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后来病发身亡。
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建议,一意孤行,发动对郑国的战争,结果打草惊蛇。攻打郑国不成,反被晋军所败。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
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
参考官渡之战的袁绍,领导如何听取员工意见、如何安排工作?
很欣慰看到有同样三国兴趣的职场人。
官渡之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以弱胜强、为人处世的表现同样可以适用在我们当代的职场中。
放在我们当代,可以说是两大公司为了成为行业老大,不惜性命的一场生死决战,谁胜谁就能得到另一家的忠实用户,谁败谁就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战役中两位领导:曹操、袁绍
首先曹操和袁绍从小就认识,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他们的性格,相互都了解,也同样都是官二代,不过曹操这个官二代无论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比不过他的朋友袁绍的。由于这种情况存在,所以在官渡之战的初期,曹操属于一直被袁绍压着打,很多时候想要放弃求和。这个时候领导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转折点一:刘备撤了
所谓局外者清,在两大集团在对立的时候,看的最清楚的往往是局外的第三个人。作为小团体的代表人物刘备,在徐州之战失败之后,就投靠袁绍一起打曹操,可以算作是袁绍的一位忠实盟友、合作伙伴。咱们可以想想,当我们和敌人打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盟友找个借口扯了,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哪里得罪他了?是我们给他的利益点不吸引他?恐怕都不是,我认为应该是他看出来袁绍要失败了,不想和他一起失败罢了。然而刘备能看出来袁绍即将失败,而袁绍的谋士就看不出来么?也不是!这就要说到用人之道。
曹操的谋士荀在官渡之战之时给曹操提出四胜四败论,帮助曹操稳定了自己的内心和员工们的心情。袁绍的谋士田丰、沮授同样提出让袁绍休兵几年,而后再战曹操,袁绍却没有听。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之前他们帮助领导出谋划策时候用的语言了。当天子落难的时候,曹操袁绍都有想接天子到自己地盘的想法,荀提出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提出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在后来来看,意思大致相同。但是在当时,不同的意思表达出不同的结果,曹操同意了,袁绍没有采纳。从领导方面来看曹操有远见会用人,袁绍则反之,但是从员工角度来说,由于使用的语言不同,得到的反馈也会不同。你的领导让你帮他拿个东西有两种说法。第一:“哎!小王帮我把屋里的文件拿来,快点!”第二:“小王,最近挺累的,再辛苦一下,帮我把屋里的文件拿过来一下,谢谢你。”同样的两种说法,目的相同,但是哪种更好,显而易见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沮授一次两次的直接正面硬怼领导,哪个领导都会受不了。但是作为领导,了解员工背后真正的意图,则也是一门艺术,哪怕这个员工是真有才,也同样是真的不会说话,作为领导难道不应该仔细想想这其中的原因吗?
所以从第一个转折点,可以看出来,刘备撤了是第一个转折点的结果,起因和经过却和他没有关系,和袁绍的待人接物,用人方法有很大关系。
转折点二:许攸跑了
如果说刘备撤了,袁绍没有重视情有可原,毕竟是一个实力弱小的盟友走了也罢。那么多年的谋士许攸投曹,就真正的该让袁绍惊醒了。可惜这次的惊醒的太晚了。许攸这个人是袁绍最早的谋士,掌握很多的公司内部机密。他的优点很明显:想法很多,很聪明。同样缺点也比较明显:贪财,家人也为非作歹。对于这样一个人,在截获了曹操的求援信之后,告诉袁绍应该出击,袁绍同样不采纳。这时许攸发现了他在袁绍这里不受重用,欲望得不到满足,由于自己的性格,使得同事间相处的也不愉快。那么他决定去投奔曹操。
这个转折点再一次验证了袁绍的用人方式有严重的缺陷,他并不是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相反是由于他的好谋无断。给他出主意的人太多了,反而让他没法做决断,一犹豫商机就过了。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很多公司的领导,在没有主意的时候习惯性开个会讨论一下,一开就是几个小时。最初期的时候大家集思广益的去做探讨,出主意想办法,但是往往分歧就在这个时间段,大家都在等会后的结果,但是很多时候是没有结果的。开完也就开完了,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就伤了两类人的心,一类“君子”,一类“小人”。勤勤恳恳的君子类的人,会觉得自己绞尽脑汁的出谋划策没有得到反馈,心灰意冷。投机小人类的人,会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被认可,面子保不住。如果这种会议长期以往的进行,那么这个公司就渐渐的会没有人帮助出谋划策了,因为没有用。用很简单的一句白话说:“你既然不用,又问我干吗?”
而曹操在得到许攸之后立刻听取了许攸火烧乌巢的计策,顺利帮助自己完成了第二个转折点。所以说曹操的当机立断和袁绍的好谋无断,同样在当今职场上可以得到体现。
转折点三:张降了
张作为袁绍手下的一员战将,战功卓著,放在我们当今职场中,我认为这样一位人才,是毁于部门间的争斗。在许攸投曹献计火烧乌巢之后,张提出救援乌巢,而袁绍的一位谋士郭图则说应该打官渡,不救援乌巢。袁绍选择听取郭图的建议,结果乌巢失守,官渡大败。这个结果证明了郭图的计策是错误的,而这个时候呢,郭图就跑到袁绍那里打张的小报告,说张看到袁绍大败,特别高兴,说领导没有听他的话导致大败,活该。这时袁绍不假思索,立马训斥张。张知道自己被陷害之后非常紧张,一合计,投降保命吧。
曹操看到张来投降,再一次高兴的拉着张的手说:“这是韩信降了刘邦啊!”
这个转折点放在当今职场中,是一个典型的部门之间甩锅问题。任何一个错误,都是需要有人承担,如果承担人正确,那么后续,就可以把这个错误的害处降到最低;如果承担人错了,那么后续这个错误会被无限的放大,甚至一败涂地。
就这样官渡之战经历了这三个转折点,曹操大获全胜,袁绍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如何听取员工意见,是一门艺术,从刘备的溜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员工我们学会语言的艺术,怎样让我们的领导听取我们的意见,毕竟不是每个领导都是曹操一样的唯才是举。从许攸的主动投降,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领导,做到当机立断。既然想听取员工意见就要给出相应的反馈结果,不然久而久之,没人帮你出谋划策。从张的被动投降,我们可以看出,部门间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作为一个领导,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如何安排工作,不如看看曹操的一个小故事,郭嘉行为有些不检点,有一次被纪律检查的陈群发现了,就告诉了曹操,曹操大加表扬了陈群,却没有惩罚郭嘉。这里体现了曹操的两点过人之处,一是会给人安排工作,陈群为人正直,曹操就让他去做纪律检查的工作,也就是知人善用,大加表扬就是证明了员工陈群的价值;二是不惩罚郭嘉,是人都会有毛病,但是郭嘉被称为鬼才,才智过人,曹操知道这个人是可以帮助他出奇谋的,所以不加惩罚是表示,对他才识过人的肯定。一件小事就体现出曹操的用人之术,非常之强。知人善用也是我们当今职场每个领导必修课。
如果觉得我说的还不错,可以看我的文章:品读三国谋定职场,三国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放在当今职场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才。
(1)古代君王听取意见的故事:
袁绍官渡之战以绝对的优势兵力输给了曹操,主要原因是没有顾及长远的利益,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没有听取忠臣的良谋,同时,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最终导致了这场大仗的失败,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能够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呢?1、作为行业优势的大企业,必须要保持自己的强项优势,千万不能随意变换自己的模式去和创业公司去拼创新
2、长远的利益高于眼前的小利,不能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惑,失去对长远计划的坚持
3、要允许不同意见声音的存在,不能彻底打压反对的声音,否则会导致领导层的武断
4、永远不要小看自己的敌人,哪怕他现在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公司
5、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任何员工都不是万能的,都需要根据各人的特长安排合适的岗位
6、人材才是公司真正的长期发展动能,给人材施展的空间,才能避免人材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