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16个皇帝,在《明史》当中,至少有10个以上是昏君,真不知道张廷玉这位大兄弟怎么下得去笔的!难道明朝真的就没几个明君吗?
其实按照综合实力和贡献,做一个排名的话,还是能挑出不少明君的。尤其是一个王朝的前中期,明君自然是不会少的。
我认为明朝的16位皇帝,大致上可以分成这么四个梯队:
第一个梯队,综合实力和贡献很强!第二个梯队,综合实力弱,但贡献不小。第三个梯队,综合实力弱,贡献也一般。第三个梯队,赤裸裸的昏君。第一个梯队,主要有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佑樘4位。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这就不要提了,大明朝太祖皇帝,开国之君。没有朱元璋,就没有后面这帮瑟的老朱家子孙。
可以说朱元璋花了10年功夫,仅仅在40岁就完成了天下大一统,就算是放在整个历史上,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要知道,朱元璋是正儿八经的乞丐出身,还出家做过和尚。这身份能逆袭,你觉得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朱元璋在大明朝建国以后,治国方面也很有成效。
他主政期间,对贪官严惩不贷,但是对老百姓很不错。为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做了不少的贡献,因此开创了洪武之治。
2、明成祖(明太宗)朱棣。
虽然我不想承认这哥们是个明君,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是通过篡位得来的天下,大概率逼死了自己的侄子朱允,不过谁让朱允没出息呢?
朱棣是武将出身,所以你让他治国多牛掰,这是不现实的。但是朱棣会用人啊,他自己整天带着人马在北方扫荡,可是国内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儿子朱高炽来打理。
在朱高炽的打理之下,大明朝一派欣欣向荣之态,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棣本人打仗也很牛掰,最后还是死在了班师回朝的路上,真让人不省心。
3、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他继承了老爹的遗志,对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对外则依旧采取刚硬的态度。
虽然丢了安南的治理权,可是同时也保住了大明王朝的稳定。是仁宣之治达到巅峰的一个时代,所以说他也堪称明君典范。
4、明孝宗朱佑樘。
这是个冷门皇帝,因为朱佑樘活在不起眼的明朝中期,所以自然不怎么受人关注。可是朱佑樘的英明程度,完全不亚于前面3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扭转了朱见深时期遗留下来的吏治腐败问题,而且将宫中、朝中奸佞之人都给赶走了。自己又特别努力,还特喜欢重用正义之士,所以明孝宗统治期间,被大家称之为弘治中兴,又是一个新的盛世。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朱佑樘严格遵循一夫一妻无妾制度,一辈子只有一个老婆,那就是他的原配皇后张氏。
第二个梯队,主要有朱高炽、朱祁钰、朱见深、朱厚、朱载5位。1、明仁宗朱高炽。
把明仁宗朱高炽放在第二个梯队,实在是有些屈才了。按道理他也应该进入第一个梯队才是,可问题是他的所有贡献,都在他做太子的时候做完了。
等到他自己做皇帝以后,只做了8个多月的皇帝,而且这8个多月十分固执,听不进去劝,非要把都城迁回南京。最后由于他驾崩早,所以这事儿没办成。时间短,是朱高炽的硬伤。
2、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当初朱祁镇被瓦剌人抓了以后,朱祁钰被于谦扶上了皇位。这个时候的朱祁钰战战兢兢。
可是在他的领导下,在于谦等人的努力之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赶走了瓦剌人,保住了大明朝的大北方。
而且他在位的8年时间里,能够励精图治,恢复大明朝的生产,保证了老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只不过由于他没儿子,下场过于凄凉,大概率是被哥哥朱祁镇给干掉了。所以他只能屈居二线了。做人可以不狠,做皇帝咋能心慈手软呢?
3、明宪宗朱见深。
我很不想把朱见深这哥们放在第二梯队,因为他实在是太不像话了,一辈子最爱那个比自己大了17岁的女人万贞儿(与朱见深的生母周皇后同龄)。
但是他上台以后,不仅给叔叔朱祁钰恢复了皇帝尊号,而且还给大忠臣于谦平反了。同时也重用商辂这样的贤臣治理朝政。
可以说朱见深时代,老百姓日子过得不错,经济也在逐渐复苏,他算是勉强给自己的老爹朱祁镇善后了。
4、明世宗朱厚。
捡漏皇帝朱厚,这皇位本不该是他的,但是由于朱厚照太贪玩忘了生儿子,而且朱佑樘就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所以朱厚照一死,这皇位只好传给了堂弟朱厚。
朱厚也就是著名的嘉靖皇帝,他在位期间,整天躲在后宫炼丹修仙,就指望着哪天能够渡劫成仙呢!所以长达30年没有上朝。
但是你别说朱厚这家伙治国是一把好手,他在位期间任用内阁、司礼监互相制衡,使得皇权始终在自己手里。而且他在位期间,重用戚继光、俞大遒等大将,击败了倭寇,保住了沿海安宁。
5、明穆宗朱载。
这又是一个超级大冷门,朱载是朱厚的儿子,俗称隆庆皇帝。历史上著名的隆庆开关,就是这哥们倒腾出来的。
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之下,朱载决定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的海上贸易活动。自此打开了国门,使得明朝的经济有了一段飞速发展的时期。可惜这哥们在位时间太短了,只有6年时间。因此他只能沦落第二梯队了。
第三个梯队,主要有朱允、朱厚照、朱常洛3位。1、明惠宗朱允。
被自己的叔叔干掉了!刚登基朱允就想着削藩,结果惹怒了自己的四叔朱棣,4年靖难之役后,朱允的江山就这么没了。
2、明武宗朱厚照。
这哥们是个顽主,不仅贪玩,而且不听话,常常跟内阁吵架。还喜欢把办公地点从北京挪到宣府,甚至不愿意跟后宫的妃嫔睡觉,整天泡在豹房,跟那帮畜生待在一起。
不过朱厚照在位期间,还御驾亲征了两次。第一次和蒙古小王子打了个平手,第二次打算平定宁王之乱,结果提前被王阳明解决了。
3、明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在位时间不足1个月,当时他的后妈郑贵妃送了8个美女给他,他日夜操劳最后把自己给累死了。
不过你说他彻底昏庸吧,还算不上,因为他还真的用了一大帮贤臣,打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可惜时间跟不上。
第四个梯队,主要有朱祁镇、朱翊钧、朱由校、朱由检4位。1、明英宗朱祁镇。
大名鼎鼎的“明堡宗”朱祁镇登场了,这货除了捣乱,似乎没什么价值。第一次登基发动土木堡之战,结果自己被瓦剌人抓了,还导致20万明军全军覆没。
第二次登基,不仅害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还逼死了大忠臣于谦。临终前虽然废除了殉葬制度,却也无法弥补他这一生的昏庸。(在位前十年有三杨辅佐,没有实权,所以还凑合。)
2、明神宗朱翊钧。
大昏君一个,著名的万历皇帝。在位期间,除了给自己敛财,就没干过什么正经事。万历三大征,把大明朝给掏空了,为后来明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3、明熹宗朱由校。
著名的木匠皇帝,这货可能得到了鲁班托梦,所以天生对木匠活情有独钟。所以他就把大权都交给了宦官魏忠贤,最终导致阉党和东林党互相撕,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民间民不聊生。
4、明思宗朱由检。
朱由检就是崇祯皇帝,我们最熟悉的亡国之君。他的疑心病很重。袁崇焕(蓟辽督师、兵部尚书)、刘策(右佥都御史,总理蓟、辽、保定军务)、孙元化(右佥都御史、登莱巡抚)、杨一鹏(户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熊文灿(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等高级官吏,都惨死在了崇祯手里。
正值用人之际,偏偏要斩杀人才,你崇祯也算是个人才!除了爱杀大臣,还爱杀自己的家人,亡国前,他逼死了自己的周皇后,又亲手杀掉了不少女眷,砍断了自己的女儿一只手。
暴戾之气十分明显,而且死不承认错误。临死前还扬言,亡国不是他的错,是群臣耽误了他。大哥啊!你把有用的都给杀了,剩下的人哪里还敢乱说话啊?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如果要将明朝十六帝全部放在一起,根据综合能力和历史贡献,自上往下的来一个排名榜,这实际上是很难有标准答案的。但要在这份榜单中排出开头三名和末尾三名,那还是可以的。
第一名: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的榜首之位毋庸置疑。从一无所有的贫僧,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极为彪悍,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bug。
朱元璋崛起于布衣,在元末乱世中,他凭借着个人的奋斗,相继荡平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称雄南方的汉族枭雄。此后,朱元璋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旗号,挥师北伐,一举将不可一世的蒙元逐出中原,恢复汉家天下。
朱元璋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注重民生,使得明初社会经济得以快速恢复、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吏治清明的“洪武之治”。就连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对朱元璋极为推崇,还留下了“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极高评价。因此,不论综合能力还是历史贡献,朱元璋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第二名:明成祖朱棣;在这个榜单中,朱棣的“亚军”位置,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朱元璋是“创业者”,那么作为他儿子的朱棣,应该算得上是“二次创业”。因为,朱棣的皇位不是继承过来的,而靠自己的努力夺来的。蕃王出身的他,当初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击败了自己的侄子朱允,才夺得皇位。
而朱棣在位二十余年,励精图治,将明朝国力推向全盛,朱棣先后五征蒙古、七下西洋、迁都北京、南征安南、修编《永乐大典》,最终开创了文治武功都盛极一时的“永乐盛世”。后世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之争中,之所以将朱棣从“太宗”升格为“成祖”,也正是因为朱棣对大明的巨大贡献,是仅次于开国的朱元璋的。
第三名:明宣宗朱瞻基;之所以将朱瞻基放在仅次于明太祖、明成祖之后的位置上,是因为他是以为杰出的盛世明君,能在其父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明朝的发展,最终造就了继洪武之治和永乐盛世之后,明朝的有一段盛世仁宣之治。考虑到,明仁宗在位时间不足一年,因此这段盛世的功劳,主要是归功于朱瞻基的。
宣德年间的明朝,政通人和、经济文化步入鼎盛。而朱瞻基与自己的祖父朱棣相比,虽然欠缺点辉煌的武功。但他在位期间,偃武修文,重视民生,相继停止了劳民伤财的郑和的下西洋行动和劳师远征的安南之役,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让明朝的经济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而这一点,我们从宣德年间出产的青花瓷(宣德瓷)在青花瓷界中,所占据的极高地位中,也都能看出宣德年间经济文化之繁荣。
那么,简单说完前三名,接下来就来聊下倒数前三。
倒数第三:明世宗朱厚;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道士皇帝”,朱厚在位期间,沉迷于道术修仙,消极怠政,致使朝整昏暗,权奸严嵩乱政。而朝政的混乱,则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衰退。
嘉靖年间,大明国力中衰,民生凋敝、军备废弛。倭寇在东南沿海作乱,数十名真倭甚至破天荒的辗转杀抵南京城下,造成数千军民杀伤;与此同时,北方又遭到蒙古鞑靼部落的不断侵扰,而鞑靼骑兵更是一路杀抵北京城下,造成了明朝中叶耻辱的庚戍之变。
虽然,朱厚的怠政,也给后世君王留下了一些政治遗产,比如隆庆到万历初年这段时间的众多闪烁在政坛和军界的名臣名将。但他的昏庸却也给明朝造成了“南倭北虏”的困局,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败亡。因此也有一种说法是“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
倒数第二: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就不用多说,玩物丧志的“木匠皇帝”,一生就钟爱做木工,让奸宦魏忠贤及其阉党把持朝政,祸乱天下,致使百姓困苦,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倒数第一:明英宗朱祁镇;或许在不少朋友看来,朱祁镇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好皇帝,但至少不是明朝最差劲的一位。但很抱歉,本编认为,他就是最差劲的!为什么他最差?
其实,朱祁镇是相当的幸运,他从自己父皇朱瞻基手中接掌的,可是一个太平盛世。并且,即位之初还有三杨辅政,使得“仁宣之治”得以延续。然而,朱祁镇亲政后,却宠信宦官王振,使得朝政一片乌烟瘴气。
后来,他更是不顾群臣的劝阻,受王振怂恿,率军亲征瓦剌,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此战,朱祁镇丧师辱国,大明开国八十多年的国力积累,几乎被他败光,不仅导致二十余万精锐明军覆灭,随驾文武百官大部分殉难;而且他自己还沦为俘虏,在瓦剌大军的挟持下,直接杀抵北京城下,一度让明朝陷入败亡的边缘。
此外,作为大明盛世的“终结者”,朱祁镇的一生极为不光彩,大明诸帝中,就只有他一人吃过“牢饭”。他对国家没有方寸之功,而且后来还发动南宫复辟,对力挽狂澜的明代宗横加抹黑。所以,于公于私,朱祁镇都是十分差劲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