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四大文明古国历史小故事

关于四大文明古国历史小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321 更新时间:2024/1/17 8:22:33

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包括中国、印度、西亚(古巴比伦)与埃及。历史篇中国前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徵。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约在西元前21世纪,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约西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西元前11世纪前770年)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後就是春秋和战国(西元前770年前221年),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的人民,就以农业为主,并饲养家畜。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有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并知道了使用铁器;在制陶技术方面,有了白陶和釉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春秋时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战国时期(西元前475年前221年),有一位名叫李冰的地方官和他的儿子共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四川成都附近),合理地安排了灌溉、分洪和排沙的关系,堪称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至今仍发挥著巨大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术也空前活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政治,评析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孔子、墨子、孙子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西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嬴政结束了战国时诸侯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自称为“始皇帝”。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修建了赫赫有名的万长城,并分别在咸阳、骊山等地为自己修建了规模浩大的宫殿、陵园和行宫。如今,地上的建筑早已被兵火毁灭,但那些深藏地下的物品却被长久保留下来。仅以部分考古发现为例,其中神姿英武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雄伟壮观的浩大场面令纷至来的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秦朝末期,平民出身的刘邦与贵族将军项羽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又经过数年,刘邦打败了项羽,於西元前206年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汉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西元前140年-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击败匈奴,派使臣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源源西运。西元前33年,宫女王昭君受命出塞,嫁给匈奴呼韩邪单於,留下了动人的汉匈联姻故事,多民族国家更为统一了。汉朝共存在了426年,到西元220年,历史进入魏、蜀、吴鼎立的三国时代(220265)。三国时代最出名的政治人物是曹操、诸葛亮和孙权。曹操是魏国的创始者,他广揽人才,唯才是举,屯垦戍边,成就一方霸业。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千百年来,他“鞠躬尽瘁,死而後已”的高尚品德激励著後人,成为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徵。孙权为吴国的建立者,曾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於赤壁,後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他还设置农官,实行屯田,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他们的故事集中体现在一部名叫《三国演义》的小说。三国之後,经历了晋(265420)、南北朝(420589)、隋(581618)等朝代,李渊於西元618年建立了唐朝(618907)。李渊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他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史称“贞观之治”,把中国封建时期的繁荣昌盛推向了顶峰: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纺织、染色、陶瓷、冶炼、造船等技术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水陆交通纵横交错,并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唐亡之後,经过五代十国时期(907960),西元960年後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9601279)。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他的孙子忽必烈於1271年入主中原,建立元朝(12711368),定都大都(今北京)。宋、元时期,工商业和对外贸易都很发达,许多外国商人、旅行家纷纷来到中国。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曾在中国广泛游历,在他的游记中,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当时中国的富强和工商业的繁荣。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到了宋代、元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并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13681644)。他的儿子朱棣即位後,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池、宫殿、坛庙,并於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明代,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到明末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此同时,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也日渐频繁。明朝後期,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满族人的力量在崛起,他们在首领努尔哈赤率领下,历三代而问鼎中原,于1644年建立清朝(16441911)。清代最著名的两个皇帝是康熙(1661-1722年在位)和乾隆(1735-1796年在位)。人们把康熙、乾隆统治时期称为“康乾盛世”。在清代,还出现了一些艺术性很高的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曹雪芹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兴转衰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史前文化遗址中国的史前文化遗址按照年代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旧石器时代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及晚期智人三个时期。直立人文化已经发现150多个文化遗址,早期智人文化遗址发现30多处,晚期智人遗址遍及全国各省。新石器时代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文化出土了原始陶器和磨制石器,分布在黄河中游和两广等地区;中期文化遗址出现了玉器、彩陶、白陶,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广西等地区;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接近30处,其中龙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的文化遗址包括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丰镐遗址、周原遗址和殷墟等夏、商都城遗址,以及西周主要封国的墓地遗址。旧石器时代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於古人类生存的年代,迄今已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多处。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分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阶段,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靠采集和狩猎生活。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是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发现,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采取锤击、砸击、碰砧等方法打制,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砧器、钻器等,到了後期还出现了细石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始於西元前6000多年,是氏族公社由盛至衰的阶段,以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为基本特徵。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开始,黄河流域东部有以黑陶为特徵的龙山文化中西部有以彩陶为特徵的仰绍文化,以及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裴岗文化和後李文化等前仰韶时期文化;东北、内蒙古、新疆一带的北方地区,则发现一些以细石器为特徵的文化遗址;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徵的文化遗址,如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结束,人类历史跨入青铜时代的文明历程,历史学上的夏、商、周都属於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文化早期以二头文化为代表,还有赤峰大甸子遗址等。踏入青铜文化中期的前段,青铜器大量增加,有整套的礼器,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以及三星堆遗址尤为重要後一阶段是青铜时代鼎盛期,大量精美青铜礼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出土,商代以安阳殷墟为代表,西周以周原遗址和丰镐遗址为代表。晚期则从西周後期到春秋时代,青铜器较前朴素,冶铸技术却有突出发展。夏商周社会变迁夏商周三代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青铜时代,也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舜)时期,一直没有确实的考古和文献证据。夏启、商汤、周武是三代开朝君王,对於三朝很多事件断代的考证,即使从孔子开始就有文献记录,但疑问仍然很多。青铜文化在夏商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记录。传说时代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上限大约是在炎黄时期或更早,下限是庚迁都以前。由於考古学家长期找不到夏朝的证据,只能从《尧典》、《陶谟》、《禹贡》和《尚书》头三篇及《大戴礼记》和《史记》等古史资料来推断人们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是否有事实根据。据传说,当时的部族大致分华夏、东夷、苗蛮三支,黄帝、炎帝是华夏的两支,打败了蚩尤领导的东夷,合并後成为高阳氏。而尧、舜、禹的後代则同化了南方的苗蛮,产生了後来的华夏民族。炎帝与黄帝炎帝又称神农,居於姜水流域,以姜为姓。他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用木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又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黄帝又称轩辕氏,居於姬水流域,以姬为姓。传说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黄帝发明舟车、文字、音律、算数等。此外,中国的文明传说是起源於炎帝和黄帝时代。因此人们常以「炎黄」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黄帝之後又传数百年,职位禅让均采用氏族公社选举制度,史称「禅让时代」,此时国家已在形成当中。尧舜禹尧的时期,自然灾害严重,社会也不安定,尧就采取措施与大自然进行各种斗争,还命羲氏、和氏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以制定历法。尧治理天下注重家族的作用,部落联盟得到巩固,尧也因此受到爱戴。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为害,尧命夏族首领治洪水,鲧用筑堤法治水失败,为舜所杀。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禹为治理洪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用疏导法治水,导小水入於川,导川水至於海不仅消除了洪水,还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後来舜推举禹为他的继承人。禹继位,国号夏。夏朝史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经历了十四代十七个君王,夏禹治水有功,按照禅让制度为天子,分中国为九州,平服了九黎、三苗等南方部族。禹之子启即位後,开始实行帝王世袭制度。夏启的儿子太康,被诸侯首领後羿所逐,改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傀儡王,未几後羿又为臣子寒浞所杀。仲康之子相即位後亦为寒浞所杀,相的王后缗逃至有仍,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後,收复王位,重建夏王朝,为夏朝鼎盛时期。以後夏朝逐渐衰败,到了暴君夏桀,为商汤所灭。商朝史话商朝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後裔,因契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商侯。到成汤时候,在伊尹的辅佐下,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朝,被认为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举动。商朝从西元前1562年到西元前1066年,共经历30主、17世,因为采取兄终弟及继承王位的制度,多次因为争夺王位而迁都,国力衰败,直到庚迁殷後才安定下来。商王武丁任人唯贤,平定内忧外患,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祖甲之後商日益衰乱,到了商纣之时,暴虐奢淫,终为周人所灭。商代是神权统治的时期,甲骨卜辞记录了大量祭祀、尚鬼、尊神的活动,而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亦发展到高峰时期。西周史话周人的祖先传说是帝喾元妃姜的儿子弃,即後稷。商朝初年,後稷的後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古公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自称为周。周武王牧野一战打败商纣,建立了周朝。武、成、康三代盛世後,周逐渐衰弱,周厉王时镐京平民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执政,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西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纪年的开始。周幽王时,立宠妃褒姒为後,废申後及太子宜臼,最後被申後的父亲申侯所杀。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由镐京迁都洛邑,至此西周告终,进入东周时期。UID239帖子279精华1积分1250阅读权限10来自华仁中学初二信班在线时间58小时注册时间2006-3-20最后登录2008-4-30查看详细资料TOP帝王钢之练金术师金牌会员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2#大中小发表于2006-5-1316:03只看该作者印度早在西元前约25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文明即已滋生,古城哈拉巴及穆罕耶达罗的遗迹留有许多这个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及文字,并挖沟渠及运河,在堡垒之下的城市是在一严谨计划下筑成的,神庙、住宅、浴室、街道,几何形的布局和卫生系统的设计排水沟、运河等。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包括黄金首饰和宝石、经雕刻过的石头、青铜和土塑小雕像等。黄铜和青铜多半用於制造器具和武器。陶器通常以轮状捏制,用火烧成,并绘上几何、花卉和动物等图案。亚利安人入侵:约在西元前1500年,亚利安人从中亚大平原越过兴都库什山山口入侵印度,亚利安人成为今日许多印度人的祖先,其记载最早见於一本有关宗教仪式的诗歌集梨俱吠陀。其语言是早期的梵语与古伊朗语十分接近。而达罗毗茶人进入南印度,成为南印度人的祖先,原住南印度的土著部落,则遁入山林;早期的亚利安文明:亚利安人建立社会阶级,因此产生种姓制度,各村落均为自治村里是由族长或长老主持,村民自给自足,很少与其他社区往来;亚利安人是由国王统治的部落和种族组织。吠陀经典中有关战争的记载甚多。亚利安人种植谷物,使用金属器皿,用牛耕作,也会驾御轻便的马车。吠陀时代:「吠陀」是古印度教经书,是「神圣的知识」或「知识」之意。吠陀有四个,依时间顺序为黎俱吠陀(RigaVeda)、娑摩吠陀(SamaVeda)、耶柔吠陀(YajurVeda)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另外还有两部史诗,即《拉玛雅拉》(Ramayana)和《大战书》(Mahabharata)两部史诗,也有助於对雅利安人早期文化的评估。亚历山大东征:西元前326年入侵印度,征服其西北地区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统一印度北部,首都在华氏城(今巴特那)是印度著名的孔雀王朝建立之始。此时疆土几达整个印度及中亚一部分,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最知名的君主,期间征服许多邻近部落,扩大领域,性情原很暴戾,即位後第九年,率军远征羯陵加,这场战争改变了阿育王,受到佛教教义中戒杀生的影响,他誓言不再战争,并把他的一生及其帝国的资源奉献於宣扬佛陀的教诲,成著名的仁君。他组织一个宣传佛教的团体,此团体走遍整个印度半岛及锡兰,可能也传到东南亚、西亚、北非、东欧等;希腊城邦的贵族曾接见这些来自印度的佛教僧侣。由於阿育王的努力,使佛教不仅只是印度的地区性宗教,也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他从不厌倦对改善百姓物质和精神上的努力,也实践宗教宽容的精神。对於发展印度的建筑和艺术有卓越贡献。孔雀王朝末年,王权衰落,印度重新分裂为许多国家。黄金时代:约西元120年,中亚的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为贵霜王朝,自320年到500年为笈多王朝,是梵语再生的时代,成为学术艺术及医学中心,同一时期南印度也发展出另一文明,南印度人遨游海上,建立不少殖民地;受侵时期:从西元450年到1400年,印度受到许多外族入侵,首先是中亚的匈奴人,8世纪早期的阿拉伯来的回教徒,11世纪後期波斯和阿富汗来的回教徒,1398年铁木儿攻下德里蒙兀儿王朝:拔巴於1526年入侵印度,阿克拜大帝征服整个北印度及阿富汗,且将其势力向南伸展至哥达维利河。蒙兀儿帝国控有阿富汗和印度中部与北部,为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帝国在17世纪渐衰并分崩,但仍在德里维持小局面,至1857最後一位皇帝巴哈都皇二世BahadurShahⅡ为英人所废,并流放至仰光。十五世纪新航路发现後:至列强在印度民族主义兴起後撤出印度,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707-1815年,英、法两国因争夺对印贸易而产生的军事对抗,结果英国独霸印度,给印度带来厄运。第二阶段是1815-85年,英国在印度建立帝国。第三阶段是1885-1947年,此时印度民族运动不断发展,迫使英国当局不得不放弃统治权,但所有关於寻求印度政治统一的努力都告失败。1858年印度成了英国统治的殖民地,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传统手工业被摧毁,农民陷於极端贫困状态。印度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民族主义运动也应运而生。独立:印度人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以「非暴力主义」、「消极抵抗」抵制英国。经过艰苦的争取,1947年英国终於离开印度,使印度走向独立发展之途,然而领土却告分裂,因为宗教因素,印、回分治成为印度、巴基斯坦。後彼此间的仇杀事件不断,甘地也为此捐躯,1965印、巴因喀什米尔问题发生战争,1971为东巴基斯坦问题再度交战,东巴独立为孟加拉国UID239帖子279精华1积分1250阅读权限10来自华仁中学初二信班在线时间58小时注册时间2006-3-20最后登录2008-4-30查看详细资料TOP帝王钢之练金术师金牌会员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3#大中小发表于2006-5-1316:04只看该作者西亚-古巴比伦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於今天的伊拉克一带。两河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美尔人,他们在西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後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历史大事年表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古称「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15000年「肥沃月湾」的东方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12500年「肥沃月湾」的西部,传统村落社会形成。公元前9500年新石器时代农业萌芽,从事种植生产大麦与小麦。公元前8000年新石器时代为文化开始。公元前7500年开始了畜牧活动,适用陶土作成工具,同时也使用石器。公元前5000年美尔人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乌鲁克,设立学校和图书馆。公元前4500年「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城市艾力都建立。公元前3500年使用楔形文字,包含五、六百个表音符号。公元前3100年南方美尔人进入城邦时代,主要的城邦有乌鲁克、乌尔等。公元前3300年商业行为中使用陶球算石,泥板纪录,六十进位法,使数字与图像符号结合。公元前3000年城市纷纷在各地建立起来。公元前2900年早王朝时代人类第一布史诗吉葛美修出现。公元前2300年北方闪族建立阿卡得王朝。公元前1900年腓尼基人创文字。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王朝入主巴比伦,巴比伦第一王朝时期。公元前1792年汉摩拉比时代,汉摩拉比法典颁行。公元前1700年使用马匹,两轮站车改变战争型态腓尼基人开始利用迦南人的文字,此为最早的字母。公元前1600年爱琴文化达到极盛时代公元前1595年巴比伦第三王朝,卡希特人统治时期,巴比伦史上的黑暗时代。公元前1400年中亚述时期,陶瓷公艺发达。公元前1200年阿拉姆游牧民族入侵「美索不达米亚」,进入混乱时期希伯来人离开埃及,定居巴勒斯坦。公元前1000年亚述帝国将版图括展到地中海东岸地区希伯来王国建立。公元前900年亚述帝国达到等盛时期,使用大量石材,装饰宫殿,成为当时的世界帝国」公元前700年在尼尼微城建大图书馆,为世界第一座分类图书馆。公元前609年新巴比伦灭亚述王国,希伯来人迁往巴比伦沦为奴隶。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兴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与巴比伦。公元前500年大塔庙(通天塔埃特梅南奇,空中花园修建。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帝征服巴比伦,隆,波斯城。公元前290年亚历山大帝图书馆建立。公元前140年楔形文字逐渐消失,希腊文字取而代之。UID239帖子279精华1积分1250阅读权限10来自华仁中学初二信班在线时间58小时注册时间2006-3-20最后登录2008-4-30查看详细资料TOP帝王钢之练金术师金牌会员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4#大中小发表于2006-5-1316:04只看该作者埃及虽然有许多考古遗址的发掘,我们对古埃及历史的了解却仍然非常有限。除了少数记载法老王名单的石碑或莎草纸文献以外,并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进攻埃及的时候,战火波及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数十万册以古埃及文字书写的经卷付之一炬,其中包括当时最完整的埃及史。这部史书是亚历山大去世後,在埃及自立为王的希腊将军托勒密一世要求埃及的祭司兼学者马内托(Manetho)所写的。这部「埃及史」被烧毁,实在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幸好当时有些其他著作引用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我们才能知道古埃及历史的一些片段。直到目前,埃及学者仍然沿用马内托对埃及史的划分,但是对许多帝王的兴衰更替,以及确实的年代,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另一件对古埃及历史研究的重大打击发生在公元391年。当时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斯一世下令关闭罗马帝国领土内所有异教神庙,包括埃及的神庙。最後一批懂古埃及文的祭司四处星散。从此没有人看得懂古埃及文献,直到十九世纪。自十九世纪以来,随著对埃及考古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古埃及文的解读成功,我们对古埃及历史、文化的了解才逐渐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古代的埃及人在6000多年前(4000BC)到5500多年前(3500BC)之间就分别在上埃及(尼罗河河谷)与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建立相当有规模的聚落。由於自然环境不同,上、下埃及发展出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工艺水准较高的上埃及统一了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并且在位於上、下埃及交界的孟斐斯(Memphis)建立国都。孟斐斯的首都地位到了中王国时期被位於下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取代,但仍然是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上埃及与下埃及的分合一直是埃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法老王的称号往往刻意强调他是「上、下埃及的国王」。埃及人自己和邻近民族往往称埃及为「两地」

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包括中国、印度、西亚(古巴比伦)与埃及。历史篇中国前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徵。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约在西元前21世纪,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约西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西元前11世纪前770年)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後就是春秋和战国(西元前770年前221年),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的人民,就以农业为主,并饲养家畜。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有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并知道了使用铁器;在制陶技术方面,有了白陶和釉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春秋时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战国时期(西元前475年前221年),有一位名叫李冰的地方官和他的儿子共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四川成都附近),合理地安排了灌溉、分洪和排沙的关系,堪称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至今仍发挥著巨大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术也空前活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政治,评析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孔子、墨子、孙子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西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嬴政结束了战国时诸侯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自称为“始皇帝”。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修建了赫赫有名的万长城,并分别在咸阳、骊山等地为自己修建了规模浩大的宫殿、陵园和行宫。如今,地上的建筑早已被兵火毁灭,但那些深藏地下的物品却被长久保留下来。仅以部分考古发现为例,其中神姿英武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雄伟壮观的浩大场面令纷至来的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秦朝末期,平民出身的刘邦与贵族将军项羽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又经过数年,刘邦打败了项羽,於西元前206年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商朝有几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商汤在位30年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外丙在位3年外丙,商

  • 周文王的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周武王(?约前1043年),西周的创建者,姓姬名发,谥号武王,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文王,商末“周族”首领。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侯,故亦称“伯昌”。任用“太颠”、“散宜生”等能人,施行裕民政策,国力日盛,却为纣所忌,囚之于里,后献“有莘氏之女”、“骊戎之文马”等宝物及疏通朝臣始得获释。他

  • 名人(不管古今中外)的故事,300字以上 急!!!!!!!!!!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尚俗称姜子牙商朝未年人相传姜子牙的先祖本是个贵族在舜帝时作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所以又称吕尚。但到了姜子牙出世以后,家境已经败落了,成了普通了贫民,所以姜子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

  • 商朝周文王其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周文王姬昌简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生于西岐(今宝鸡市岐山县)。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

  • 纣王时期,有一个什么人好象吃了自己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姬昌吃亲生儿子伯邑考,相关记载是这样的:“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帝王世纪》在小说《封神演义》第十九回伯邑考进贡赎罪、第二十回散宜生私通费尤、第二十一回文王夸官逃五关、第二十二回西伯侯文

  • 事倍功半 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事倍功半【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 简述普济寺求雨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农村,当地的居民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于是派人到远处请来“求雨者”。“求雨者”到来之后,他发现整个村子混乱不堪,牲畜濒临渴死,农作物枯萎。村子里的人也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个个浮躁不安。村民们围着他,急切地要看他如何求雨。但他说,请在村头给我一间茅屋,还有三天的时间,任何人都不要打搅我

  • 古代有关雨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1、雨师的故事雨师是神话中的掌管雨的神仙,有做屏翳,也叫号屏,又叫玄冥。他们其实就是赤松子,又写作赤诵子。传说是炎帝神农氏时施雨的雨师。这位赤松子先生有一种能随着风雨飘来飘下的本领,曾做过炎帝神农氏的雨师,后来从西天母那里得了什么不死药之类的东西,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成了仙,上了天,顺便还拐走

  • 求雨的故事,主人公是谁?人物形象特点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古时候,人们的科学知识十分匮乏,因对许多自然现象不理解,所以加以神化,下雨、打闪、打雷都被看作鬼神的安排。那时从国君到臣子再到黎民百姓对鬼神都十分尊敬,认为一切天灾人祸都是上天的旨意。商汤灭夏,是我国奴隶社会中一个奴隶主的总代表去革另一个奴隶主总代表的职。商汤是一位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帝王,他爱才爱将

  • 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1一天,法国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者厚厚的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页上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不解的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