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信谗言的典故。是亲佞臣洙。。
战国时期赵国幽缪王中秦国反间计,听信身边奸臣郭开谗言。在赵国即将开战的时候,杀大将李牧,司马尚,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秦军过了三个月,乘赵军营中没有大将可用,派王翦乘机攻击,打败赵军,平定了东阳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迅速攻下邯郸,俘虏赵王迁及颜聚。
这个典故应该提醒人们做事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应该自己亲自去摸清情况,用心去体会,不然就会自毁长城,成干足罪人。
古代君王为什么总喜欢听信奸臣小人之言?
这个问题已提出近十天了,居然没有一位朋友回答,仔细想想,也难为广大头友,不是他(她)们不想回答,而是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因为不只是历代帝王,就是我们平常人,哪一个不喜欢听好听、动听、入耳的话?更何况君王乎?
历代奸臣小人都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同时也有较强的察言观色能力,他们善于揣度君王心思,想君王之所想,特别是君王的兴趣、爱好乃至私生活方面更是了如指掌,能顺势而为,故常获得君王宠信,即便是一个火坑,自己也是乐呵呵的往下跳,直到烫伤了脚背,方才后悔不该轻信。有的上一回上当,便当机立断惩戒小人者有之,而有的上了多回当,亦执迷不悟,不仅不加以惩戒,反而成了小人帮凶,祸害忠臣良将者更是大有人在。
君王何以偏信小人如此,说到底这是人性问题。当一个人处在有钱、有权、有势的顶峰阶段时,其内心就会像宇宙一样膨胀,喜好被别人吹捧、夸赞,只有这样才能填补其内心除了钱、权、势之外而一片荒芜的心里空白。因此,古人早就总结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劝世名言,但尽管如此,又总被人性漠视,故是人总喜欢听“动听”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