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这里的贾生,指的是汉文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贾谊因有才华,二十一岁就被汉文帝欣赏,被推荐做了博士,很快被提拔为大中大夫(汉文帝的高级顾问)。但是贾谊年轻不懂人情世故,被丞相周勃和太尉灌婴等老臣看不惯,甚至是嫉妒。
后来贾谊主张改革,让列侯们离开京城,召到众多非议。贾谊人缘不好,多数人反对他,汉文帝无奈将他远调长沙,做了长沙王的太傅。
大约四年后,汉文帝忽然想起贾谊的才华横溢,招贾谊进京。贾谊得到召唤,满怀期待想着自己会被重用,便立即启程回京。
贾谊去拜见汉文帝时,汉文帝刚好祭拜过鬼神,正坐在宣室(未央宫前殿的正房)休息。贾谊到来,汉文帝只是不停的问他鬼神的问题,并没有问他国家韬略大计。
贾谊无奈给汉文帝讲述鬼神的问题,一直到深夜。贾谊回去后感到失望,原以为汉文帝招他回京会与他探讨国家大事,会把自己留在京城。
可是不久,汉文帝派贾谊去给梁怀王刘胜做了太傅。几年后,梁怀王因坠马去世,贾谊也因伤感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一生怀才不遇,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成为后世学习的经典。
李商隐说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说汉文帝听贾谊说鬼神的问题非常入神,听到半夜禁不住身体向前移动,更靠近些贾谊。却没有问及治理天下的大计。
李商隐一生曲折,也是怀才不能得到赏识。这首诗事实上是李商隐借用贾谊的事,来讽刺当时的皇帝只是一味的信奉佛教,并不关心朝政民生。从而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恨不满。
题主好,“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被贬长沙,总是给人留下了被抛弃、被冷落的印象。但这并非历史的事实。在贬谪长沙一年之后,贾谊就重新得到了重用,汉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这个关键的智囊。我们看一下题主说的全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李商隐的这首名诗在评价孝文帝与贾谊的君臣际遇时,将孝文帝形容为一个不识才、不纳谏的不明之君,而贾谊则成为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悲剧典型。
但这并非事实:孝文帝对于贾谊的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充满欣赏;重用贾谊是他从未放弃过的打算。
当初,因为急于提拔贾谊担任公卿,遂使得他成为列侯功臣发泄愤怒的标靶。孝文帝将贾谊贬谪长沙,当然有弃车保帅、平息众怒的考虑,但另一方面也有让贾谊暂时淡出权力核心,避避风头的意思吴氏长沙国是当时仅存的异姓诸侯,远离京畿,不易引人注意。一年以后,孝文帝罢免了周勃的宰相职务,随即又将贾谊招了回来,并在宣室接见了他。
于是便有了李商隐《贾生》中描写的那一幕:当天,刚刚收到祭祀福胙的孝文帝跟贾谊聊起了鬼神的起源。一直聊到夜半,孝文帝的兴致都没有丝毫衰歇。他越听越入迷,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坐席移向了贾谊。
在会见结束之后,孝文帝感叹说:“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贾谊,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不上!”李商隐对孝文帝在这次会见中选择的话题很不满意。
李商隐认为孝文帝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同贾谊谈一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没想到汉文帝却选择了不着边际的鬼扯。
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孝文帝在政治上日臻成熟的表现。他没有在这次会见当中急于同贾谊商讨军国大计,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贾谊离京的时间并不很长,一年前被功臣集团围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孝文帝应该是惩于前鉴,才没有单刀直入、问计军国的。他聪明地选择了一种类似“乒乓外交”的迂回方式来展开谈话,避免政敌的敏感。
孝文帝说“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表明他对自己在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是有自信的。
其次,在贬谪长沙之前,贾谊的仕途可说是一帆风顺:从帝国最年轻的博士官起步,一年之内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甚至一度成为公卿也就是总理大臣的后备人选。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没有经历过重大挫折的贾谊是否具备坚韧的意志质量,在被贬长沙之后他会不会日渐消沉,乃至自暴自弃,孝文帝的心里没有底。
因此,在这次接见贾谊的时候孝文帝有必要先做一番考察。
“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要把孝文帝自己的倾向隐藏起来,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评估一番,今天的贾谊还是不是他心中那个才华横溢、计深虑远的青年政治家了?
“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他不上”,孝文帝的感叹显示,贾谊的这次面试成绩是优秀的。
既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面试,自然要为贾谊重新安排工作,而在这个问题上,孝文帝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就在宣室会谈之后不久,孝文帝的任命便下达了:贾谊从长沙王太傅调任梁王刘揖的太傅。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贾谊的所谓“悲剧”是不存在的。仅仅一年的时间,去长沙兜了一圈回来的贾谊就重新受到了孝文帝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