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呼延赞的一生,可以说未尽大将之才,双鞭钢槊纵横战场有万夫不挡之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呼延赞的主要军功都是在北宋初期统一战争时期,而不是在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厮杀的沙场上,这一点却和评书演义大相径庭。
呼延赞自小练武,年轻时就投身于当时还是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的麾下,宋代周后,也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被调入天子的近卫部队。
国家新创,第一要务是消灭各方割据势力,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呼延赞也被征调讨伐四川的后蜀。战斗中攻城拔寨,冲锋陷阵,一路拼杀,战后因军功擢升副指挥使。太宗初年,赵光义亲征北汉,呼延赞随军出征。在太原城下,身先士卒,冒着刀锋箭雨攀附云梯全无俱色,战后太宗念其勇猛当面给予奖赏。
赵光义本来想趁平北汉余威继续攻伐辽军夺回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一役大败功亏一篑。随后呼延赞驻守河北定州,在抗击辽军的战斗中一如既往的勇于拼杀,官职也因此得到不断提升。
而随着雍熙三年宋廷北伐的失败,呼延赞的军事生涯从此发生了转折,离战场厮杀,挥戈疆场越来越远,但官爵地位却越来越高,升任中级武将马步军副都军头,此时他已经年近五十。
虽然呼延赞心有一腔热血,向往金戈铁马的边关生活,是武将中的主战派,但人微言轻,朝廷几次北伐失败,执政的重点转移到国内,要求和辽国打仗的呼声自然得不到重视。
之后呼延赞获得的最接近前线的机会是淳化三年他被调驻守河北保定,可当时辽军南下也属于小股部队骚扰,宋辽双方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朝廷也不允许武将私自出击,呼延赞只能主管军营日常管理工作。
等到了宋真宗时,升任马部军都军头的呼延赞已经是员老将,咸平二年十二月,辽军南犯,真宗迫于压力无奈亲征。呼延赞被选定护从,参与承担皇帝行宫内外的保卫任务,失去了呼延赞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参战的机会。
檀渊之盟后,呼延赞“廉颇老矣”徒唤奈何,北伐无望,他看淡了功名利禄。曾经对天子说自己的奉禄很多,已经知足了,自己没有机会报效国家,也不敢再谋求升迁和高禄。
老英雄没有实现马革裹尸的愿望,最后死于床箦,儿子们子继父业从军为武,只有第四子呼延必显(评书里是呼延丕显)留下官名,也只是普通下级军官,其他儿子没有留下事迹。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谢谢我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如您喜欢历史文学与文化社会,请关注谭论古今头条号,让历史与现实为您照亮人生前程!
演义小说中的铁鞭王呼延赞,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的。
铁鞭王呼延赞
铁鞭王呼延赞,北宋著名将领,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因有一手铁鞭功夫号称“铁鞭王”、“靠山王”。其父是后周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琮。呼延赞年少时任骁骑兵,因其胆量过人,勇猛无敌,宋太祖补选他为东班头领,入宫受帝王差遣,后天靠个人努力,升任骁雄军使。淳化三年(992年),出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后改任辽州刺史、扶州刺史、康州团练使等。
呼延赞有勇有谋,勇猛强劲,为人随和直率,常将战死沙场挂在嘴边。身上处处可见刺有“赤心杀贼”的纹身。后史料记载呼延赞将“赤心杀贼”这几个文字都纹到了他的妻子和儿子,甚至仆人的身上。他的几个儿子的耳朵后还被刺上“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的文字,他创制的兵器重量都在十几斤之上,两面带有锋利的刀刃的破阵刀是他的如意之作。铁鞭王呼延赞的最厉害的兵器还是他的铁鞭,铁鞭也是他使用兵器中最重的,需两个人才能抬得动。
铁鞭王呼延赞性格俗陋怪异,有时不近人情,曾有记载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冬天不畏严寒,体格强健,曾在深冬时将水浇在幼孩身上。也曾记载,铁鞭王呼延赞为了给自己儿子治病,亲手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儿子熬汤治病。咸平二年朝堂之上人人都挣功论赏的时候,只有呼延赞默默无语,婉拒宋真宗的打赏,后都称其知本分。咸平三年(1000年),铁鞭王呼延赞年老去世。呼延赞死后,朝廷提任其子呼延必显为军副都军头。
综上所述,演义小说中的铁鞭王呼延赞,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的。
内容出处:《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
欢迎您关注谭论古今头条号,让历史与现实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见或建议,请您在下边留言交流,欢迎您的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