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朱元璋如何“以猛治国”?

“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朱元璋如何“以猛治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892 更新时间:2024/1/21 23:16:07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进行反腐,是因为他来自底层,从小受尽贪官污吏的欺压,最后被逼到了绝路,才参加了农民起义。

因此,他很清楚纵容贪官污吏将会对明朝的统治产生很大的危害,于是他设置了一套很完善的监督机制,而且对待腐败分子的手段十分凶残。

明太祖设置了都察院,给事中和锦衣卫这三个监督机构,力图将贪污腐败彻底根除,都察院的监督责任是对百官进行监督,而且还能巡视京城,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和军营,并且小事可以自行裁断,大事才需奏报!

给事中则是用来监察六部的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分工明确,能够对六部起到强有力的监督效果,并且给事中也与都察院之间互相监督,消除了他们擅权的行为。

这两种都是明面上的监督,真正厉害的角色是锦衣卫这个暗地里监督的机构,锦衣卫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朝廷要员的生活起居几乎都被他们暗中观察,记录在案,只要发现一点异常,锦衣卫就会立即逮捕该官员,而官员至死也不会知道是哪个锦衣卫在暗中观察他。

正是因为完善的监督机制,明太祖才能高效率的收集官员的贪腐证据,进行反腐行动,洪武一朝共进行6次大规模反腐,被明太祖杀掉的贪官污吏高达15万人之多,正是明太祖的雷厉风行所震慑之下,使得官员们都吓破了胆,因此洪武后期出现了难能一见的官场清明现象,从前的无官不贪变为无官敢贪。

我是疯狂的008,我来回答

朱元璋自己就是“贪腐”的受害者,元朝严重贪腐的官场导致他家祖上就成了失地的“逃户”,只能靠给地主做佃户为生;大饥荒发生后,朝廷赈灾的粮食被层层克扣,到老百姓手里只剩下谷壳,除了他和二哥外,父母皆被饿死;可以说朱元璋的前半生因为贪官尝尽了人间疾苦。

太祖朱元璋

方法的选择

“治贪”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策有三:

上策:从思想教育着手,让每一个为官者在理想信念上视清廉为目标,视贪腐为鄙陋,打心眼儿里“不愿贪”。

中策:人皆有七情六欲,既然堵不如疏,那就提高为官者的社会地位和合理收入,让其通过努力工作,能够获得相对体面和优渥的生活,使为官者“不必贪”。

下策:“严刑峻法”警示惩处贪腐官员,无论是大贪小贪全部伸手剁手、伸头砍脑袋、没有改过自新一说,为此不惜大肆株连,务必从肉体上直接消灭贪官,使其“不敢贪”。

思想教育要有效、待遇要跟上、再辅助严苛的律法,上、中、下三策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好的治贪效果,但是朱元璋没时间去搞思想教育,也不打算搞“高薪养廉”,他只相信手里的刀!

严刑与酷法

做为古代朝唯一一个有绝对实力(不需要对贵族、地主、士人妥协),也有绝对意志(出身草根、造反起家、杀伐果断)整治官僚系统贪腐的皇帝!

登基后,他就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立杀!

什么概念呢?

洪武九年,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银一两、钱千、钞一贯,皆折输米一石,小麦则减直十之二。

根据史料,明初一两银子折合一石大米,一石约合120斤,明代一斤约合现在1.6斤,那么一石约现在192斤,目前超市普通大米大概2块多一斤,192乘以2.5,一石米约480元,一两银子也就合现在500元左右,六十两银子约合现在三万元人民币。

搁现在贪污三万元人民币就判死刑!你敢信?况且六十两银子在明初也不算什么,但是这就显示了朱元璋治贪的决心和态度!

为了增加震慑力,朱元璋还在《大明律》规定的笞、杖、徒、流、死、五种正刑以外,添加了凌迟、抽肠、刷洗、阉割、挖膝盖等等酷刑!

最骇人听闻的剥皮萱草,把贪污官员处死后,剥掉完整的人皮,然后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悬挂于公座之旁供人参观,目的就是震慑贪官。

人民的名义

朱元璋还创造了一个以往封建统治者想都不敢想的政策:只要老百姓发现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送京治罪,沿路检查站必须放行,如果有人敢阻挡,诛九族!

虽然这个政策的操作性并不强,实行的也不多,但绝对是古今中外反贪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人民的名义有木有!

无畏的贪婪

但是“贪婪”作为人性的原罪之一,根本不是酷刑所能阻止的,自明朝开国以后,到洪武十九年期间,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能够做到满任的堪称凤麟角。

但是能彻底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杀完一批,还会有下一批冒出来。于是堪称“无差别大范围毁灭性”法令出现了:今后贪污受贿的,不用再以六十两为标准,全部杀掉!

但这也导致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后果杀的太多太快,衙门里没人干活了。

朱元璋不得不创立了一个新制度戴死罪、徒流罪,什么意思呢,官员贪污被判了死罪后,一时半会找不到继任的官员,但是公务需要人处理啊。于是升堂后受审的犯人就发现上面当官的也带着镣铐,旁边还有人监视,除了穿着官服跟自己也没啥差别。

当时的史料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堪称滑稽的记录:当年同批中榜的364位进士监生,都被派出去做官一年后,因为贪污被杀了6个,其他358位一个没漏全部戴死罪、徒流罪……

贪官的根源

按说朱元璋下了这么大力气肃贪,却没有好的效果,而且哪怕是封建王朝,但是开国初期却出现这么多贪官,显然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不能仅仅用官员自身原因来解释。

关于这个问题,还真不能完全怪当官的太贪,实在是朱元璋他老人家定的俸禄标准太低,钱不够花啊!

二十五年更定百官禄。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至正三品,递减十三石至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从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至从九品递减五斗,至五石而止。自后为永制。

(明朝发俸禄都是实物,大米属于硬通货)

按照我们上面换算的明初一石米约合现在500元人民币,正一品月薪43500,到九品芝麻官月薪也有3000多块钱,虽然比起“高薪”的大官员的确不算多,但也是足够明初官员生活的。

但是,官员除了要养活老婆孩子一家人外,还要聘请厨娘丫鬟等,就算这些杂活让家人“兼职”了;但是手下聘用的办事人员,比如师爷、长随、总少不了啊;平常再有个迎来送往的交际……再靠那点俸禄实在是有点紧张。

关键朱元璋还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什么的,也不给人还价的机会,一口就把工资标准定死了,想涨工资只有一个办法升官!

而且除了洪武初期,朝廷是以足额给官员支付大米做为俸禄,到了后来,俸禄中大米的比例就不断下降,由丝、棉等物取代,最坑的是一种叫做“大明宝钞”的官方发行纸币。

大米折算丝、棉本来也可以接受,但是折算比率却不是按市价,而是以人为定制的低比率给予支付;至于大明宝钞,这玩意儿发行起来根本没什么准备金概念,滥发导致贬值很快,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左右,江西、福建一带二贯纸钞只能换铜钱500文缩水了四分之三。

按照名义上的俸禄标准,至少还能养活一家人吃饭,实际上到官员手里已经大打折扣了,难怪《明史》中会发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这样的感叹。

一点评价

问题绕了一圈又回到起点了,朱元璋给的俸禄不够花,做官的怎么解决生计呢?自然只能靠贪污受贿来解决了。乃至于朱元璋怎么杀,贪官还是前赴后继的涌出来跟这位主儿谈薪水?估计比自己贪污还要死的快…

但是无论如,都不可否认朱元璋对于肃贪的决心和积极意义,只能说手段上有些急躁,没有妥善的考虑官员花销和货币价值等问题,在大义上,朱元璋的肃贪行为无论如何都不算过份。

他不是个好人,但绝对算是老百姓的好皇帝!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人小时后聪明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

  • 君臣父子怎样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这种观点落伍了。现在制度是最好的例证。《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句话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

  • 以礼治国成功的例子!急!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为政以仁存心以礼治国因为做司空的政绩卓著,孔子又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司寇负责掌管一个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大司寇这个官职掌握生杀大权,等於将现在公、检、法、司四个部门的最高领导职位集于一身。所以这个时候的孔子实际上开始总理鲁国的政务。孔子主政时,非常谦卑,也非常民主,在处理案件时经常向众人徵

  • 有哪些皇帝既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原创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既能率军征战沙场,又能治理天下,让天下保持安定和繁荣。那么“既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下”,这样的皇帝到底有哪些呢?一、朱元璋首先对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最符合这一评价的。在元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朱元璋参与到反抗元朝的起义中。自此之后,朱元璋带领着徐达、常遇春等优秀的

  • 在中国各朝各代中,最受百姓欢迎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没有,一共0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的朝代建立。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封封建王朝的结束。期间经历了2132年的时间,共诞生了包括正统王朝、割据政权、过渡政权、临时政权、偏安政权、复辟政权、傀儡政权以及农民起义政权等在内的四百多位皇帝。那么,在中国

  • 位卑未敢忘国忧,这句话怎么理解?百姓关心国事有意义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即使地位低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责任感。自古以来,“忧国”和“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华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国家的忧患和热爱。说到爱国,突然让我想到前段时间轰动

  • 中国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观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时以儒家思想治国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不管是英明还是昏庸哪个皇帝都是以解万民倒悬之苦而作为行动标准的,只是由于皇帝个人的性情,以及他愿意为治国理政付出多少时间,最后的结果区分出明君还是昏君。管理万民,以让国家兴亡,民生富足。这些思想也是儒家经典里的内容。向为人民服务的人致敬。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

  • 有那些皇帝是以道教治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有名的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尊崇的不是老子的治国理身之要,而是利用道教神话去神化自己,徽宗亲作《天降临示见记》颁示全国,大肆宣传天神降临之事,命建真宫,以迎天神降临。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宋徽宗也做了几件事情,他当皇帝的第八年,亲自注疏《道德真经》,并颁布全国,他两次下诏“搜访道教逸书”,并整理刊行

  • 紫禁城里的“门”都没有钩,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是迷信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无论是简体的“门”还是繁体的“”,其右下角都有一个钩,而紫禁城里所有匾额上所题的“门”字全都没有这个钩,为什么会这样,正史中并没有相应的记载,我们只能从野史中寻觅一二。明代书法家马愈在《马氏日抄门字脚》一文里提到“门”字无钩是因为南宋时期的一场火灾:“门”字两户相向,本无句踢。宋都临安玉牒殿灾,延及

  • 古代以礼治国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绝对没有!从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人治就已开始出现并流传下来,至民国时期才出现了法制并开始慢慢完善.并没有哪一个朝代是以礼治国或以孝治国、以佛教治国、运用了道家的思想治国、采用了韩非子的理念治国等方法治国成功的(我说的是从始至终),这些方法只是作为人治的辅助手段来应用,并不能真正的拿来治理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