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说明的是,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不能说个个都是雄才大略的君王,至少孝文王(在位三天)和庄襄王(在位三年,没有建树)就担不起这种称呼,另外,轻骠好勇,受伤而死的秦武王以及大半生形同傀儡,后半生昏招迭出的昭襄王,算不算雄才伟略还待商榷。如此算来,当的起雄才伟略四字的怕只有秦孝公、惠文王和秦始皇三人了。那么,是什么让秦国虽无明君却依然可以迅速崛起,发展壮大,并最终并吞天下,横扫六合呢?
一:绝境求存,只能进不能退的客观现实
西周时期,秦还只是有爵而无地的诸侯,而在平王东迁之际,由于秦仲表现出色,功在王室,周天子为了酬答功臣,于是将已经被西戎侵占蹂躏的面目全非的、岐旧地全数送给了秦国。自此,秦国正式拥有自己的封地。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封地全都掌握在西戎手中,要想获得土地,秦国必须通过战争来获取。自首任秦君秦仲开始,轰轰烈烈的国土兼并战整整进行了五十多年,其中有四位君王战死沙场。
毗邻强敌的秦国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时刻紧绷逸豫可以亡国的神经,战战兢兢如赴如履的经营这方寸之地,哪里还敢像中原各国一样纵享声色犬马之乐?此外,深知创业维艰守国不易的秦国君王,开始有意识的将中原文化和西戎制度进行融合,总结出符合秦国发展的道路。
二:母系氏族的流风遗韵
地处西戎的秦国,受少数民族影响极深,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部分母系氏族的传统。这就保证了他在没有贤主的情况下,雄长有力的女主能够乘势崛起,总理国政,制御天下。
和中原各国的政治相比,秦国政治显得更加人性化一些,首先,世居西戎,汉夷混杂的秦王朝并没有继承西周“立嫡以长”的宗法制。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更加注重嗣君的德行和能力。所以统观秦国历任君王,兄终弟及、弃庸取贤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性。
此外,秦国是先秦时期为数不多的,女人可以名正言顺堂而皇之的临朝决策的国家。期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宣太后芈月”她凭一己之力,拣拔贤能、开疆拓土,使刚刚崛起的秦国能够不断壮大,一举成为雄视天下的一方霸主。此外,还有后来的华阳太后和夏太后,无不如此。这种开明的政治体制,使秦王朝在确保专制的同时还能维持一定程度的民主。有利于国家政治的长足发展。
二:法制制度的确立保证了政治的稳固
自秦孝公变法图强振兴秦国以来,法制制度在秦国根深蒂固,即便后来惠文王车裂了商鞅,但也并没有因此而废黜法家的思想。
集国权王权于一人,君王即天下的思想在秦国成了正统以后,“择君以贤不以嫡”的选拔制度也随之确立。秦昭襄王和庄襄王的继位就是这一制度的典型表现。
此外,在君权集中制度之外,秦国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类似于早期的部落长老制度。也许是先祖创业艰辛的遗传,秦国王室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只要是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定的制度和决定大多能够得到坚决的贯彻施行。
再加上,历代秦君虽然也有昏聩不明的,但是特殊的地理形势与政策却能够很好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崤山函谷关的坚固是秦国天然的屏障,让他们进可攻,退可守,如此一来,郭坤得贤能与否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综上所述,秦国历代不出昏君的原因也就可见一斑了,优秀的制度,加强独特的地势,再加上开明的态度和优良的传统。想要出昏君也难啊~除非就是从内部攻破堡垒,比如,秦二世胡亥时期的赵高之乱。不然天下人往往只能望秦兴叹了。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秦孝公到秦始皇,有六个君主。秦孝公,还不是王,他的儿子称文惠君,不久称王,为秦惠文王。之后是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政(建秦帝国后,为秦始皇帝)。
由君主尊称,就可以看出秦国的君主地位的变化。秦公秦王秦皇帝。已经封顶了。秦国的土地,人口,实力剧烈膨胀,不想有所作为都不行。
所以,贾谊《过秦论》里有孝公既殁,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的叙述。
这里面的六代君主,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打下坚实的物质,法治基础,国力由比强盛。秦惠王时,庶长章与楚国大战,斩杀八万楚军,攻取汉中郡;用司马错攻占巴,蜀两郡,使秦国拥有天府之国″的四川粮仓。秦武王欲窥周鼎,雄图大志,只是英年早失,半途饮恨。到了秦昭王,亲政前宣太后,穰侯蚕食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伐残韩,魏,楚,置南郡,黔中郡。
秦昭王四十六,七,八年秦赵恶战,由韩野王攻上党,战长平,围邯郸。使赵国损失近四十五万。赵国一蹶入振。秦昭王扫除统一大业中最顽强的军队。秦昭王之后,孝文王当了三天秦王,庄襄王三年秦王。孝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的秦王政开始施行厉化远交近攻。先后用十年时间把韩,赵,魏,楚,齐,燕……灭掉,统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