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孝者最忠。孝报恩不救回报,恒义难得。作为皇帝,无忠字可讲,以孝诱臣忠于!用孝者多。我小解不认同!
中国古代帝王除一般都有庙号、谥号、尊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将相的谥号在西周时开始出现,秦朝曾被废除,到汉代又恢复了,一直延续到清末。
纵观历代帝王的谥号:
在唐以前,还是以一字或两字为主,而采用“孝”为谥号的主要是两汉、两晋和北魏,其他都较少用“孝”字。
在唐以后,从李渊开始谥号就开始变得特别长,多达十几个字。到清代就更长,已经多达二十余字了。而这么长的谥号,当然是为了把皇帝的美德和文治武功全部加上去了,这其中当然不能少了“孝”字,所以在唐以后的冗长谥号中,缺“孝”的寥寥无几。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孝”作谥号呢?
那当然是因为中国统治者最喜欢的“仁孝治天下”,“孝”在儒释道佛中都是被倡导的礼法和善行,是深入各阶层人民的大善。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帝王的谥号中带“孝”字,彰显的是统治者的功绩,代表统治者以德治世的成功。你看,最开始用“孝”的汉朝,不就开创了一个强大且相对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盛世吗?汉武帝亲尝汤药的故事,甚至编入了二十四孝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