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幽王失信身亡 文言文翻译

幽王失信身亡 文言文翻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988 更新时间:2023/12/4 18:15:56

原文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葆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天义》)[1]编辑本段注释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生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周宅酆、镐:西周建都在酆(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宅:定都。近戎人:接近西戎。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为葆于大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碉堡;大路,大道。即:如果。当:通“尝”,曾经。褒姒:周幽王的宠妃,是褒国送他的美女,后立为皇后。说:同“悦”,高兴愉快。数:多次,屡次。丽山:“丽”同“骊,即骊山,今陕西临潼东.约:约定。为天下笑:被天下耻笑。为,被。因:于是。乃:于是,就。至:到。置:放。即:如果。宅:居住,这里指“处于”。丰、镐:地名,就在今陕西长安县附近。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王路:官道。喜:以.......为喜编辑本段译文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戎寇曾经来过,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看见这景象对其感到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但没有见到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全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用没有戎寇来时的谎言失掉了真有戎寇来时的信任。编辑本段作者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关成语:一字千金。编辑本段阅读提示这则故事说:周幽王把击鼓视同儿戏,结果失信于诸侯,招致灭顶之灾。由此看来,丢掉了“诚信”,不仅害人,也会害己,这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牢记:诚信做人的根本。示◎周幽王的过错是:失信于诸侯。◎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不要像幽王一样,戏弄别人最终没有好下场。◎平常人:要讲诚信为官者:要取信于民执法者: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可玩忽法令。昏君的形象1.荒淫:幽王欲褒姒之笑也.2.昏庸:因数击鼓.3.下场: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文中幽王“数击鼓”的原因是欲褒姒之笑。文中的周幽王是一个昏庸无道,把击鼓示警视同儿戏,结果失信于诸侯,招致灭顶之灾的人。从中可以看出:诚信很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主要人物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宫涅sheng(一声)。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谥号幽王。《法苑珠林》卷四十三引《搜神记》言“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幽王生”幽王二年(前780年),关中发生大地震,有一位叫伯阳甫的人认为这是周朝将灭亡的征兆。幽王三年,绝世美女褒姒入宫,非常得到幽王宠爱,不久怀孕,褒姒生下一个儿子伯服。于是幽王废其正室申后与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做太子。周幽王是周宣王(姬静,周朝第十一位王)的儿子,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一作涅、)。出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据干宝《搜神记》记载)。宣王四十六年(公元前782年)即位,以明年为元年。继位后,自然灾害严重,泾、渭、洛「三川皆震」。他贪婪腐败,不问政事,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进行专利,引起国人强烈不满。又废嫡立庶,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缯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骊山烽火,失信于诸侯。(这就是有名的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结果,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戏褒姒周幽王姬宫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家大户姓褒的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关押褒国的褒,褒人献出美女褒姒替褒赎罪,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申侯对于自己的女儿申后被废十分恼怒,他联合缯(zèng)国、勾结犬戎对幽王大兴问罪之师,共同进攻周朝都城镐京。幽王虽然烽火报警,但各国诸侯害怕再次被戏弄,都没有发兵前来勤王。镐京被攻下,幽王带褒姒逃到骊山山麓被戎人杀死,褒姒被掳(一说被杀)。从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幽王被杀,统治了约250年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选自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原文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葆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天义》)[1]注释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生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周宅酆、镐:西周建都在酆(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宅:定都。近戎人:接近西戎。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为葆于大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碉堡;大路,大道。即:如果。当:通“尝”,曾经。褒姒:周幽王的宠妃,是褒国送他的美女,后立为皇后。说:同“悦”,高兴愉快。数:多次,屡次。丽山:“丽”同“骊,即骊山,今陕西临潼东.约:约定。为天下笑:被天下耻笑。为,被。因:于是。乃:于是,就。至:到。置:放。即:如果。宅:居住,这里指“处于”。丰、镐:地名,就在今陕西长安县附近。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王路:官道。喜:以.......为喜译文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戎寇曾经来过,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看见这景象对其感到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但没有见到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全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用没有戎寇来时的谎言失掉了真有戎寇来时的信任。作者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如下: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

  • 《孟子 粱惠王下》的原文及译文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

  • 古代“尧舜禅让”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世上哪有禅让制要说礼让,最高莫过禅让,能把帝王之位让出去的人简直就是神啊。古人多有褒礼让而贬利益之徒者,非也。看五帝这几位:“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孙子继承了帝位,算不上禅让吧。“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玄器是黄帝的大

  • 善于纳谏的事例5个详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善于纳谏的事例:一、唐太宗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君主,他能够认真听从臣子的建议。一次,宰相房玄龄在路上看见掌宫里建筑的窦德素,就问他最近宫里在修什么工程。窦德素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宗,太宗生气地责备了房玄龄。魏征对太宗说:“房玄龄是管理国政的人,他应该了解宫迁内外的事。如果您修的工程是对的,他就应该

  • 求中华古代美德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分梨》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缇萦救父》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

  • 古代听取别人不同意见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一说599年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圣君良臣”,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圣君,臣成了良

  • 搜集历史上关于听取劝告或不听取劝告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卧薪尝胆释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语法:联合式;作谓

  • 古代文明美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

  • 历史人物忍辱负重多年最后成功的名单以及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屈辱地站着”无论多艰难,多困苦,多屈辱,都要站着。钻裤裆是奇耻大辱,但韩信是不得不钻的,如果不钻,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他被那屠夫杀掉,从此没有了韩信;二是他把屠夫杀掉,他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从此也没有了韩信,因为他杀人了,杀人者偿命,他会被法律杀掉。任何一个结果,历史上就不会有韩信这个人。韩信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