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的三大霸主:曹操、刘备、孙权,其实都是既有自负的一面又有谦卑的一面。其实,谦卑和自负最直接的区分就是:听话和不听话。
先说曹操。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就是曹操的大手笔。官渡之战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抛开其他不谈,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那时的曹操很谦卑,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战斗刚刚打响,曹操听取了荀攸的作战方案,迅速解了白马之围,为官渡之战第一阶段攻坚战赢得了胜利,鼓舞了士气。到了最后的关键一战,曹操听说许攸来投降了,鞋袜都顾不上穿,直奔出门迎接,没有丝毫嫌弃和怀疑,采用许攸的谋略,一举攻破袁军大营,赢得了最终的大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夯实基础。
有了北方这大片江山,手下大批文臣武将,曹操就变得自负傲慢起来,特别是乌桓之战死了三国第一谋士郭嘉,曹操好像都看不上其他智囊团成员,这也是导致曹操的第二大手笔赤壁之战惨败的重要原因。
赤壁之战前,曹操刚刚拿下荆州,谋士贾诩(也是个厉害的大咖位)建议先安抚内部,毕竟百业待兴,至于孙刘那边咱们可以静观其变,可惜曹操根本听不进去,直接挥军南下。在出征之前,谋士程昱极力劝阻,孙刘联合,一定要小心翼翼。曹操非常自负的说,我挥军八十万(实际只有20万,吹牛逼的鼻祖)南下,还怕他区区五万人。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惨败,成就了孙刘的威名(又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而且这次战败直接拖住了曹操统一全国的进度,知道他死,也没实现。
这就是曹操听话和不听话付出的惨痛代价。
再说说刘皇叔。刘备步入军旅生涯,前半辈子基本都是在用谦卑刷脸。刘备谦卑到什么程度?早年遇到刺客去暗杀他,被逮住了,刘备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当面很谦卑给刺客赔不是,刺客感动的无地自容,最后刘备把他给放了。再有后来的三顾茅庐、投奔刘表、依附曹操、联吴抗曹等,刘备都是以低姿态出现的。可惜,待到基业稍有成效,正当大展宏图之时,因为关张的离去,让刘备崩塌了,变得异常自负,要发兵东吴,连他一向敬重的卧龙先生都劝不住,听不进去,最终因不听劝,看不清形势,惨败白帝城,还一命呜呼。
东吴孙权继承了父兄打下的江东基业,群臣圈子基本都是前辈叔伯级别的,一上位他不谦卑难立足啊,先拜重臣张昭为师。再礼贤周瑜和鲁肃等江东才俊,基本上他们的意思,只要大方向不偏,孙权都是全权支持和辅助。有成就霸业之胸怀,最终稳居江东地盘。可是到了后期立储的时候,孙权就变得很独断自负。自以为立孙和为太子,再去很明显的偏袒宠爱鲁王孙霸就能达到二代权利交接的平衡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朝中大臣多次提到这样做的利害关系,孙权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再“毒妇”孙鲁班的步步策划下,太子孙和、鲁王孙霸被杀,这就是三国东吴的“二宫之争”,最后到时便宜了孙权小儿子孙亮,可惜孙亮底子太薄,年纪又小,最后成了傀儡皇帝,政权握在门阀手中,东吴也算不得他孙家的了。
看看三位同时代的豪杰,因为谦卑一步步成就霸业,又因为自负毁灭了一步步辛苦打下来的基业。
为什么用大家熟悉的、又是同时代的三位名人来说呢?其实人人都有两面性,只是人杰做的都是大事,每个决定都会被无限放大,当然也会产生历史作用。而平民百姓每天面对柴米油盐,每个决定并不能影响多少事情,所有往往忽略了。真正优秀的人都是在不用阶段,懂得放大自己的优势,克制自己的不足,这才是值得我们反思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