋有何瑕疵,单说它的战略构想,那是完全符合汉武帝的胃口,此谋如能顺利实施,那将是全歼匈奴主力的同时还附带了一个斩首行动。

廷议此谋时,虽然有主和派御史大夫韩安国站出来反对,但汉武帝力排众议,很快在战略棋牌上落下了这首击一子。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诱歼匈奴之计进入实施阶段。

汉武帝接连下了几道命令: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兵三十万,埋伏于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待匈奴兵南下之后,王恢另领一军迅即出代郡,从背后拦截匈奴大军辎重;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监督诸军,四将皆为其所属。

主张派力战,主和派监督,汉武帝的排兵布阵,还是很讲政治智慧,用人艺术的。

战阵悄然布开,下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诱匈奴单于上钩了,担负这项关键使命的是王恢的老朋友,马邑富商聂壹

聂壹的到来,没有引起匈奴单于的怀疑,听说有这等好事,匈奴单于连连击掌说好。见匈奴人上了钩,聂壹与匈奴单于约定:待杀死马邑县令、县丞后,即派人来报,到时匈奴单于即可率兵入城受降。

钩子顺利下出去之后,聂壹返回了马邑。

不几日,马邑城楼上果然挂出了两颗人头,其旁还各张一白布,上面写着姓名及罪状,一为县令,二为县丞。

这两颗实为死刑犯冒充的人头成功地打消了匈奴单于的疑虑,之后匈奴单于率领十万大军,经长城,越武州塞,浩浩荡荡地直奔马邑而来。

现在该说说了马邑之谋的瑕疵了,此计谋固然高妙,但也有致命的弱点——几十万大军玩一个阴谋,细节执行不到位,只要有一人出问题,走漏了风声,最终可能就是白忙活。

也许是太想让匈奴十万大军尽快进入伏击圈了,汉军犯了一个“欲盖弥彰”的错误,匈奴单于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这一路过来,沿途居然一个阻击的汉军也没有,到处都是牛羊,可又看不见牧人。

事出反常必有诈。

为进一步探明虚实,匈奴单于随即下令攻击汉军设在边郡的一处哨亭。

未曾想,运气在这关键时刻站到了匈奴人一边,他们抓获了哨亭尉史,这哨亭尉史为了活命,竟全盘供出了三十万汉军设伏于马邑的实情。

得知这一实情,匈奴单于仰天大笑,吾得尉史,此天助也!

笑完,随即勒转马头,一声号令,十万大军飞速退去。

就这样,一条舌头彻底坏了汉武帝的一盘大棋。

战场祸福有时候是很微妙的,汉武帝派出的这四将,如果匈奴大军顺利进入伏击圈的话,王恢极可能是捞到大功劳的那一位,原因很简单,一来以强兵拦截匈奴辎重,容易得手;二来如果匈奴单于突出重围,很有可能落到他的手里;然而,如果匈奴大军没进入伏击圈,掉头跑了,谁最倒霉呢?

不是别人,还是王恢。

不妨来看看王恢糟糕的现实处境。

按照原先的部署,韩安国等伏兵全面出击,与王恢拦截辎重,大致应同时发起,那样王恢面对的就是匈奴的后尾部队,而不是全部主力。

现在好了,匈奴十万主力根本没有进入伏击圈,那王恢面对的就不是匈奴尾巴,而是匈奴獠牙了。

战还是不战?

这个问题看似考验的是勇气,其实考验的是政治智慧。

遗憾的是,王恢的政治智慧未能应付这一局面,他做出了一个自以为忠心、勇气俱可鉴的选择,他没有出击,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匈奴单于率领十万主力汹涌远去。

为何说王恢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忠心、勇气俱可鉴呢?

回到长安,面对汉武帝的严厉责问,王恢痛陈——

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袛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

这话的意思是说,不战,我自知难逃一死,但为了避免败辱,为了替陛下保全三万将士,我只能这么做。

如此做法挺持重啊,为何又要说王恢的选择缺乏政治智慧呢?

他太缺乏政治高度了,首击匈奴,如果不能一击制胜,那更是需要以死战来捍卫战的决心,这是汉武帝政治集权的需要。王恢以为保全三万将士是替汉武帝着想,但他想不到,这种局面下,汉武帝正需要拿三万将士的性命来换一个政治博弈的主动权。

很显然,王恢的回答很难让汉武帝满意,随后,王恢被交付廷尉,按军法,当以临阵避敌不前之罪处斩。

这时候,王恢为了活命,又做出了一个愚蠢的选择。

他以千金为酬,请丞相田蚡代为疏通。田蚡的政治觉悟很高,他知道其中的要害,因而收了钱之后并没有直接帮忙,而是绕了一个弯子,请他的姐姐王太后去向汉武帝说情。

此时的汉武帝,正面临着主和派的压力,如果他接受了王太后的说项,那就意味着他主战意志的崩塌。

所以,王恢必须杀,名义上是以此谢罪天下,实际上是宣誓必战的决心。

可怜那王恢,这时候才彻底明白过来,但为时已晚,最终只好拔剑自刎。

其实,王恢如果多一些政治智慧的话,下狱之后,他不应该去疏通,而应该高举汉武帝必战的旗帜,为汉武帝解压,那样的话,说不定他还能有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战争很残酷。

政治比战争更残酷。

标签: 西汉王恢马邑之谋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为什么要笔王恢自杀?他的自杀有什么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王恢,西汉

    王恢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马邑之围”是汉匈之间的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汉匈战争策略的重要转折点。而汉武帝杀掉王恢(逼迫王恢自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汉武帝之前,汉朝对匈奴,一直采用的是和亲的政策。能够安抚匈奴,就尽量安抚,绝对

  • 夏侯惇:祖先是夏侯婴,成曹军阵营中的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夏侯惇,三国,曹魏

    说到夏侯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三国时期,曹操家族有一个铁杆粉丝家族,那就是夏侯家族,夏侯家族对曹操家族非常的忠心的,在曹操起兵的时候就有夏侯渊和夏侯惇两个大将,那都是名将,为曹操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讽刺的是夏侯渊和夏侯惇的祖先是夏侯婴,夏侯

  • 替皇帝赶车的马夫,揭秘夏侯婴是如何出名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夏侯婴,西汉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夏侯婴,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上有些人,看着职位不高,但实际上权力大,也很有话语权。比如八府巡按,这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官职,光听名字感觉很牛,八府,但事实上只是个正七品的小官,不过千万不能小看这个小官,就是这个小官,可以直接把省长拉下马。主要

  • 萧望之是元帝的老师,为何会因为一次陷害就饮鸩自杀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汉朝,萧望之

    汉元帝身边有两个红人弘恭和石显,他们投诉元帝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政敌萧望之,建议元帝把他“召致廷尉”。元帝不知道“召致廷尉”是什么意思,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过了两天,元帝要找老师开会,下面回话:他来不了了。为什么?关监狱里了!元帝这才知道,“召致廷尉”就等于下大狱,于是赶紧下旨把老师给放了,只稍微惩罚

  • 萧何七世孙萧望之生平简介 曾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萧望之,生平

    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萧何七世孙,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宣帝时,曾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由于看不惯霍光的倨傲而得不到霍光的重用。以儒家经典教授太子(汉元

  • 许广汉差点就被处死,为什么最后却成了国舅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许广汉,汉朝

    此人连连获罪,差点就被处死,最后却阴差阳错成了国舅爷,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许广汉是昌邑(山东巨野)人,他小有才华,得到了给昌邑王刘髆(汉武帝第五子)做侍从官的工作。虽然不能入职高大上的朝廷,但好歹也是封地上的干部。因此,许广汉工作很认真,再加上他为人忠实正直,刘髆对他印象

  • 许广汉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有罪的刘病已?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许广汉,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皇曾孙流落民间,牢头许广汉把女儿嫁给他,没想到日后却成为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汉宣帝刘病已是废太子刘据唯一的孙子,属于汉武帝的嫡系血脉,但是由于巫蛊之祸的牵连,襁褓之中的刘病已受尽各种苦楚,流落民间,他在丙吉和掖庭令张贺的帮助下勉强过的去生活了,张

  • 许广汉的女儿为什么会成为皇后?有何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许广汉,汉朝

    还不知道中兴之主为何要立平民之女为皇后,有何内幕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宣帝是西汉第十位皇帝,西汉武帝的玄孙,是刘彻和卫子夫的后人。他的爷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刘据,曾经被汉武帝立过太子,受宠过一阶段,后来却因为巫蛊事件,遭到连累,被害。一同遇害的还有他的儿子,

  • 光武帝刘秀的妃子许美人:生了第一个信佛的国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光武帝刘秀,许美人,汉朝妃子

    许氏,她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妃嫔,因为地位较低并不受宠爱,生有一子刘英,建成十五年封为楚公,十七年进爵为楚王,二十八年就国,建都彭城,封国就在汉高祖刘邦的汉室龙兴之地-今江苏徐州地区。虽然许美人不受武帝宠爱,史册记载她的内容少之又少,但她所生的儿子刘英却是诸侯国里第一个信佛的国王。公元65年,汉明帝(东

  •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胭脂怎么当上许美人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历史剧

    原著里是因为许胭脂被丽华扔在了乱军之中,然后郭家人找到了她为了设计阴丽华,让她和刘秀上了床。郭圣通找到许胭脂,剧中胭脂给刘秀下迷香生刘英。而邓婵则是刘邓两家起事,李家被朝廷发现,公孙家怕连累,休了邓婵,公孙家想娶邓婵看重的是邓家的势力,但现在邓家出事了,公孙石纳两妾赶走怀孕邓婵,邓婵就难产死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