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关于士的故事3个在线等?

古代关于士的故事3个在线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562 更新时间:2024/1/22 10:10:58

毛遂自荐

毛遂,战国薛国人(今官桥、张汪一带)。年轻时游于赵国,在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做了个迎来送往,办点府中琐事的食客。3年之中,整日无大事可做,因此出没有什么名声,几乎不为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企图吞并赵国。赵孝成王急忙派平原君为使臣到楚国去求援,要求与楚国订合纵盟约联合抗秦,以救赵国之危。

当时诸候皆畏秦。楚国能不能发兵来救赵,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于是平原君决心在自己的门客中选20名文武双全者同去楚国搬救兵。他们打算先用好言说楚王,若此计不行,就用武力威逼楚王发兵救赵。可是平原君在门客中挑来挑去只选了十九人,就再也挑不出合适人选了。正当平原君为差一人发愁时,毛遂站起来说:现在仅差一人不能成行,就请算我一个,带我去吧。平原君认为毛遂无出众之处,不想让他跟随前往。毛遂再三请求,平原君才向毛遂说:先生来我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已三年有余。平原君又问:世上凡有才能的人,就好比锥子装进口袋里一样,锋利的锥尖立刻会露出来。先生在我门下已三年有余,都没有人提起过你,我也没有听说过你有什么大本领,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我便是大王所说的尖利之锥,今天就请您把我装进布袋里,方能脱颖而出,展露锋芒。平原君勉强答应了。其他十九人也都看不起毛遂,暗笑他自不量力,毛遂并不介意,跟着平原君前往楚国。

平原君见到楚王,说明了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害怕秦国,不肯出兵。谈判进行了大半天,毫无结果。这时毛遂握宝剑,走到楚王面前说:合纵结盟两句话就可以决定的事,如今你们谈了大半天,还不能拿定主意,是什么道理?楚王见上来说话的人这样没有礼貌,问平原君:他上什么人?平原君笑到:此人姓毛名遂,是我的门客。楚王对毛遂厉声说到:我与你主人说话,哪里容得你上来放肆!还不赶快退下。毛遂不仅没有退下,反而又持剑走近几步说到:大王,你之所以这样呵斥我,无非是凭借楚国强大的军队。但在这几步之内,你的性命却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公在这里你这样无礼,是何道理?而且我听说商汤王开始也只有七八十里的地盘,后来得到了天下。周文王也不过有百里之壤,却能使众诸侯向他称臣,难道他们靠的是兵多地广吗。主要是根据时局而发挥自己应有的威力罢了。如今楚国方圆五千余里,精兵良将上百万,这都是你成就霸业的资本。这样强大的楚国,天下又有谁能阻挡得了呢?然而,秦将白起不过是个无能小辈,率兵不足十万,与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国都,再战就火烧了楚王的祖坟,三战就能灭亡楚国,杀了君王的先人。这百世之仇赵国都感到羞辱,难道大王你不觉得可悲吗?合纵抗秦是为了你们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毛遂的话击中楚王的要害再加拔剑相威胁,大义之下,楚王考虑到本国利益和自己的生命安全,终于同意与赵国合纵抗秦,订立了盟约。

平原君一行返回赵国,楚王派兵救赵,这时魏国的援军也已到达,三国军队内外夹攻,秦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去,解除了赵国之危。

平原君非常感慨地对毛遂说:我手下的士多者千人,少者数百,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以前不了解先生的才能,差点埋没了人才。这次去楚国借兵,先生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使赵国重于九鼎,达成合纵抗秦救赵之约,真是奇才。对当刮目相看。于是将毛遂视为上宾。

从此以后,毛遂的名声大振,他的聪明才智被大家称赞。这种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才能的情况下,敢于推荐自己,承担重任的行为演化成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两个成语,毛遂勇于自荐的精神也被人们传为佳话。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近代运用智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一、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

  • 古代君王为何自称“孤”、“寡”?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邀请。首先,《礼记.玉藻》记录为“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这样可以理解为,从中国历史有朝代以来,对于诸侯国的君主“孤”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在对于天下共主如周天子,则一般称呼自己“予一人”,或者“不谷”,作为诸侯长的谦称,可见与诸侯以示区别。而到了后来,周王室逐步衰落,诸侯国中的春秋五霸也曾经使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自负又谦卑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聊聊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的三大霸主:曹操、刘备、孙权,其实都是既有自负的一面又有谦卑的一面。其实,谦卑和自负最直接的区分就是:听话和不听话。先说曹操。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就是曹操的大手笔。官渡之战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抛开其他不谈,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那时的曹操很谦卑,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战斗

  • 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是谁?他有何历史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推崇俭节,不铺张浪费的皇帝首选清朝道光皇帝。据史书介绍,道光皇帝对自己严格要求,皇袍常常是打补丁的,饭食一般是四菜一汤,而且不准剩余,虽然可能有点夸张,但足以看出道光的俭节程度。下属官员上行下效,打着勤俭的幌子,干着贪污的勾当。据说一些官员把刚买的衣服用剪子剪几个洞,然后打上

  • 演义小说中的铁鞭王呼延赞,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呼延赞的一生,可以说未尽大将之才,双鞭钢槊纵横战场有万夫不挡之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呼延赞的主要军功都是在北宋初期统一战争时期,而不是在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厮杀的沙场上,这一点却和评书演义大相径庭。呼延赞自小练武,年轻时就投身于当时还是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的麾下,宋代周后,也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被调

  • 商鞅的诚信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个人认为是诚信的佐证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

  • 表达感谢的古代名人诗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乘舟将要辞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的踏歌声。桃花潭潭水虽有千尺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情义。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答武陵太守》: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我即将持剑奔走运行了,临行前斗胆向您说一

  • 十则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

  • 有什么古代名人感恩的事例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 谁有关于古代名人感恩的故事??求教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