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演义小说中的铁鞭王呼延赞,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演义小说中的铁鞭王呼延赞,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262 更新时间:2024/4/13 7:25:55

纵观呼延赞的一生,可以说未尽大将之才,双鞭钢槊纵横战场有万夫不挡之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呼延赞的主要军功都是在北宋初期统一战争时期,而不是在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厮杀的沙场上,这一点却和评书演义大相径庭。

呼延赞自小练武,年轻时就投身于当时还是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的麾下,宋代周后,也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被调入天子的近卫部队。

国家新创,第一要务是消灭各方割据势力,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呼延赞也被征调讨伐四川的后蜀。战斗中攻城拔寨,冲锋陷阵,一路拼杀,战后因军功擢升副指挥使。太宗初年,赵光义亲征北汉,呼延赞随军出征。在太原城下,身先士卒,冒着刀锋箭雨攀附云梯全无俱色,战后太宗念其勇猛当面给予奖赏。

赵光义本来想趁平北汉余威继续攻伐辽军夺回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一役大败功亏一篑。随后呼延赞驻守河北定州,在抗击辽军的战斗中一如既往的勇于拼杀,官职也因此得到不断提升。

而随着雍熙三年宋廷北伐的失败,呼延赞的军事生涯从此发生了转折,离战场厮杀,挥戈疆场越来越远,但官爵地位却越来越高,升任中级武将马步军副都军头,此时他已经年近五十。

虽然呼延赞心有一腔热血,向往金戈铁马的边关生活,是武将中的主战派,但人微言轻,朝廷几次北伐失败,执政的重点转移到国内,要求和辽国打仗的呼声自然得不到重视。

之后呼延赞获得的最接近前线的机会是淳化三年他被调驻守河北保定,可当时辽军南下也属于小股部队骚扰,宋辽双方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朝廷也不允许武将私自出击,呼延赞只能主管军营日常管理工作。

等到了宋真宗时,升任马部军都军头的呼延赞已经是员老将,咸平二年十二月,辽军南犯,真宗迫于压力无奈亲征。呼延赞被选定护从,参与承担皇帝行宫内外的保卫任务,失去了呼延赞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参战的机会。

檀渊之盟后,呼延赞“廉颇老矣”徒唤奈何,北伐无望,他看淡了功名利禄。曾经对天子说自己的奉禄很多,已经知足了,自己没有机会报效国家,也不敢再谋求升迁和高禄。

老英雄没有实现马革裹尸的愿望,最后死于床箦,儿子们子继父业从军为武,只有第四子呼延必显(评书里是呼延丕显)留下官名,也只是普通下级军官,其他儿子没有留下事迹。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谢谢我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如您喜欢历史文学与文化社会,请关注谭论古今头条号,让历史与现实为您照亮人生前程!

演义小说中的铁鞭呼延赞,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的。

铁鞭王呼延赞

铁鞭王呼延赞,北宋著名将领,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因有一手铁鞭功夫号称“铁鞭王”、“靠山王”。其父是后周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琮。呼延赞年少时任骁骑兵,因其胆量过人,勇猛无敌,宋太祖补选他为东班头领,入宫受帝王差遣,后天靠个人努力,升任骁雄军使。淳化三年(992年),出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后改任辽州刺史、扶州刺史、康州团练使等。

呼延赞有勇有谋,勇猛强劲,为人随和直率,常将战死沙场挂在嘴边。身上处处可见刺有“赤心杀贼”的纹身。后史料记载呼延赞将“赤心杀贼”这几个文字都纹到了他的妻子和儿子,甚至仆人的身上。他的几个儿子的耳朵后还被刺上“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的文字,他创制的兵器重量都在十几斤之上,两面带有锋利的刀刃的破阵刀是他的如意之作。铁鞭王呼延赞的最厉害的兵器还是他的铁鞭,铁鞭也是他使用兵器中最重的,需两个人才能抬得动。

铁鞭王呼延赞性格俗陋怪异,有时不近人情,曾有记载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冬天不畏严寒,体格强健,曾在深冬时将水浇在幼孩身上。也曾记载,铁鞭王呼延赞为了给自己儿子治病,亲手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儿子熬汤治病。咸平二年朝堂之上人人都挣功论赏的时候,只有呼延赞默默无语,婉拒宋真宗的打赏,后都称其知本分。咸平三年(1000年),铁鞭王呼延赞年老去世。呼延赞死后,朝廷提任其子呼延必显为军副都军头。

综上所述,演义小说中的铁鞭王呼延赞,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的。

内容出处:《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

欢迎您关注谭论古今头条号,让历史与现实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见或建议,请您在下边留言交流,欢迎您的批评指教!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商鞅的诚信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个人认为是诚信的佐证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

  • 表达感谢的古代名人诗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乘舟将要辞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的踏歌声。桃花潭潭水虽有千尺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情义。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答武陵太守》: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我即将持剑奔走运行了,临行前斗胆向您说一

  • 十则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

  • 有什么古代名人感恩的事例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 谁有关于古代名人感恩的故事??求教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

  • 古代有什么忠孝节义的史实与感恩相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食清明”节日的由来说起“寒食节”,也许有些缺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人觉得陌生;但是,提到“清明节”连外国人都知道,这是中国人祭祖的日子。其实,在中国古代这两个节日是合而为一的;然而传至今日,人们除了记得清明节这天要拜扫祭祖及登山踏青外,对寒食文化的其它内容,甚至对寒食节这个名称本身都知之甚少。寒食

  • 古代皇帝哪个朝代的皇帝治国安邦最好?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又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安邦治国最好的皇上,开创了中国古代先河,就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她用23年时间,平东辽,把高丽人,赶出,鸭路江,这个功劳最大,为什么说呢?如果不把高丽人赶出东北,把高丽人打过鸭绿江,还东北现在的安宁,过去高丽人,不少住在东北,李世民能听信忠臣的那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李世民在

  •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常常成了王朝繁荣盛世的代名词,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贞观年间出现了繁荣昌盛的盛世局面,唐王朝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上,唐太宗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的辅佐下,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农耕,减轻徭赋,救灾恤贫,扶持商业,农商并举

  • 谁知道有关古人感恩的故事?急用!急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感恩故事●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 古代皇帝如何反腐?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给大家数数历史上那些皇帝的反腐招数:No1。打地鼠的嘉庆皇帝。说起嘉庆皇帝,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位哥们是个狠角色,爹地乾隆刚死,就把爹地的闺蜜和坤给办了。嘉庆抄一次家,吃了三年。看起来,也是一位反腐战线的排头兵。事实上,嘉庆皇帝工作确实比较努力的,一上来就做了一个表率。当时,新疆搞了一块大玉石准备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