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朝代,皇帝都会在都城为武将建造府邸,安置武将的家属,并包揽安保工作,免除武将临敌对阵时的后顾之忧。武将的适龄子弟大多享有免试进入初级公务员序列的优惠待遇,猛看是一人为将,全家在公,实际上是武将的家人都当了朝廷的抵押品人质。所以,古代的武将通常不会反叛,而是效忠皇帝。
谢邀,让一个人效忠一个人,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人不大可能忠于别人
那为什么会忠呢?缚于形势不得不忠,
韩非子说,“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所以,皇帝不会相信你忠于他的,他不会把希望寄托于你的忠诚,人性是不靠谱的。
那么,为了权力安全,为了万世基业,就必须设置制约机制,让你不得不忠于他。
制度永远比人性可靠。
如果皇帝把希望寄托于人性,那世袭制、君主制早就玩不下去了,。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王莽、霍光是不是忠臣?结果呢?赵匡胤是不是忠臣?
所以,你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武将并不是忠诚,而是不得不忠诚,利益所致,制约机制的结果。
武将想造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一,自给自足的后勤补给能力。
二,手下将领的人事权。
但凡取得这两个条件的,能不造反的少之又少,
皇帝也是通过控制这几点,让他不得不做一个忠臣的。
没有自给自足的后勤补给能力,一旦造反,皇帝断你后勤,如果你不能迅速打开局面,马上就会困死。
如果没有手下将领的人事权,不能利益捆绑在一起,他们凭什么跟着你造反?
再就是驻地周围其他军队的制约、驻地周围其他同级别官员的制约,军队内部同级别官员的制约。
总得来说,粮草会集中在内地,每月往驻地运粮,武将不能接触驻地文官,防止就地解决后勤
军队内部设置众多跟你同级别的官员,比如若干副将、中护军、参谋,都是跟你级别差不多的,人事权在皇帝手里,而且中护军这类官,可以直接杀武将,比如钟会邓艾伐蜀,卫持节监军,
驻地周围是其他军队,跟你相互制约,你要造反,得解决他们吧?
所以,北宋以后,武将造反的机会没有了,并不是北宋以后武将都是忠臣,而是北宋以后,武将权力被分割了,没有造反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