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以礼治国成功的例子!急!

以礼治国成功的例子!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683 更新时间:2024/1/17 6:34:03

孔子为政以仁存心以礼治国因为做司空的政绩卓著,孔子又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司寇负责掌管一个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大司寇这个官职掌握生杀大权,等於将现在公、检、法、司四个部门的最高领导职位集于一身。所以这个时候的孔子实际上开始总理鲁国的政务。孔子主政时,非常谦卑,也非常民主,在处理案件时经常向众人徵求意见,等汇集大家的建议之后再做取舍。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在当时很特别的诉讼案。有一位父亲,状告自己的儿子,可能是因为财产问题或儿子不孝的事。奇怪的是,孔子对这个案件的处理非常冷淡。他下令将父子二人同时下狱,但是却不予审理,这样一直过了三个月,对此事都不理不睬。这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为什麽勤於政务的孔子突然变得拖泥带水。三个月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告状的父亲请求撤诉,不想再打这场官司。那为什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大家试想:这父子两人关在牢里,已经没有了人身自由,更不要说还有机会去争斗,这时候才体会到原来的自由生活是多珍贵。当然很后悔白白浪费时间,还要受牢狱之灾。三个月的时间,正是他们思考、反省的过程。更令一些人费解的是,孔子听到父子二人撤诉的请求时,连问都不问,立刻下令放人,让他们回家过日子去了。季桓子听说这件事之后很不高兴地说,以前孔子告诉我,治理国家应该首先教导人民懂得孝道。现在发生了父子争讼之事,如果处死这个不孝之子,以告诫人民要力行孝道,不是很好吗?但却给他这样不闻不问地放走了,真是搞不懂大司寇是什麽用意?这些话传到了孔子这里,夫子长叹一声,很感概地说:在上位的人没有对人民有好的教导,看到百姓犯错马上就要杀了他们,这是很不合理的做法。好比三军打仗,难道打了败仗就要杀掉所有的士兵吗?那主帅的责任呢?我们鲁国现在司法方面的工作根本就没做好,哪有资格对百姓进行刑法的制裁啊?一个国家如果法令不明,没有让人民很明确的了解法令的内容,就很严格的按法令诛杀犯罪的民众,这等於是强盗的作风;不体察民情,就乱收赋税,这是残暴的做法;没有事先对人民进行训练,就要求人民完成主政者要求的任务,等於在虐待人民。这样的为政者没有资格对民众进行处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为人的心地,他对於人民就像关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有等同身受的慈悲,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胸怀也是中国文化思想中所提倡的为政者应有的素质修养。在中国历史上个人修养达到这种程度的君主,主要出现在上古时期,如、舜、禹、汤、文王、武王等人,再以后的历史中就很少出现这样的帝王了。只有像汉光武帝和其他少数帝王可以接近这种程度而已,大多数帝王还不够这个标准。其中好点的算是救世豪杰,差一些的只是“江山代有英雄出,扰乱苍生数十年”的人物。所以中国文化所称道的帝王标准应该是像周文王一样“视民如伤”,或者像汤王一样“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尔万方”。这才是中国文化中帝王哲学的标准。很遗憾的是,孔子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鲁国更是出现了权臣把持国政的现象,为政者对人民很缺乏仁慈之心。所以孔子才发出这样的感叹。那为政者应该怎样教导人民?孔子说:为政者应首先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让人民心服。然后再树立好的榜样让人民学习,对犯错的人进行警告,这样大家就知道了是非善恶的标准。如此治国只要三年的时间,老百姓就可以走上正道了。假如还有冥顽不灵、不听教化的人,这时候再以刑罚惩治,就没有人不信服了。接著孔子直接批评当时鲁国的政治问题,说: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混乱很久了,主政者没有中心思想,所以对百姓的教育一片混乱,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国家的是非标准是什麽,而且法律又特别多,让人无所是从,老百姓即使坐了牢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麽罪。这些问题全是为政者所造成的。我们看了上面这段话,就知道为什麽孔子在处理“父子争讼”这件事的时候,不忍问罪于这对父子,因为他觉得发生这种事情是国家失教的责任,不是百姓的过错。孔子把父子二人关在牢里三个月都不予理睬,就是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反省。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处理打官司的事,我跟别人差不多,没有什麽特别之处,只不过我的目的是希望天下再也不要发生争讼的事情。孔子的这句话说出了一个国家设立刑法的根本动机。所以孔子处理诉讼案的做法,正是他“必也使无讼乎”思想的体现。其实现代的人如能放下无知的傲慢心理,远离权利的干预,纯粹以学术的态度,来研究儒家学问,就很容易明白:孔子的思想是开人类智慧的明灯,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如果后世的人故意歪曲、颠倒孔子的思想去欺骗民众,那是他自己的罪过,与孔子何干?就像华佗的手术刀是治病救人的,后世的强盗捡到这把刀却拿来杀人,难道要故去的华佗出来承担责任,反而让杀人的强盗逍遥法外吗?上一篇是我们因孔子的为政思想引发的讨论。虽然孔子对当政者批评得比较多,但并非一味的攻击,因为这些话也是对为政者的教导,在告诉他们治国安民的道理。在孔子眼里,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在位的君主,都是芸芸众生,都需要教化引导。只不过在位的人负有领导人民的责任,所以对他们要求更高。这也是“《春秋》责备贤者”的道理。那孔子做大司寇到底对鲁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史书称:“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就是虽然有法律,有执法机关,但是却用不著,因为没有人犯罪,老百姓不再干作奸犯科的事了。有几个事例可以证明。鲁国的沈犹氏为人狡猾,他家养了一群羊,经常牵到集市上卖,为了增加分量多赚便宜,每次去集市之前先给他的羊喂水,并屡屡得逞;公慎氏的妻子淫乱,却得不到管束,乡里以之为耻;慎溃氏生活奢侈,屡屡触犯法律却得不到制裁。等孔子做大司寇以后,沈犹氏再也不敢以欺诈行为做生意;公慎氏受到教化,将妻子赶走,遂正家风;慎溃氏逃往国外。短短三个月时间,鲁国再也没有欺行诈市的事情发生,公平买卖,民风变得淳厚,人民普遍诚实守信。其他国家的人到鲁国来,不需要政府的管理,就像回到家一样,会得到很好的招待。孔子治理鲁国的成效,也等於以实际行动回答了鲁定公“学子此法,以治鲁国可乎?”的疑问。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历代儒家莫不将礼看成修身治国屡试不爽的法宝。孟子“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而在人性中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并将礼看成体现仁义,进而实现“王道”的重要途径;荀子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他的礼法一体论为后世统治者所崇。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哪些皇帝既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原创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既能率军征战沙场,又能治理天下,让天下保持安定和繁荣。那么“既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下”,这样的皇帝到底有哪些呢?一、朱元璋首先对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最符合这一评价的。在元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朱元璋参与到反抗元朝的起义中。自此之后,朱元璋带领着徐达、常遇春等优秀的

  • 在中国各朝各代中,最受百姓欢迎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没有,一共0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的朝代建立。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封封建王朝的结束。期间经历了2132年的时间,共诞生了包括正统王朝、割据政权、过渡政权、临时政权、偏安政权、复辟政权、傀儡政权以及农民起义政权等在内的四百多位皇帝。那么,在中国

  • 位卑未敢忘国忧,这句话怎么理解?百姓关心国事有意义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即使地位低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责任感。自古以来,“忧国”和“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华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国家的忧患和热爱。说到爱国,突然让我想到前段时间轰动

  • 中国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观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时以儒家思想治国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不管是英明还是昏庸哪个皇帝都是以解万民倒悬之苦而作为行动标准的,只是由于皇帝个人的性情,以及他愿意为治国理政付出多少时间,最后的结果区分出明君还是昏君。管理万民,以让国家兴亡,民生富足。这些思想也是儒家经典里的内容。向为人民服务的人致敬。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

  • 有那些皇帝是以道教治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有名的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尊崇的不是老子的治国理身之要,而是利用道教神话去神化自己,徽宗亲作《天降临示见记》颁示全国,大肆宣传天神降临之事,命建真宫,以迎天神降临。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宋徽宗也做了几件事情,他当皇帝的第八年,亲自注疏《道德真经》,并颁布全国,他两次下诏“搜访道教逸书”,并整理刊行

  • 紫禁城里的“门”都没有钩,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是迷信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无论是简体的“门”还是繁体的“”,其右下角都有一个钩,而紫禁城里所有匾额上所题的“门”字全都没有这个钩,为什么会这样,正史中并没有相应的记载,我们只能从野史中寻觅一二。明代书法家马愈在《马氏日抄门字脚》一文里提到“门”字无钩是因为南宋时期的一场火灾:“门”字两户相向,本无句踢。宋都临安玉牒殿灾,延及

  • 古代以礼治国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绝对没有!从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人治就已开始出现并流传下来,至民国时期才出现了法制并开始慢慢完善.并没有哪一个朝代是以礼治国或以孝治国、以佛教治国、运用了道家的思想治国、采用了韩非子的理念治国等方法治国成功的(我说的是从始至终),这些方法只是作为人治的辅助手段来应用,并不能真正的拿来治理一个国

  • 概括一个古代迷信故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中世纪,欧洲的信基督耶稣的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星辰和太阳一样围绕着地球运转,而且这是《两约》中耶和华造世界时确定的,后来哥白尼在死之前发布了: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的观点,而布鲁诺这个曾经的天主教修道士,他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但是后被天主教诱捕烧死在百花广场。现在人类已经

  • 古代的所有人都很封建迷信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和现代一样,人类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和世事无常的结果,所不同的是很多古人将其归咎于神,归咎于因果报应等,但是随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多都不再相信鬼神之说。这样的好处是,人们更敢直面人生,直面挫折,不幸的是,由于无神论的普及,很多人性的弱点在今时今日也大行其道,很多人无所畏惧,恣意

  • 为什么古代君王都那么封建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君王在得到天下以后,最想要的就是长生不老了,没有别的方法就只能寄托于封建迷信了。从秦始皇起就开始搞封建迷信了,据说秦始皇曾一直追求长生不老,倾其所有在秘密的研制不老药。不过很显然秦始皇失败了,他最终也没有长生不老。秦始皇他想延长自己的寿命,从而增加自己的统治时间。他心里有很多的抱负和政策想要推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