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自负又谦卑的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自负又谦卑的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77 更新时间:2024/1/22 18:28:45

聊聊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的三大霸主:曹操、刘备、孙权,其实都是既有自负的一面又有谦卑的一面。其实,谦卑和自负最直接的区分就是:听话和不听话。

先说曹操。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就是曹操的大手笔。官渡之战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抛开其他不谈,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那时的曹操很谦卑,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战斗刚刚打响,曹操听取了荀攸的作战方案,迅速解了白马之围,为官渡之战第一阶段攻坚战赢得了胜利,鼓舞了士气。到了最后的关键一战,曹操听说许攸来投降了,鞋袜都顾不上穿,直奔出门迎接,没有丝毫嫌弃和怀疑,采用许攸的谋略,一举攻破袁军大营,赢得了最终的大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夯实基础。

有了北方这大片江山,手下大批文臣武将,曹操就变得自负傲慢起来,特别是乌桓之战死了三国第一谋士郭嘉,曹操好像都看不上其他智囊团成员,这也是导致曹操的第二大手笔赤壁之战惨败的重要原因。

赤壁之战前,曹操刚刚拿下荆州,谋士贾诩(也是个厉害的大咖位)建议先安抚内部,毕竟百业待兴,至于孙刘那边咱们可以静观其变,可惜曹操根本听不进去,直接挥军南下。在出征之前,谋士程昱极力劝阻,孙刘联合,一定要小心翼翼。曹操非常自负的说,我挥军八十万(实际只有20万,吹牛逼的鼻祖)南下,还怕他区区五万人。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惨败,成就了孙刘的威名(又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而且这次战败直接拖住了曹操统一全国的进度,知道他死,也没实现。

这就是曹操听话和不听话付出的惨痛代价。

再说说刘皇叔。刘备步入军旅生涯,前半辈子基本都是在用谦卑刷脸。刘备谦卑到什么程度?早年遇到刺客去暗杀他,被逮住了,刘备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当面很谦卑给刺客赔不是,刺客感动的无地自容,最后刘备把他给放了。再有后来的三顾茅庐、投奔刘表、依附曹操、联吴抗曹等,刘备都是以低姿态出现的。可惜,待到基业稍有成效,正当大展宏图之时,因为关张的离去,让刘备崩塌了,变得异常自负,要发兵东吴,连他一向敬重的卧龙先生都劝不住,听不进去,最终因不听劝,看不清形势,惨败白帝城,还一命呜呼。

东吴孙权继承了父兄打下的江东基业,群臣圈子基本都是前辈叔伯级别的,一上位他不谦卑难立足啊,先拜重臣张昭为师。再礼贤周瑜和鲁肃等江东才俊,基本上他们的意思,只要大方向不偏,孙权都是全权支持和辅助。有成就霸业之胸怀,最终稳居江东地盘。可是到了后期立储的时候,孙权就变得很独断自负。自以为立孙和为太子,再去很明显的偏袒宠爱鲁王孙霸就能达到二代权利交接的平衡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朝中大臣多次提到这样做的利害关系,孙权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再“毒妇”孙鲁班的步步策划下,太子孙和、鲁王孙霸被杀,这就是三国东吴的“二宫之争”,最后到时便宜了孙权小儿子孙亮,可惜孙亮底子太薄,年纪又小,最后成了傀儡皇帝,政权握在门阀手中,东吴也算不得他孙家的了。

看看三位同时代的豪杰,因为谦卑一步步成就霸业,又因为自负毁灭了一步步辛苦打下来的基业。

为什么用大家熟悉的、又是同时代的三位名人来说呢?其实人人都有两面性,只是人杰做的都是大事,每个决定都会被无限放大,当然也会产生历史作用。而平民百姓每天面对柴米油盐,每个决定并不能影响多少事情,所有往往忽略了。真正优秀的人都是在不用阶段,懂得放大自己的优势,克制自己的不足,这才是值得我们反思学习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是谁?他有何历史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推崇俭节,不铺张浪费的皇帝首选清朝道光皇帝。据史书介绍,道光皇帝对自己严格要求,皇袍常常是打补丁的,饭食一般是四菜一汤,而且不准剩余,虽然可能有点夸张,但足以看出道光的俭节程度。下属官员上行下效,打着勤俭的幌子,干着贪污的勾当。据说一些官员把刚买的衣服用剪子剪几个洞,然后打上

  • 演义小说中的铁鞭王呼延赞,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呼延赞的一生,可以说未尽大将之才,双鞭钢槊纵横战场有万夫不挡之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呼延赞的主要军功都是在北宋初期统一战争时期,而不是在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厮杀的沙场上,这一点却和评书演义大相径庭。呼延赞自小练武,年轻时就投身于当时还是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的麾下,宋代周后,也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被调

  • 商鞅的诚信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个人认为是诚信的佐证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

  • 表达感谢的古代名人诗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乘舟将要辞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的踏歌声。桃花潭潭水虽有千尺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情义。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答武陵太守》: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我即将持剑奔走运行了,临行前斗胆向您说一

  • 十则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

  • 有什么古代名人感恩的事例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 谁有关于古代名人感恩的故事??求教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

  • 古代有什么忠孝节义的史实与感恩相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食清明”节日的由来说起“寒食节”,也许有些缺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人觉得陌生;但是,提到“清明节”连外国人都知道,这是中国人祭祖的日子。其实,在中国古代这两个节日是合而为一的;然而传至今日,人们除了记得清明节这天要拜扫祭祖及登山踏青外,对寒食文化的其它内容,甚至对寒食节这个名称本身都知之甚少。寒食

  • 古代皇帝哪个朝代的皇帝治国安邦最好?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又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安邦治国最好的皇上,开创了中国古代先河,就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她用23年时间,平东辽,把高丽人,赶出,鸭路江,这个功劳最大,为什么说呢?如果不把高丽人赶出东北,把高丽人打过鸭绿江,还东北现在的安宁,过去高丽人,不少住在东北,李世民能听信忠臣的那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李世民在

  •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常常成了王朝繁荣盛世的代名词,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贞观年间出现了繁荣昌盛的盛世局面,唐王朝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上,唐太宗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的辅佐下,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农耕,减轻徭赋,救灾恤贫,扶持商业,农商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