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的历史人物在每个朝代其实都有,江山带有人才处,各领风骚数百年。
但是能够称得上国士无双的,首先必须是具经天纬地之才,立安邦定国之功的贤臣良将,一国之内无人可与之并肩,属于最顶尖的一个。
国士无双的标准呢?
国士:政治军事人物;不能是君主,只能是臣子;有一定得道德操守,没有夺权篡位。
无双:无人能匹敌,比如以弱胜强等;同时代最出类拔萃;自己的结局不太难看,至少没有死于非命。
简单点总结国士无双的标准就是:1、有杰出的才能;2、忠诚度高;3、独一无二。
如果按照“国士无双”这个标准去衡量的话,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哪些人够资格呢?
半生微寒的姜子牙在七十二岁终遇明主,他辅佐周武王灭殷商兴周国,并一手缔造了齐国。姜子牙是全能全智的历史人物,文韬武略、治国安邦,都是无所不能。民间数千年来还流传着姜子牙封神的神话故事。
周公旦
同样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匡扶周武王讨伐纣王,辅佐周成王,平定国内三监之乱。周公旦历来被看作圣人,是万世名臣的表率人物,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管仲一生传奇,从政后大兴改革、富国强兵,是齐桓公成为五霸第一人的关键人物,有春秋第一相之称。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极高,他认为如果没有管仲,大家还只是野蛮人。在中国贤臣史上,管仲是首屈一指的一位。帮助齐桓公站住春秋第一霸,建立一系列制度,奠定了齐国几个世纪强大的基础。
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然后安然退隐,经商成为大富翁,人称“陶朱公”。
辅佐弱燕,让小国逆袭,成功干翻齐国,差点灭了齐国。后来虽然中离间计,但最终还是和燕王冰释前嫌,乃一代贤相。
蔺相如
一代贤相,和廉颇一文一武,配合默契。出使秦国,成功护送回和氏璧,不仅嘴皮子厉害,而且有智谋,文臣里面算的上顶呱呱。
信陵君魏无忌
战国四公子,人格、功绩,都以他居首。两度带领六国乌合之众打败如日中天的秦国,延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功不可没。
人称兵仙,其卓越的军事韬略和用兵智慧,在军事史上数一数二。在刘邦和项羽的楚汉战争中,用兵如神的韩信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开创大汉霸业。而国士无双这个词,本来就是专属于韩信。
卫青
出身骑奴,最后位居大将军,更是彪炳青史的一代名将,七征匈奴战无不胜,为汉朝开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同时,身居高位的卫青始终保持卑谦和善,善待部属。
诸葛亮
本来隐于山林,出山后不遗余力辅佐汉国君主刘备以及刘禅,外连东吴,内平南越,严明立法惩恶扬善,致力于农桑和工械,以一己之力为汉国续命数十年。诸葛亮倍受后世尊称,影响极深,成为名臣的楷模和智慧的化身。
王猛
辅佐前秦王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多次亲率大军东征西讨,治理内政也极为出色,发展生产、打击豪强,令前秦迅速强大。王猛文武双全,有不世出之奇才,被称为“功盖诸葛第一人”。
岳飞
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他坚决抗击金国的侵略,反对朝廷的投降逆流,保住南宋的半壁江山。岳飞克己奉公,不爱钱不惜命,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光照至今。
于谦
堪称大明第一良臣,土木堡之变后他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为国家统一作出杰出贡献,是实实在在的民族脊梁。位极人臣的于谦品德高洁、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堪称德才兼备的千古典范。
张居正
明朝大臣张居正被誉为“宰相之杰”,他重振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令明朝走上中兴之路。张居正声势显赫、极为自负,因此生前死后毁誉参半,但其非凡的才能不可否认。
班超
中国史书论传奇程度属他第一。率领三十六骑降西域三十六国,驱逐匈奴势力,经营三十余年。具体过程融入各种心理战外交战,威逼、胁迫、感化各种手段拿捏自如。凭一己之力收复西汉末年丧失的大片西域土地,重建西域都护府,政治、军事水平已臻化境。
郭子仪
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对抗吐蕃,每件都是功勋卓著,而且没有让皇帝猜忌,政治智慧可见一斑。
徐达
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的老乡,而且最后得以善终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李鸿章
虽然李大人签了N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在那种情况下,谁都不愿意背负千古骂名的时候,只有李鸿章勇敢的站了出来,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脚步。
当然还有很多人,历史从来不缺治国安邦的人才,也不缺国士无双的精英,江山带有人才处,各领风骚数百年,千里马常有,但是能识千里马的又有多少呢?
问题中所说的“治国安邦的特殊人才”,我的理解是那种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双全的全能型大才。依据这个标准的话,确实历史上还真的不算多,一时之间我能想到的只有三个,简单谈一下我的粗浅之见。
第一位,大商太师文仲。在朝为相则君王自省众臣自警,出征为帅则无往不胜,厉害!
第二位,北宋范仲淹。细看北宋历史你就会发现,范文正公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第三位,大明王阳明。阳明公跟文正公类似,都是一样的文气太盛,导致后人忽略了其本身的统军才能。
特别说明一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算是标准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只可惜这是小说家笔下美化过的完美主角,真实历史人物如果真的这样,三国早就一统,刘备就是三兴大汉的再世光武,第二个刘秀大帝了。
浅薄之言,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