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朝商鞅以法家思想将秦朝变得强大,而汉朝开国以道家,到汉武帝时使用儒家治国是为什么?

秦朝商鞅以法家思想将秦朝变得强大,而汉朝开国以道家,到汉武帝时使用儒家治国是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747 更新时间:2023/12/29 15:49:09

普通人只看见了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强,却没有看见商鞅的那些举措的巨大副作用。我打一个比方,一个身高170公分,体弱多病的人,你为了让他跑完马拉松,给他打了强心针,这个人立即亢奋起来,一鼓作气跑完了马拉松。跑完之后,这个人也累得口吐白沫了。商鞅变法,依靠的是刺激人民的贪欲,依靠剥夺所有人的活力,尊严,思想,自由,把所有的精力资源投入到战争之中,这才建立起一个强盛的军事大国。这相当于给秦国打了强心针,让它极端亢奋,之后却陷入疲惫不堪。商鞅变法固然让秦国的强大,却牺牲了更多的东西,那就是仁和礼,造成国强民弱。在战争之中,秦国百姓由于可以杀敌建功,获得比以前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掩盖了矛盾,一旦战争结束,六国统一,百姓将不再具有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可能性,矛盾就会被激发。商鞅变法的一些负面效应就会全面暴露。其中,最大的负面,就是告密之风炽列,让人民互相缺乏信任,丧失了仁和礼。生活在秦国这样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度,人人自危,并没有享受到国家强盛的好处。

有的人把告密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此言虽然有所夸张,但也说明告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行。商鞅就直接把告密法律化,直接写入秦国的宪法,公开鼓励告密。商鞅在法律中规定,如果你发现了你的家人,朋友,邻居有任何不恰当的言行,你必须快马加鞭的向秦国官府告密,如果你不告密,就要把你腰斩,如果你告密了,你就获得上阵杀敌者一样的奖赏。如果你告密迟了一点,别人告密比你早,你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商鞅来看,人性是恶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必定只有利害关系,为了利益,所有人都会铤而走险的去害别人。这样,国家和君主实际上时时刻刻都被奸民包围,为了不被这些奸民谋害,君主就应该采用告密和连坐的方法,让奸民自相残杀,削弱他们的力量,让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作奸犯科,把剩余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对外作战之中去。

商鞅这样的观点,让秦国成为一个人人自危的险地。据记载,即使是同一个家庭,婆婆都不敢对媳妇多说一句话,因为惧怕告密。在秦国,每天都上演着兄弟,父子之间互相告密的事件。这样一种无仁无礼,不道德的社会风气,始于商鞅,自然被儒家所唾弃。所以,后代统治者都不会公开在形式上直接采用法家的主张。

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但咱们别真的以为他是以儒治国。事实上,当大一统王朝框架建立后,我国封建时代有且只有一种治国方式:通过律法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管理,也就是法治。

而所谓的独尊儒术,实际上不过是“阳儒阴法”一种调剂、纠偏和安抚手段,类似于给一个坚硬的物件裹上柔软的包装,本质上不会有丝毫改变。

至于许多人推崇的无为而治,则带有明显的“无奈”性质,除了休养生息时期不得已而为之,更多时候只是存在于人们的理想、憧憬之中。

想要弄明白汉朝到底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儒治国,可以参看《汉书刑法志》。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上古直至西汉末期,我国古代的律法是如何逐渐由简至繁、成为维系政权运行的基本支柱。

但古代社会逐步走向法治,其实并不是某些人刻意为之,而是历史的自然选择,就像咱们中学课本讲的那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极端境界: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也许仅存在于原始社会,但这并不是那时的人们淳朴无私,只是生产水平有限、交通能力不足造成的。

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人们顶多只能以小规模的部族为单位勉强生存;每个人竭尽全力,尚且难以对抗残酷的大自然,至于违法犯罪、阶级剥削,以及各部落之间的联络,既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那时的人类社会,自然是不需要什么法规的。

在近似于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是以德治国的典范。但在实际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的扩张、吞并、融合逐渐成为常态,所以才有舜流放共工、放逐欢、驱逐三苗、诛杀等标志性事件,也就是通过暴力手段促使人们归顺于自己的麾下。

至于以礼教治国的周朝,同样离不开系统的律法,所有的军制、税赋、户籍管理、分封体系,都在这一时期得到系统的建立、完备;所谓的礼教,是建立在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基础之上,任何僭越都会遭到严惩,这本质上就是法治。

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谁推行法治、谁强大的规律。

“周道衰,法度堕,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靠的是管仲;而而管仲成功的撒手锏,就是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改革。他被后世视为法家先驱,充分证明了法治的强大威力。

后来的晋文公,同样依靠类似的做法获得成功。

到了战国阶段,魏国李悝编制《法经》,实行新税法;吴起以奖惩、纪律打造起魏武卒。在这些冰冷规章制度的驱使下,魏国一度称雄战国半个世纪。

接下来,吴起前往楚国主持变法,楚国强大;申不害变法,韩国在十几年中免遭侵扰;而商鞅在秦国推行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法家变革,则造就了足以彻底终结贵族政治、开创大一统时代的秦帝国。

法治逐渐占据社会管理的主角,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为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提供了可能,阶级分化产生,剥削出现;交通条件的发达,为不同区域的交流、兼并提供了客观条件。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社会组织的规模逐代快速增长;而要实现有效管理、调集资源与对手竞争,都需要日渐严密的法律制度来实现。

时代的车轮来到了秦朝。如何对辽阔的疆域实现直接管理,秦朝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样板:变分封制为郡县制、统一文字......一系列促进大一统的举措,无疑是古代历史的跨越性变革。而保证这些制度落实的,就是被后世诟病的严刑峻法。

而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原因并不在于法治本身。其一,统治者过于迷信法律的效力,甚至强化到凌驾于基本的人性之上;其二,个人的私欲主宰了法制,让制度变成了个人的武器,法规失去了公正性。

所谓物极必反,秦朝的崩溃,导致狼烟遍地、兵祸横行,基本的社会秩序荡然无存,老百姓命如草芥、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活下来成了最大的任务,秦朝设立的律法条文压根没人遵守。

因此,入关后的刘邦根据这一现实,发布了一条简单明了而又满足人们最大需求的命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约法三章”,这也许是历史上最粗暴直接的法律条文,但却收到了奇效,饱受苛政压迫的关中百姓对刘邦感恩戴德,成了他问鼎天下的坚实后盾。

汉朝正式建立后,刘邦的控制区域暴增,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日趋繁杂,“约法三章”显然跟不上现实的需求,于是相国萧何便与时俱进,制订了《汉律九章》。其中前六篇延续自秦律,往上溯源的话则起于战国时期魏国李悝的《法经》;后三篇是适应新形势新增的有关民事方面的规定。

接下来,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四任统治者期间,汉朝的主要任务是休养生息、简政养民,律法的变动极少;同时,基于鼓励民间恢复生产力的考虑,历任执政官员大多信奉黄老之道、拱手而治,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无为而治”阶段。

然而,这并不代表法治的消失。经济、民生方面的宽柔,并不耽误践行源自秦朝的严刑峻法。汉初法律仍旧严格,形形色色的肉刑让人闻之色变,文帝时期有名的“缇萦救父”事件佐证了这一事实。

到了汉武帝即位后,数十年的文景之治,让社会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及民间财富的暴增,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同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推行了涉及所有领域的改革,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大前提下,当初的法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不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社会,甚至出现了“奸轨不胜”的局面。因此,汉武帝命令赵禹、张汤修订法令。

最终,当时的汉朝律令增加到了三百五十九章,几乎是汉初的40倍;其中,与死罪相关的条文多达四百零九条,具体罪名有一千八百八十二个之多......

一般而言,如果律法条文太过于繁杂,就会在具体律例的引用、解释阶段存在极大的操作空间。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就是自由量裁权过大,借着法律之名徇私舞弊的情况日益严重。

我们要注意,以上情况,是汉武帝倡导“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后发生的。

一方面,那时的儒家六经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全相同,充分掺杂道、法、阴阳等学派的思想;

另一方面,独尊儒术,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王权,借用传统的宗法制,来缓解高度集中的政治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以伦理道德教化的方式来辅助处理社会问题。

因此,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严刑峻法其实并不矛盾,它们是统治手段的两个层面,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尊儒是为了缓冲刑罚的残酷形象,给国家治理披上一层温和的外衣。

当然了,这一时期的繁琐法律条文、令人闻风色变的酷吏团体,也给西汉的政治带来了不少弊病。汉宣帝在位期间,曾经设立了一个名为“廷平”的监督职位,但也只是治标而已;

随后的汉元帝、汉成帝即位后,有感于积重难返的痼疾,先后下诏要求大幅修改律令,以安定百姓、稳定社会;但执行官员阳奉阴违、避重就轻,大多删除一些无关痛痒、细枝末节加以应付;而在事实上却越发恶化,汉成帝时期的死刑罪名已经达到了上千条,是汉武帝时期的两倍之多。

综上可见,即使在先后崇尚无为而治、独尊儒术的西汉时期,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国家管理其实没有任何争议,只有简单粗暴的一大核心思想:刑罚治国。刘邦“约法三章”,并非出于仁爱;文景无为而治,也并非源自信奉道家;汉武帝一边独尊儒术、一边严刑峻法,当然不是精神分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王朝的律法也要适应具体的社会基础,只能不断地调整。当然了,在具体效果上,并非随时令人满意。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自秦至清,各朝代君主的主要治国理念是什么?或者侧重那些方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自秦至清各朝代君王的主要治国理念:1、秦朝。这一时期的治国理念我认为是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因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刚刚才结束战国时代的纷争,国家的各个地区还存在不稳定因素,所以需要想办法来维护统一,因此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车同轨,同时秦朝也受到法法家思想的影响,也十分注重律法的完善,继续

  • “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朱元璋如何“以猛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进行反腐,是因为他来自底层,从小受尽贪官污吏的欺压,最后被逼到了绝路,才参加了农民起义。因此,他很清楚纵容贪官污吏将会对明朝的统治产生很大的危害,于是他设置了一套很完善的监督机制,而且对待腐败分子的手段十分凶残。明太祖设置了都察院,给事中和锦衣卫这三个监督机构,力图将贪污腐败彻底

  • 古人小时后聪明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

  • 君臣父子怎样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这种观点落伍了。现在制度是最好的例证。《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句话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

  • 以礼治国成功的例子!急!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为政以仁存心以礼治国因为做司空的政绩卓著,孔子又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司寇负责掌管一个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大司寇这个官职掌握生杀大权,等於将现在公、检、法、司四个部门的最高领导职位集于一身。所以这个时候的孔子实际上开始总理鲁国的政务。孔子主政时,非常谦卑,也非常民主,在处理案件时经常向众人徵

  • 有哪些皇帝既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原创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既能率军征战沙场,又能治理天下,让天下保持安定和繁荣。那么“既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下”,这样的皇帝到底有哪些呢?一、朱元璋首先对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最符合这一评价的。在元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朱元璋参与到反抗元朝的起义中。自此之后,朱元璋带领着徐达、常遇春等优秀的

  • 在中国各朝各代中,最受百姓欢迎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没有,一共0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的朝代建立。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封封建王朝的结束。期间经历了2132年的时间,共诞生了包括正统王朝、割据政权、过渡政权、临时政权、偏安政权、复辟政权、傀儡政权以及农民起义政权等在内的四百多位皇帝。那么,在中国

  • 位卑未敢忘国忧,这句话怎么理解?百姓关心国事有意义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即使地位低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责任感。自古以来,“忧国”和“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华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国家的忧患和热爱。说到爱国,突然让我想到前段时间轰动

  • 中国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观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时以儒家思想治国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不管是英明还是昏庸哪个皇帝都是以解万民倒悬之苦而作为行动标准的,只是由于皇帝个人的性情,以及他愿意为治国理政付出多少时间,最后的结果区分出明君还是昏君。管理万民,以让国家兴亡,民生富足。这些思想也是儒家经典里的内容。向为人民服务的人致敬。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

  • 有那些皇帝是以道教治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有名的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尊崇的不是老子的治国理身之要,而是利用道教神话去神化自己,徽宗亲作《天降临示见记》颁示全国,大肆宣传天神降临之事,命建真宫,以迎天神降临。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宋徽宗也做了几件事情,他当皇帝的第八年,亲自注疏《道德真经》,并颁布全国,他两次下诏“搜访道教逸书”,并整理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