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私有家族企业的好处所在,私有企业除非破产,老板永远是老板。
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而天下没有大乱,这起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套正常运转的机制,二是超常的驾驭能力。
明世宗朱厚(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汉族,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佑樘之侄,兴献王朱佑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01
因喜好道教,由“中兴之主”变成了隐居高人。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朱厚捡了个大漏,居然当上了皇帝。
武宗唯一的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武宗的父亲一辈。孝宗两名兄长都早逝无子嗣,就轮到了孝宗四弟朱佑。朱佑也死了,但有两个儿子,兴王长子朱厚熙也死了,次子朱厚就做了皇帝。
虽然这个皇帝来的非常幸运,但朱厚登基后却毫不含糊。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
嘉靖帝力革前朝时弊,励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政治上集异纳谏,勤于政务,在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嘉靖中兴”的局面。
但在嘉靖帝统治后期,逐步丧失了进取精神,日益腐化,大兴土木。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爆发了“壬寅宫变”,几乎被几个小宫女杀死,此后嘉靖帝就移居西苑。
当时,为求长生不老,嘉靖帝就以“吸风饮露之道”欲成仙。每天凌晨就命宫女到御花园采晨露,导致大量宫女累倒病倒。杨金英等数十名宫女就趁嘉靖帝熟睡之际,要把他勒死。但由于打了个死结,杀不死他,就用钗、簪等物刺向嘉靖帝。
这时有个胆小的宫女害怕,就报告了皇后。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全部凌迟处死,首犯被诛灭九族。
这事被称作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
经过这一吓,嘉靖帝就干脆躲进西苑,独自清修去了。
02
有套完整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了大明朝基本的正常运转。
嘉靖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今天的现代企业,依靠制度管理而不是人治。
只要制定了完整的制度,设置了合理的管理机构,有一帮人能够按照制度做事,公司就可以基本运转。老板甚至不必要监督和决策,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决策。如果出现决策失误和监督不力,换换人就行了。
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了宰相,但每天需要处理国家大事400多件,阅读奏本大约在20万字。朱元璋不得已就用一些大学士来帮助处理政务,到了嘉靖帝时,内阁制度就像模像样啦,而且内阁大学士的级别也由五六品提升到了二品、一品,五府六部官员也要听他们的。
嘉靖帝选择严嵩为首辅大臣,这个严嵩说起来本事不算大,但很听嘉靖帝的话,也就基本解决问题啦。严嵩就像嘉靖帝的看门狗,嗷嗷叫的厉害,主人就知道来生人啦。
在这样的制度和机制下,嘉靖帝虽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朝政还在继续运转。尽管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边患问题、有作为的官吏得不到任用等等,但还没有出现天下大乱的情况。
03
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
管理这个事也未必一定下手亲自干,做个甩手掌柜的也未尝不可。
嘉靖帝喜好道教,道教的要义就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不过多的人为干预。
勤政是一种统治办法,撒手不管也未必不是个好办法。只要制度在,机制能够正常运转也还是很凑合的。
既然没有兴趣管理政事,也就没有很急切的政治目标了。只要王朝不灭亡,自己的地位还在,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了。谁贪点就贪点,老百姓苦点就苦点,只要不造反就行。
对于嘉靖帝来说,也不是绝对的不管,不上朝不等于不过问、干预朝政。
嘉靖帝总不上朝,大理寺评事雒于仁就憋不住了,给嘉靖帝上了一本,说你总不上朝不是个事吧。嘉靖帝看了奏折,心想你唠叨个啥呢,烦不烦哦。于是就很客气地让首辅大臣申行时安排他辞职了。
这足以说明嘉靖帝不上朝并不是不理朝政,就像现在网上教学,不开学并不等于不上课,嘉靖帝还真有点穿越的意味。
同时,东西厂和锦衣卫那些伙计可不是吃干饭的,越是这种情况,干得越起劲,这是一道很好的防护墙。尽管有许多胡作非为的情况,但保障了大明朝政权的存在。
嘉靖帝二十几年不上朝,看起来很奇葩,但他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
一是跟他父亲一样很喜欢读圣贤之书,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从中很可能悟到了很玄奥的治国之道和驾驭朝臣的能力。
二是他除了父母谁都不爱,是个十足的孝子。在其统治四十五年中,杀大臣杀言官,毫不留情,连后宫中都到处弥漫着他的强横。作为帝王,还记得杀人,就不能说不理朝政,杀人也算是一种很直接、有效的统治手段。
因此,嘉靖帝不上朝并没有绝对放弃朝政,还一直把大权控制在手中。或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壬寅宫变“被一群宫女几乎勒死,害怕再上朝时被大臣们群殴,躲在西苑,遥控朝政,也许是他的一种策略。
“不作死就不会死”,在嘉靖帝这里或许有了新意,不管或者少管事比自己去作死还要好一些,还真的不至于灭亡。
嘉靖不理朝政,修了17年仙后,公元1589年,看不过去的大理寺评事雒于仁给嘉靖上了一封奏疏:
臣为官6年,仅见过陛下三次。我听说陛下不上朝的理由是“头晕眼黑,力乏不兴”,我看陛下其实是沉迷酒色,被掏空了身体!
今陛下春秋鼎盛,犹经年不朝,过此以往,更当何如?
臣今敢以四箴献上,假若陛下肯听臣言,即使立即诛杀臣,臣虽死犹生!
一、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雒于仁还是低估了嘉靖罢工的能力,毕竟他才当值六年,早在17年前,嘉靖便开始罢工了。
1542年“壬寅宫变”中,嘉靖差点被几个宫女杀死,在此之后,他借口身体不舒服,便移居到西苑修仙去了。
嘉靖看到这封信后,表情很精彩,古往今来,敢指着皇帝说“你贪财好色”的人,雒于仁算头一个了吧?
嘉靖没有杀他,也没敢让这封奏折摆在朝堂上去,他给截留了。
内阁首辅申时行看到嘉靖保留这封奏折,委婉问道:“此疏不可发外,恐外人信以为真。愿陛下曲赐优容,臣等即传谕寺卿,令于仁去位可也(让其辞职)。”
闻言,嘉靖点了点头。
在申时行的操作下,雒于仁领会了领导的意思,主动辞职了,嘉靖顺势满足了他的请求,把他贬官,放回老家了。
二、嘉靖帝不上朝为何还能够大权在握嘉靖能够在二十年不上朝的基础上,还能够保证大权在握,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明朝制度优势,以及嘉靖自身卓越的驭人能力。
1、任用奸臣
严嵩父子,便是嘉靖手中一把极为锋利的刀剑。
别看严嵩貌似滥用职权、拉帮结党,坏事做尽的样子,在嘉靖面前,严嵩把自己的地位摆得非常端正,他深知自己这个内阁首辅在别人面前是个人物,可实际上,他不过是嘉靖手下的一颗棋子而已。
《明史》对严嵩的评价很有意思:“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翻译过来的意思便是,严嵩行事,一切以让嘉靖高兴为目的。
所以,对于大臣们而言严嵩是个误国奸臣,但对于一心修仙的嘉靖而言,却是手中最听话的棋子,他可以借由严嵩这个媒介,把控朝政。
2、特务机构锦衣卫
如果说严嵩是嘉靖掌控朝政的武器,那锦衣卫就是嘉靖给这把武器上的保险了。
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大家都很明白,它完全就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刀。
嘉靖虽然人不在朝中,锦衣卫却能随时给他报道他想了解的一切,甚至于,在严嵩不能用的时候,他可以借助锦衣卫,一把推开严嵩。
3、内阁制度
明代的内阁制度在收拢君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使得首辅虽然名义上起到了宰相的作用,但实际上,首辅的权力远远比不上宰相。
内阁就如同嘉靖的秘书处,这里包含了各地大臣们送上来的奏疏,嘉靖虽不上朝,却能够影响到重大政务的决断。
所以,他只是相当于换了个办公地点罢了,并不影响他掌控权力。
精明的嘉靖,靠着这一系列的手段,哪怕二十年不上朝,依然让朝政正常运行。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精明、可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