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兔死狗烹”是刘邦的典故,为何朱元璋给大臣吃兔肉、狗肉,只有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杀机?

“兔死狗烹”是刘邦的典故,为何朱元璋给大臣吃兔肉、狗肉,只有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杀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784 更新时间:2024/1/20 7:15:07

编这种段子的人,本意是抬高刘伯温的“天才之处”,结果弄巧成拙,整体拉低了朱元璋集团的智商。

这个段子大概是这样的,某一次朱元璋请客吃饭(朱元璋的段子十有八九都是关于吃的,可见段子手很爱吃),各位大臣们兴高采烈的来了,想跟着吃一顿好的。

谁知道,宴会上都是素菜,整体档次似乎低了一点那也没办法,毕竟是大老板请客,喝碗汤就不错了。

吃了一会儿,宫女开始上荤菜了:清蒸燕窝、红烧兔肉、狗肉。

这三道菜摆上来,大臣们高高兴兴的吃开了。但是,刘伯温脸色苍白,如坐针毡。好不容熬到宴会结束,大家纷纷离开了。出了门就有人问刘伯温了:“咋回事儿?看着脸色不对啊!”

刘伯温支支吾吾不说话,直到周围的大臣逼问,刘伯温才说:“刚才吃了鸟、兔、狗,难道你们没听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大家一听,都吓得两腿打颤……

为什么说这个段子“弄巧成拙”了呢?因为段子手小看了所有人。

首先,大臣们。当然,这种故事肯定不会明确说出是哪一年发生的事情,也不会明确列出大臣们都有谁反正就告诉大家,这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一般段子里,无非就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等人。

话说,这些大臣出生入死这么多年,跟着朱元璋混到了这个地步,就算不是“人精”,朱元璋的某些暗示,还是可以轻松猜到的吧?

比如说徐达,和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带兵打仗这么多年,他能不了解朱元璋?《明史》当中对徐达的评价是“持重有谋,功高不伐”、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是“谋勇绝伦”……徐达可不是一个愣头武将,人家聪明着呢!

那些文臣们呢?难道都没听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典故?话说,现在搞个单位聚餐,大老板有点“异常举动”,都有一堆人能猜明白咋回事。朱元璋那一届的大臣们,难道集体智商不在线?

好,再说刘伯温。刘伯温是目前网络上快要“封神”的人物,牛的一塌糊涂。

但是,在这个段子中,别人都没看出朱元璋的意图,就刘伯温看出来了。然后,刘伯温开始脸色发白(也有说法刘伯温称病离席),表现出“唉呀妈呀大老板要杀人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的状态……

段子手你出来,你确定刘伯温这么不冷静?

同样是段子,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人家刘备就借着一个闪雷假装胆小,成功从曹老板那里脱险,显然更加合理一些。以网络上对刘伯温的吹嘘程度看,遇到这种场面,他绝对应该“不动声色、谈笑自若”才对啊!

再说了,就算是大家都没看出来咋回事,就刘伯温知道了,他会立马告诉其他人?会跟大家解释解释吃的菜有啥含义?所以,刘伯温的水准,在这个段子中也被拉低了。

最后,说说朱元璋。

且不说民间段子中,朱元璋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杀人,而且是杀功臣。更关键的是,段子手笔下的朱元璋,似乎在杀人之前,特别喜欢搞点小暗示。

就像这个故事一样,既然想杀人了,找理由杀就是了,搞这一出有啥意义?逼着大家理解自己的意思,然后集体辞官?

朱元璋就算真有杀人的想法,也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告诉所有大臣,他没这么傻。相反,开国之初,要想尽办法笼络旧臣,稳定朝局才对实在不得已要杀人,也一定会找到足够的理由,一个一个动手。

所以,像这种吃饭的时候暗示别人“都小心哦,我要杀你们了”,只存在于民间闲聊之中,不可能是真的。

(1)关于古代君王舍得的故事简短: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首先纠正一点,“兔死狗烹”不是刘邦的典故。而是春秋时期越国大夫文种的典故。文种和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范蠡知道该功成身退了。所以范蠡劝文种和自己赶紧离开越国。否则大祸毕将临头。但文种贪图富贵想要享受胜利果实不愿离开。范蠡见状只能自己逃离越国。临走前范蠡写信给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果然不久之后勾践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文种。从此之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至理名言被世人所传颂。

刘邦时期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实际上也是效仿了勾践旧事。而刘邦手下也就张良一个聪明人。韩信惨死于阴人之手。萧何活的战战兢兢的,即使出卖了韩信最终也一直被刘邦猜忌。而其他异姓王更是全部被杀。皇权不容亵渎,刘邦做的很彻底。

朱元璋时期原本以朱元璋的安排,朱标如果正常可以接替皇位的话,那么朱明王朝的传承自然无忧。但是朱标病逝后,朱元璋新选择的继承人朱允年纪太小。朱允一没功绩,二没威望。他想要顺利的继承皇位慑服这些开国功臣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朱元璋动了清除功臣的念头。朱元璋是一个杀伐果断的皇帝。平民出身的他更加看重权利的唯一性。所以一场大屠杀开始酝酿了起来。

话说朱元璋先是将萝卜青菜用白水煮熟,直接赏给大臣们,让大臣们品尝。大臣们一看清汤寡水的也没有任何食欲。所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没有人动筷子。之后朱元璋开始上荤菜了。红烧兔肉和狗肉。大臣们一看有荤菜都乐的够呛。但唯有刘伯温吓得浑身发抖。他知道这是朱元璋要开始屠杀功臣了。毕竟兔死狗烹太过于明显了。他也明白这是皇帝再给所有的大臣下最后通牒。如果规规矩矩把权利交出手的的话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敢死抓住权利不松手,以下犯上的话。那么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很可惜,这么简单粗暴的威胁看破的人很少。多数人都被权利迷失了双眼。真正能清醒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执迷不悟者最终获得结局就是被朱元璋清算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舍得有的关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舍得”的故事据说人死后,离开阳界到阴界接受阎王爷重新发落。如果这个人在世时。好事做的多,允许转世仍然为人;好事做的少,只能托生为动物;做过坏事的,不能转世,只能在阴界做鬼;坏事做的太多的,不但不能转世,就是在阴界当鬼都不行,要放在油锅里煎熬,以示惩处。有两个人离开阳界,来到了阴界,战战兢兢地站在阎王

  •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老子拉下马!这是谁说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毛泽东说的。典故是明朝的时候,有父子二人在京城里开了一个珠宝店,父亲叫王义,儿子叫王明,因为生意做得诚实热情,所以这家珠宝店一派兴隆景象,名气也越来越大。一天,一个太监来到王义家,命父子二人在三天内用大珍珠镶个万寿无疆四字的金匾送进皇宫,皇上一看,真是字字珠玑,加上金边衬托,很有皇家风范。皇上很高兴

  • 《西游记》中玉帝为什么很多事都要听从下属的建议,他自己没有办法做决定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西游记》中,说玉帝很多事情都要听下属的建议,这是片面的说法。说玉帝自己没有办法做决定,也是错误的说法。一、玉帝在什么情况下听从下属的建议?(1)玉帝在遇到新问题时,集思广益,听取众神仙的意见,择良策而用。在孙悟空因抢去了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和销毁了冥界的生死薄后,被龙王和秦广王告上了天庭。面对这种突

  • 有句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历史上有这种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故事梗概:明朝年间,有父子二人在京城里开了一家珠宝店。父亲叫王义,儿子叫王明,因为生意做得诚实热情,所以这家珠宝店一派兴隆景象,名气也越来越大。一天,一个太监来到王义家,命父子二人在三天内用大珍珠镶个“万寿无疆”四字的金匾送进皇宫,皇上一看,真是字字珠玑,加上金边衬托,很有皇家风范。皇上很高兴,就赏

  • 关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袁绍与曹操上演了一场精彩战争,可是拥有十倍曹军之多兵力的袁绍却被曹操击败,其原因是田丰、诅授向袁绍献计献策,而袁绍不允诺,认为他人意见如废纸,最终惨败。刘备行诸葛亮之计而鼎立三国;符坚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国力;李世民纳魏征之谏而贞观天下;文种弃范蠡之谋而招杀身祸。楚汉相争,力量较为弱小的刘邦

  • 刘邦为什么能够成功?刘邦非常擅长听取其他人的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平民,一路走来,不断壮大不断升级,最终击败一代霸王项羽,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之君,这样的人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长久以来,人们也经常会把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讨论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非常

  •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作文素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可见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美德.古往今来,有多多少少句名言警句说要听取他人意见,要相信他人.毕竟,别人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他们提出的建议大多也都为你好,他们可能是你的朋友、亲戚.同样的,历史上又有多少君王因听信小人谗言而自毁江山

  • 古代的舍小家顾大家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1、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

  • 求几个历史上体现中华美德的故事,并讲出这是什么美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苏武牧羊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一位汉使在经历了19个不平凡的年头后,又重新站在了大汉的大殿之上,他悲喜交加。这位就是“留胡节不辱”的苏武。下面就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吧。汉武帝晚年,汉和匈奴间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和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但就在完成任

  • 历史上哪些君王是出了名的节俭?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大部分人的印象当中,古代的皇帝是整个国家之中最权贵的一个人,也是最“不差钱儿”的一个人,每天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小的时候我就经常想,如果我是皇帝,我一定要买什么买什么。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过着一掷千金的日子,他们有时候也会很节俭。一、汉文帝刘恒他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无论是穿着还是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