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没有电灯,但有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可燃烧发出光亮。其作用和电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灯那样明亮。
城市市民们的夜晚生活显得较为精彩,唐朝(包括唐朝)以前,城市坊间几乎都施行夜禁,夜禁期间长安主干道几乎看不到灯光,但是各个坊子里面却十分热闹,邸舍、酒肆里面人声鼎沸,但是大抵也不会超过酉时(晚上七点),而较为富饶的人家,家里通常灯火通明,书生们挑灯夜读,一旁红袖添香,这种事多不胜数。
在唐朝以后,夜禁制度渐渐放开了,人们的夜晚生活更加丰富多元化,城市里面各种茶楼小摊多不胜数,随处可以听到叫卖的吆喝声。
到了上元节(元宵)三天假期,无论各个朝代,则更加繁华热闹,城市中各种铺肆灯火通透,街肆上随处可见花灯灯谜之类的东西,繁华异常。
但是纵观中国古代,有一件雅事,无论哪个朝代都十分盛行,每个朝代的叫法不同,这就是青楼妓院,较为出名的定然是唐朝的平康坊。几乎上京赶考或者本身就在京师的达官贵人,都会争相前去,欣赏名妓们唱的词曲,或者相邀谈心直到深夜之类的活动更是多不胜数。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有李白、柳永、唐伯虎等人,这些人更是烟花之地的名家常客,在这些地方一字千金的更是不胜枚举。
青楼文化成为我国古代一种较为有特色的文化,许多名言名句都是出自这里,而将名人名句传唱千古的正是这些名伶,这些事大家几乎都知道。
当然,无论哪个朝代,我们总会找到一份属于时代特色的夜晚生活,或红袖添香或挑灯夜读或棋盘对弈或把酒言欢。
一般百姓家用不起大灯,用的是蜡烛,相对而言便宜,还有一种叫瓦片灯,也就是瓦片上放些油,油里插根灯蕊。
一般百姓家晚上灯下生活:
1,看书学习。在古代读书也是很辛苦的,寒窗十载。充实自己的学问。而读书是不分白天夜晚的。到了晚上更为安静,也可以更好的进行阅读。因此很多读书人在晚上会选择用蜡烛或油灯照明来读书。
2,喝酒。晚上大都都没事干,最喜欢的就是喝酒,古代虽然没有电灯,但是有灯笼和蜡烛。晚上点着蜡烛,喝着小酒,请几个歌姬唱唱小曲,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行酒令,实在是别有一番滋味。
3,女人在灯下缝缝补补。很多古代的女性白天也会很忙,因为有时候衣服破了都会选择在晚上来缝补。点燃一盏小灯,借着昏黄的灯光来为家里人缝补衣服。
4,男人灯下整理或修理农具,摆好位置,以便第二天出门干活使用。
5,大多数百姓家早早息灯睡觉,既省钱又养精神。
古代没有电灯,晚上灯下生活大体是这样。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古人没有电,大晚上的做啥?能做啥?到了晚上,一般的小门小户关了门窗,吹灯拔蜡之后,睡觉呗!毕竟春宵一刻值千金,千金不用,你还准备等万金?想多了吧!
而且,小门小户的人家,白天要干的事也多,天还没怎么亮就要起床,为一整天的吃食奔波,没那么多时间整那没用的闲情逸致。
当然万事都有例外,这些个小门小户除外,就是那些个有大把时间的富贵子弟,月黑风高非要整点事。
也就是青楼赌场走上一圈,咱看《金瓶梅》西门庆最爱干的就是这些个事。
但在古代要注意一点,到了晚上他是有宵禁的。您比方说唐朝,专门下发了《宫卫令》对这就有明文规定,到了晚上衙门口漏刻“昼刻”一结束,这就有专门的人员开始擂鼓,那大膀子一换,一擂就擂六百下。
这擂鼓的时候,城市里头大家伙一听鼓声,赶紧的回家,这都不带回头的,因为这六百声鼓声一结束,宵禁就要开始了。
这六百下叫闭门鼓。到了早上五更天的时候,擂鼓四百下,这叫开门鼓。
在闭门鼓和开门鼓之间,就是宵禁的时间,这个时间点里头城市的主要街道上,有那专门设置的栅栏门,直接就关上了,一把大锁咔嚓这么一下就锁上了。
栅栏门旁边就有关卡,就跟现在咱小区里那保安室的小亭子一个意思,衙役就搁着里头蹲点,任何人不准过了。
要是看到有闲人在大街上溜达,立马就的冲过去把人抓起来,因为这也是犯罪,罪名是犯夜,唐朝用板子抽二十下。
明清比较狠,人家一更天敲,你在二,三,四更天被抓,直接就抽四十下,如果是京城,这就得是五十下;如果是在夜禁后或者开禁前没多大时间溜达被抓住,那也的抽三十下,京城那就的是四十下,没道理可讲。
那么问题来了,有些人他离家远,六百声擂鼓结束之后,他就算是一路撒丫子狂奔,也赶不回家咋整?
咋整?找个坊市猫起来就得了,因为闭门鼓响完,各个坊市也都要关门。
这坊市其实就和现在一个个的小区一样,只是比咱的更加大而已,四四方方的。
这坊市里头不实行宵禁的,倒也热闹,坊里头你怎么吵,外边的衙役他也不会管的。
只要猫到开门鼓响起,嘎吱,这坊市的门开了,你再回家这就成了。
当然,这里头也会有些个特殊情况,您比方说遇到家里头有人生病了,着急抓药啦,官府之间送个信函啦等等这些个事他还是可以通融的,但有一条他不能出城。
其实那会宵禁的作用就是防止一些个有着歹念的人聚集,给你搞事,再有就是防止一些个小偷小摸的家伙。
当然你有规矩,他就有喜欢破坏规矩的人。你比方说有权有势的,娱乐完事了,这要回家,弄来超大个的大灯笼,上边写上,那个衙门口的人,也没人拦着,到了栅栏门这块,还有人主动开门的。
清朝小说《歧路灯》里头就有这么一段,说布政使的儿子,大晚上不消停,赌场里头出来:“给俺把那大灯笼打上!”俩腿子立马点上蜡烛,提着俩大灯笼上写布政司,晃着脑壳就回家去了。
再有那《金瓶梅》当中描写西门庆,经常大晚上回家,也没见有人拦着,因为这家伙本身就是当地的管理治安的官。
那么其他人呢?想要回去,也只能钻地沟,爬臭水沟回去了。
或者脑壳灵活一点的,弄个医生开的药方子糊弄衙役开那栅栏门回家的。
你看,过去古代大晚上管理的非常严格,一般的小门小户不会出去的,也没多大业余生活可寻。点着一根蜡烛,那也是钱,不舍得点,就算是油灯,哪里还有油呢?能省点是点。
就算是要点灯,也是缝个衣服,读书人来个秉烛夜读啥的,没多大事可做。
那像现在,什么卡拉还带着OK啦,蹦就不算了他还来个迪,不喜欢凑热闹的,爬电脑上欣赏一下最新的电视剧啥的,看到悲伤的时候,整个手绢能把眼睛擦成猴屁股。
要不就是和老婆没事拌嘴,然后被罚着跪搓衣板去了,一家子气氛顿显尴尬。
再或者兴奋的和孩子掰扯三加六为什么等于九,而不是十的问题,最后被气的爆血管,大巴掌把孩子打的哭的哇哇的,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所以过去真心没那么精彩。
其实您要是往前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老人们的生活,就能体会到过去古人的生活。
那会的人们,七点半,撑死了也就是个八点半的样子就已经睡下了。
有的看完新闻联播就睡了,因为白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干的活也多,您别说农活了,他喂猪也的喂个七八次,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喂猪。
您别惊讶那会猪就是这么能吃,但出栏也得个两三年,不像现在四个月就出栏了。
咱这辈人,去爷爷奶奶家,整个上午你就瞅不见这俩老人,到了中午做饭的点奶奶才回来,稀里哗啦给自己做饭,顺带喂猪。
吃饭的点爷爷这才回来,吃完饭逗弄逗弄孙子,抽上几颗烟,转头又下地了,你就看哇,这个时候奶奶不是挎着篮子下地摘菜叶子,就是刨山药蛋,有个空,拿起针线不是缝这个就是补那个的,要么就去喂猪,你就看不见她闲下来的时候。
晚上喂猪,顺带喂咱,回头也就七八点又睡了。
过去老古人的生活其实也这样,大白天的忙个不消停,大晚上的啥也看不见了,休息休息第二天还得接着忙。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