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508 更新时间:2024/2/29 5:50:14

这句诗取自毛主席的《七绝贾谊》,此诗的全文为: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读诗讲求知人论世,毛主席一生曾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在这么多首诗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并不算多,贾谊这个人他写过三次,实属罕见,要想知道这句诗的深意,还需要从贾谊说起。

贾谊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他是西汉初年的政论家和文学家,17岁时因才华出众被河南郡守吴公招揽成为门客,在他的辅佐下,河南郡繁荣稳定,民众安居乐业,出可济世安天下,入则妙笔著文章用来形容他一点也不错。

汉文帝登基之初,听闻贾谊的才干出众,就把他召到身边,命其出任博士,此时的贾谊只有21岁,堪称年少有为。

汉文帝每每与其商讨政事,贾谊总能提出精辟的见解,因此他备受汉文帝的倚重和信赖,仅一年的时间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加官进爵,贾谊感激涕零,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辅佐汉文帝上,可是,贾谊的高升却招惹来朝内外一些大臣的嫉妒,他们在汉文帝面前明里暗里的诽谤贾谊,一会儿说他擅权专横,一会儿又说他年少轻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坏话听得多了,汉文帝也逐渐疏远了贾谊。

汉文帝四年,24岁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等于变相的驱逐出京,他在长沙一待就是三年多,虽然远离京城,他依然常常向汉文帝建言献策,算是尽臣子本分。

三年后,也许是汉文帝后悔了,他再次将贾谊调回京师,不过并没有立刻委以重任,而是任命其为梁怀王太傅,就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老师。这份差事贾谊很是满意,帝师可是多少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当上梁怀王太傅,离这个目标也不算远了。

可是没想到,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这个意外来得太突然,贾谊竭心尽力辅佐的梁怀王一死,他觉得自己身为太傅对此负很大的责任,于是整日忧郁自责,一年之后,就因过度悲伤而亡,年仅33岁。

对于贾谊这个历史人物,毛主席是欣赏且惋惜的。

毛主席25岁时曾为好友罗章龙写过一首送别诗,其中就有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一句,他将屈原与贾谊相提并论,认为此二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

1958年,毛主席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对贾谊的《治安策》大加赞扬,称其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可见,毛主席对贾谊才华的认可。

《七绝贾谊》这首诗写于1964年,毛主席在诗中写的贾生才调世无伦就是高度认可贾谊的才干,后面一句哭泣情怀吊屈文讲的是贾谊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吊屈原赋》,当年贾谊被贬长沙,路过湘江时,追怀屈原,联想起自己坎坷的仕途,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

而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显然就是毛主席对贾谊人生经历的评价,虽然他一心扶持的皇子梁王坠马而亡,但这件事纯属意外,罪不在贾谊,为什么要如此看不开,以至于忧郁而亡呢。

在毛主席看来,大丈夫必然能屈能伸,即便是遭遇坎坷曲折,也要调整状态,怀抱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行。贾谊在长沙熬过了被贬谪的艰难岁月,好不容易重返庙堂,还未重新开创功绩,便因自责恨恨而终,实在是让人惋惜。

毛主席天性豁达开朗,他不愿天下英才重蹈贾谊的覆辙,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规劝世人对人生要怀抱乐观的心态。

对于一个当过革命军,组织过起义,参加过长征,上过战场的伟人而言,贾谊所遭遇的人生困境实在是不算什么,但是,毛主席欣赏贾谊的才华,不愿苛求这位古人,所以只是遗憾的慨叹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谊之死作为历史上的一桩公案,饱受后世之人的争议,毛主席的评价已然算温和,态度最为激烈的竟然是一向豁达乐天的苏轼。

苏轼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贾谊论》,在这篇文章中,西汉大才子贾谊被苏轼喷的狗血淋头,简直是一无是处。苏轼认为,贾谊之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汉文帝听信谗言,而在于贾谊自身。

苏轼指出贾谊身上体现出三个问题:

第一,不能自用其才,不知道怎样去创造最好的外部环境,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向汉文帝提出的改革政策是很好,但是贾谊光顾着筹划政策,没有拉拢朝中大臣,不能争取同侪的支持,推行改革时受到阻力自然难免。

不善处穷,不知道如何面对困境,在被贬离京时,贾谊整日郁结烦闷,心绪不宁,把投江而死的屈原视作灵魂知己,完全没有振奋的精神,一点点打击就要情绪奔溃,怎么堪当大任。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句话说的就有点重了,苏轼觉得贾谊虽然有宏伟的志向,气量却很狭小,容易钻牛角尖,才华横溢但是见识短浅,缺乏高瞻远瞩。

话虽然难听,但是,苏轼对于贾谊的评价也有几分道理。在苏轼之前,所有人几乎都把贾谊之死看作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剧,是时也命也运也的天意,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的牺牲品。

而只有苏轼,大胆的指出了贾谊悲剧的根源在于他的人格缺陷,从而告诫后世之人不要重蹈覆辙,要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能一味沉溺于悲痛中。

苏轼虽然是在评价古人,但是,他的一生也确实是如此践行的。写《贾谊论》时,苏轼不过是个21岁的毛头小伙,有点夸夸其谈、大言不惭的嫌疑。

然而,在此之后,他宦海浮沉40余年,经历过乌台诗案、新旧党争,卷入王安石变法的争议中,经历数次被贬,诬陷、排挤、诽谤、入狱,仕途坎坷程度绝不亚于贾谊,但是,乐观的苏轼依旧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从不将往事挂怀于心,被贬在哪里就游在哪里,这样的心态才造就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苏轼。

所以,毛主席这句诗想要告诉我们的,可能就是做人嘛,心态最重要。

导语:毛泽东主席曾经写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样的诗句。这句诗的出处和时代背景是怎么样呢?诗中引用的几处典故又出自那里呢?空山借邀请回答问题之机,就主席这首诗的用意、本义进行简单分析。

一、诗句出处及写作背景毛泽东主席一生写过三首关于贾谊的诗。

一首是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初次见到好友罗章龙时,在送给罗章龙的诗中,主席写道:“年少峥嵘屈贾才。”

毛主席对于贾谊的才华是赞赏的,对于贾谊的遭遇是同情的,对于贾谊一生未展平生抱负是惋惜的。

另两首是毛主席建国后,在读史的过程中有感而发撰写的。其中一首《七绝贾谊》诗中,就有问答中提到的这两句诗。原文是: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纵观全诗,毛泽东主席虽然肯定贾谊的才华,并对其自比屈原、怀才不遇的结局感到惋惜。但对于贾谊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古代文人所通常具有的愚忠、胆弱性格进行了强烈批评。

那么诗中提到的“贾生吊屈原、梁王坠马”的典故,历史上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二、诗句引用典故的渊源分析1.“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这是对贾谊一生的肯定与赞赏。

诗中的“贾生”便是指西汉初年的文学家贾谊。贾谊少年成名,才思敏捷。21岁就成为汉文帝时最年轻的博士。年轻人总有年轻人的毛病,成名越早,越容易激进冲动,恃才自傲,把握不好自己的命运。

贾谊针对当时的朝政时弊,提出了很多主张改革的建议,自然受到当时朝中权臣周勃灌婴、冯敬等人的排挤。汉文帝又是一个守成稳重的皇帝。郁郁不得志的贾谊便被疏远,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在离京赴任长沙途中,经过湖南湘江时,因为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吊屈原赋》。湘江边上,面对涛涛洪水,一个年轻的书生,仰天长啸。百年前的屈原,因为楚国权贵的排挤,而投江自殁。面对吊屈投江处,年轻的贾谊通过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这就是前两句诗的来源出处。

专门详细介绍这两句诗的出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后面两句诗的典故渊源。

2.“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是对以贾谊为代表的封建文人愚忠思想的批判与同情。

正因为贾谊才识过人,被贬三年后,汉文帝觉得身边没有一个可以痛快讨论学问的人。便又想起了贾谊,并把他召回了长安。一回到长安,汉文帝就和贾谊促膝长谈,深夜都没尽兴。

重新受到汉文帝用的贾谊,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被安排在离京城不远的商丘一带,任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刘揖是汉文帝最小的儿子,汉文帝十分宠爱他。贾谊在梁国兢兢业业,体察时政。可惜不久,贾谊随梁怀王入朝觐见汉文帝时,不巧发生了梁怀王坠马而死的意外事件。对于梁怀王的死,贾谊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汉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

公元前168年,33岁的贾谊,在深深的自责和哭泣声中,忧郁而死。一代才子,黯然落幕。

贾谊的一生虽短,却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刘歆说“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毛泽东主席更是高度评价贾谊:

“《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

三、全诗散发着对于古代文人遭遇的同情与批判如果把主席的诗句用白话文解说一遍,就是:

年轻的贾生,才气举世无双,无人可比。悲伤的贾生,哀怨自比,写下凭吊屈原的千古文章。梁王坠马实在不是多大事啊,哪里用得着您贾生哀伤至死,空负一生绝学。

贾谊吊屈原,是同命相怜,更是两位文坛巨匠的百年时空对话。两人的才能相似,文化气息相似,政治遭遇相似,所以司马迁说贾谊是:“追伤之,因以自谕”。

毛泽东主席注意到了两人命运的相似,并对两人遭遇的历史不公正性和多舛命运,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惜念。

梁王堕马而死,是意外而死,本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文帝没有怪罪,没有责备。贾谊却在自责中万念俱灰,郁闷而死。或许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人格完美的执著所至吧。贾谊实现了他舍生取忠的愚忠信条,却让我们千年后发出无奈的感叹。

总结:这首《七绝贾谊》,充分反映了毛泽东主席对贾谊一生宏才不展,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仅仅因为“梁王堕马”这样的“寻常事”,朝臣随行就会郁闷而死。人才难再得啊,让人不由的轻声长叹太息。简练的文字,凝聚着贾谊才华横溢而又短暂无奈的一生写照。深沉的文字,字里行间又反映着毛主席对于当前世界的情感判断。至今读来,流畅明白,洒脱自如,韵味悠长啊。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康熙,谁还能称为千古一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这问题问的,你让秦皇汉武,唐宗明祖情何以堪~一、没有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树立了个好榜样,哪来的后世的君王以统一为人生目标?要知道秦始皇当初是征服了自己所有“已知世界”,当然了除了那些他没兴趣的,就没有纳入版图。二、汉武帝就不用说了,把匈奴打的哇哇叫,真正的做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三、唐太

  • 中国历史上有494位皇帝,你觉得谁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很少有人把精力和智慧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残酷压榨和剥削劳动人民,花天酒地生活奢糜。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史,就是广大劳动人民一部辛酸史和血泪史。翻一翻历史,哪朝哪代不是战乱、逃难、饥馑和死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华夏一词起源于周朝,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可从东周开始,周室

  •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杰出皇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历史上十大杰出帝王为1,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劈二千多年的封建帝王时代,统一各国的政冶政策机构。2,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废除秦朝苛刻制度,以汉民族为主的朝代得到进步发展。3,汉文帝,摒除高惠两朝敝端,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为文景之冶打下坚实基础。4,汉武帝,继承发扬文景之遗风,

  • 为何说刘邦善于用人?窦猗房从民女到皇后的幸运之路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从天下海选美女充斥后宫,清河美女窦猗房被幸运的选入宫中做宫女。刘邦的几个封王的儿子在去封国之前,按照宫里的规据都会赏赐到五个宫女。窦猗房老家是赵地清河人,她告诉主管分配宫女的宦官,希望把自己分到赵国,这样离自己的老家近些。但是到正式分配时这个宦官偏把这件事忘了,把窦猗房分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1、滥竽充数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

  • 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开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有意思,两个前设,一个是伟大,二是开国。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从此革命性的把中国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奠定中国之后两千年的政治根基,光这个理由就能入围第一名了。大一统的集权思想、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仍然适用今天的全世界各国。秦始皇虽然死去千年,但他人亡政却未息,他的道

  • 名人读书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5.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

  • “唇亡齿寒”的出处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唇亡齿寒和假途灭虢这两个典故都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个辅呢指的是面颊骨,车呢指的是牙床,这俩连着,缺一不可。意思就是晋国要借咱们的道,去打虞国,可

  • 急求一本古代言情小说,男主是皇上养的杀手,女主是国家的祭祀,从小身上纹满了纹身,独自住在塔里,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强烈推荐!四木的作品集!《十年沉渊》《无方少年游》古代言情,很大气磅礴,感情戏很细腻温婉,绝不小白,暗藏伏笔,女主男主性格绝佳!还有她的现代言情,强烈推荐!!!总之不可错过!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感情细腻让人回味,作者是一个字一个字用心写出来,所以也值得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得去揣摩!表示四木的古言都

  • 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古代最黑暗的时代,你认同这句话吗?有什么依据?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这个怕是黑明朝的人说的吧,明朝再黑暗有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黑暗,北方汉人被当作两脚羊,北方十室九空,汉人只得衣冠南渡,如果不是冉闵,北方汉人可能就会被灭亡!再黑暗有元朝黑暗?南方汉人的新婚妻子需要先给蒙古人睡一晚!南方汉人是四等人,蒙古人是一等人。再黑暗有清朝黑暗?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