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国为何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连续几代君王都是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秦国为何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连续几代君王都是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905 更新时间:2024/1/16 9:28:04

需要说明的是,从秦孝公秦始皇不能说个个都是雄才大略的君王,至少孝文王(在位三天)和庄襄王(在位三年,没有建树)就担不起这种称呼,另外,轻骠好勇,受伤而死的秦武王以及大半生形同傀儡,后半生昏招迭出的昭襄王,算不算雄才伟略还待商榷。如此算来,当的起雄才伟略四字的怕只有秦孝公、惠文王和秦始皇三人了。那么,是什么让秦国虽无明君却依然可以迅速崛起,发展壮大,并最终并吞天下,横扫六合呢?

一:绝境求存,只能进不能退的客观现实

西周时期,秦还只是有爵而无地的诸侯,而在平王东迁之际,由于秦仲表现出色,功在王室,周天子为了酬答功臣,于是将已经被西戎侵占蹂躏的面目全非的、岐旧地全数送给了秦国。自此,秦国正式拥有自己的封地。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封地全都掌握在西戎手中,要想获得土地,秦国必须通过战争来获取。自首任秦君秦仲开始,轰轰烈烈的国土兼并战整整进行了五十多年,其中有四位君王战死沙场。

毗邻强敌的秦国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时刻紧绷逸豫可以亡国的神经,战战兢兢如赴如履的经营这方寸之地,哪里还敢像中原各国一样纵享声色犬马之乐?此外,深知创业维艰守国不易的秦国君王,开始有意识的将中原文化和西戎制度进行融合,总结出符合秦国发展的道路。

二:母系氏族的流风遗韵

地处西戎的秦国,受少数民族影响极深,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部分母系氏族的传统。这就保证了他在没有贤主的情况下,雄长有力的女主能够乘势崛起,总理国政,制御天下。

和中原各国的政治相比,秦国政治显得更加人性化一些,首先,世居西戎,汉夷混杂的秦王朝并没有继承西周“立嫡以长”的宗法制。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更加注重嗣君的德行和能力。所以统观秦国历任君王,兄终弟及、弃庸取贤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性。

此外,秦国是先秦时期为数不多的,女人可以名正言顺堂而皇之的临朝决策的国家。期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宣太后芈月”她凭一己之力,拣拔贤能、开疆拓土,使刚刚崛起的秦国能够不断壮大,一举成为雄视天下的一方霸主。此外,还有后来的华阳太后和夏太后,无不如此。这种开明的政治体制,使秦王朝在确保专制的同时还能维持一定程度的民主。有利于国家政治的长足发展。

二:法制制度的确立保证了政治的稳固

自秦孝公变法图强振兴秦国以来,法制制度在秦国根深蒂固,即便后来惠文王车裂了商鞅,但也并没有因此而废黜法家的思想。

集国权王权于一人,君王即天下的思想在秦国成了正统以后,“择君以贤不以嫡”的选拔制度也随之确立。秦昭襄王和庄襄王的继位就是这一制度的典型表现。

此外,在君权集中制度之外,秦国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类似于早期的部落长老制度。也许是先祖创业艰辛的遗传,秦国王室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只要是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定的制度和决定大多能够得到坚决的贯彻施行。

再加上,历代秦君虽然也有昏聩不明的,但是特殊的地理形势与政策却能够很好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崤山函谷关的坚固是秦国天然的屏障,让他们进可攻,退可守,如此一来,郭坤得贤能与否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综上所述,秦国历代不出昏君的原因也就可见一斑了,优秀的制度,加强独特的地势,再加上开明的态度和优良的传统。想要出昏君也难啊~除非就是从内部攻破堡垒,比如,秦二世胡亥时期的赵高之乱。不然天下人往往只能望秦兴叹了。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秦孝公到秦始皇,有六个君主。秦孝公,还不是王,他的儿子称文惠君,不久称王,为秦惠文王。之后是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政(建秦帝国后,为秦始皇帝)。

由君主尊称,就可以看出秦国的君主地位的变化。秦公秦王秦皇帝。已经封顶了。秦国的土地,人口,实力剧烈膨胀,不想有所作为都不行。

所以,贾谊《过秦论》里有孝公既殁,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的叙述。

这里面的六代君主,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打下坚实的物质,法治基础,国力由比强盛。秦惠王时,庶长章与楚国大战,斩杀八万楚军,攻取汉中郡;用司马错攻占巴,蜀两郡,使秦国拥有天府之国″的四川粮仓。秦武王欲窥周鼎,雄图大志,只是英年早失,半途饮恨。到了秦昭王,亲政前宣太后,穰侯蚕食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伐残韩,魏,楚,置南郡,黔中郡。

秦昭王四十六,七,八年秦赵恶战,由韩野王攻上党,战长平,围邯郸。使赵国损失近四十五万。赵国一蹶入振。秦昭王扫除统一大业中最顽强的军队。秦昭王之后,孝文王当了三天秦王,庄襄王三年秦王。孝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的秦王政开始施行厉化远交近攻。先后用十年时间把韩,赵,魏,楚,齐,燕……灭掉,统一了天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禅对诸葛亮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对诸葛亮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刘备死后,诸葛亮迫害李严,自领益州牧(前任益州牧是刘备),己然篡国,将后主变成了苦主。刘禅为了避免蜀国分裂,被迫忍让。诸葛亮大权独缆,执意北伐,顺便收了魏延的汉中军权。六出祈山,劳民伤财,徒劳无功。后主与百姓皆恨之入骨,却敢怒不敢言。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后,刘禅迅速收

  • 宰相管仲的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创业过程中,两种人的作用最为重要,一是明主,二是良弼。就像人必须有两足一样,创业若没有明主与良弼的结合,则鲜有成功者。周文王父子不得姜尚,难败殷商;齐桓公不得管仲,难霸诸侯;齐威王不得邹忌、孙膑,也难振国威;刘邦没有张良、萧何,又如何能一统天下?宰相之责,乃是率领百官,总理国政。直到今天,全世界各国

  • 历史上最仁慈的君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引言: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都在谱写着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告诉大家历史的道理,让大家的生活更通透。一、汉武帝刘秀刘秀先生是汉高祖刘邦同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背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刘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

  • 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官僚任职三年,可以推荐家中子弟到京师为郎,是谓“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选拔人才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分两类,一是有特殊才能或专长足以定国安邦之人,称为贤良;另一类是品行端正足以为世人榜样的

  • 形容“古代跟君王表忠心”的句子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赤胆忠心为工农,气壮山河志不移。何惧今日艰苦多,坚持斗争定胜利.白日不照吾忠诚,杞国无事忧天倾。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

  • 吕不韦怎样从一介商人成为大秦丞相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商人吕布韦成就了千古一帝的传奇人生,我们可以发现其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一,以经商聚财为其实现政治抱负铺路。吕布韦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以“囵积聚奇”的商谋,聚积了大量财富,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奠定了经济基础。二,通过拉关系让赢异人(子楚)成为太子并顺利登级。赢异人本是秦在赵国的人质,是吕布韦通过金钱

  • 对刘邦最忠心的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批人因为勇敢、忠诚被人们歌颂。他们也许一生都是配角出场。他们虽然没有主角的光环耀眼,但是光环的背后,他们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今天解读一下刘邦众多“配角”中,最忠心的一个。他就是刘邦的“专车司机”滕公夏侯婴。最忠心的表现:第一,夏侯婴跟刘邦是老乡,两小无猜。刘邦做亭长时,夏侯婴因

  • 秦时明月,为何秦帝国的将军们如此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秦帝国自商鞅变法后,形成了一些列具有非常明显刺激军功的政策,一般做饭将军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一级级战功积累而成的。所以他们一般很珍惜,然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必须的将自己的一切交给大王,也就是说叛变的代价是惨重的!在封建时代,虽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实际上,君往往决定了社稷民生,所以君和国家是一

  • 历史上最仁慈的君王有哪些,他们为何都没有好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他们没有好下场正是因为他们的仁慈。众所周知,仁慈对一名帝王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仁慈往往代表着优柔寡断,遇事举棋不定,这都不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好的帝王往往是说一不二,果决无情的。首先,说到仁慈的君主不得不提赵匡胤。他是宋太祖,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普通家庭,在做帝王之前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不受他人

  • 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启示,重耳是如何当上国君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乱遭迫害,流亡在外19年,历经8个诸侯国,62岁才回国为君。I9年的苦难经历和磨练,终于成为齐桓公后的春秋第二个霸主。一、晋国立嗣之乱晋国姬姓,是周天子宗亲诸侯国。春秋早期,晋国国君多为贤明之主,国力较强。到晋献公时却发生内乱。献公有儿子8人,其中太子申生、次子重耳和夷吾3人很受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