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令人感动的时刻?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令人感动的时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626 更新时间:2024/1/22 14:51:31

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29岁的永历帝朱由榔在经历了无数颠沛流离之后,大西国宿将孙可望请他移驾云南。

孙可望是陕西米脂人,明末参加大西农民军起义,深得大西军首领张献忠的喜爱。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同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张献忠封四个义子分别为平东、安西、抚南、定北将军。四将军久经沙场、骁勇善战。

1644年,满洲铁骑进入山海关,顺治帝福临在北京登基,建号大清。此时张献忠已死,孙可望等四将军目睹异族入侵,神州变色,面对清兵紧追不舍的危急形势,产生了”反正扶明,洗刷贼名”的思想。于是共尊孙可望为首领,率大西军余部经贵州转战到云南。

当孙可望四人率大西军挺近并安抚云南之际,正是永历帝刚刚继位不久。大明降将洪承畴带领清兵紧紧追击,永历帝惊惶奔窜于湘粤两省之间,数年来频繁的战斗与奔波使他苦不堪言。此时,孙可望的迎接让永历帝感动莫名,他欣然带领衣冠不整、狼狈不堪的近臣准备随孙可望进入云南。

孙可望在未迎接永历帝之前,曾派使者逼永历帝封自己为秦王,永历帝迫不得已,仅答应封他为平辽王。但孙可望却拒绝接受平辽王的封号,坚持要求封为秦王。永历帝受此打击,欢喜的心情荡然无存,不敢再向云南进发,只得驻跸贵州的安龙。

孙可望此举激起了李定国的愤慨,他随之给永历帝写信表示:“可望扶明,我则与之共事,若其渝盟,我则杀之无难也。恢复中原之责,有定国在,乞勿念。”他誓扶明室,心无二念,态度是相当坚决的。

此时的永历帝已经成为孙可望手上的一枚筹码,困坐安龙城中。孙可望时不时要挟永历帝封自己为秦王,甚至邀求“加九锡”的待遇。城外洪承畴、贝勒尼勘的清朝大军已围城多日,安龙城危在旦夕。逼封秦王不成,清兵重重围困,使孙可望扶明的决心大幅动摇。他频频派人和清军主帅秘密联系,准备拿永历帝当做降清的“投名状”,为自己换一个大好前程。永历帝度日如年,他和皇太后甚至皈依基督教,祈求上帝保佑,能让赤胆忠心的李定国来迎接行驾。

可能是永历帝一片苦心感动了上帝。永历十年(1656年)正月,李定国突然率兵驰至安龙城下,冲散了清军的层层包围圈。凄苦万状的永历帝君臣皆额手称庆。不一会儿,安龙城四周炮声响起,李定国将大军安扎在城外之后,便入城朝见永历帝。“君臣相抱持痛哭”,李定国激动得泪流满面,向永历帝发誓效忠尽命,并脱去上衣,露出后背所刺“尽忠报国”四字,永历帝看见后,也泪如雨下。孙可望仓皇出逃,率百余残兵奔往川南,随后投降了清军。

二月十一日,永历帝在李定国、白文选的扈卫下离开虎口安龙来到了云南的曲靖。李定国扈驾来滇之前,已和昆明方面取得了联系。驻扎昆明的刘文秀对永历帝一行表示热烈欢迎。数日后,永历帝进入昆明,云南百姓闻讯塞阻道路,观者如堵。十几个老年人见到大明皇帝来到,感动得大哭起来,说:“不图今日复见大明天子!”永历帝见此热烈场面也十分激动,含泪点首而过,进入行宫休息。

次日,永历帝进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颠沛流离的南明政权终于在云南安顿了下来。

永历十二年(1658年)二月,清朝顺治皇帝派遣贝子洛托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偕同洪承畴、吴三桂率大军三路攻取云南。永历帝任命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赐黄,率师抵抗清兵。由于之前孙可望的降清,清军对云南险关要隘了如指掌。十二月,李定国大军于炎遮河溃败,清兵攻陷曲靖。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国微服返回昆明,劝永历帝放弃昆明,移驾四川。永历帝最终采纳黔国公沐天波的建议,向缅甸方向转进,李定国率残部负责殿后。

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清兵占领昆明。在清兵穷追不舍下,李定国兵败云南永昌的磨盘山。永历帝经腾冲进入缅甸。

永历帝进入缅甸后,缅甸国王慑于清朝的军事压力,立即将永历帝软禁在阿瓦城,并派缅兵封锁中缅边境,阻止李定国、白文选的部队进入。

李定国和永历帝走失,追悔莫及。两年来,他和白文选一道收拾兵马,数次冲入缅甸境内寻找永历帝下落。怎奈缅甸山高林密,烟瘴横行,终于没有结果。李定国悔恨万分,忧郁成疾,手下的部队也越打越少,瘟疫流行,死亡相继。不得已撤师中缅边境的腾冲。

永历十五年(1661年)正月,重病中的李定国移师勐腊,希望蓄积力量,以图迎回永历帝。但是,当他得知去年年底缅人已经将永历帝执送清军的消息后,愤懑欲绝。他斋戒告天,自述平生所为,祷告说:“如天意绝明命,尚速予死,毋徒苦军士!”不久,传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在昆明的噩耗,李定国“仰天大恸,痛绝于地,吐血数升,日夜哭,两目皆血泪,不食七日而薨。”李定国临终前嘱咐其子及部将说:”任死荒,勿降虏也!”终年41岁。

李定国的儿子和部将遵从李定国的遗命,誓死不降清朝,他们在缅甸边境定居了下来,筚路蓝缕,繁衍生息。几百年来,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传承着华夏礼仪和文化。如今的缅北果敢自治区的人民每逢年节还在祭祀李定国,不忘自己是大明朝的后裔。

李定国出生在陕北的米脂,幼年丧父,孤苦无依,便随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征战南北。在汉民族遭受外族入侵的时候,幡然悔悟,以民族大义为重,从“乱贼”转变为大明朝的忠臣死士,最终以身殉了南明、殉了永历帝。他的忠勇事迹感天动地,他的“尽忠报国”值得我们万世景仰。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作为史上最节俭的开国皇帝,后周太祖郭威有哪些感人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郭威(904954年),后周太祖,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开国君主(951954年在位),顺州刺史郭简之子(一说继子)。由于他脖子上刺有一只飞雀,所以人们管叫他郭雀儿。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大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取

  • 古人重视兄弟情义的事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苏轼、苏辙:史上最美的兄弟之情!手足之情可为千古之典范】宋代文人地位高,以后的历朝都不能比。其中,兄弟均显贵者很多,如宋庠、宋祁,孔平仲、孔文仲,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曾巩、曾布、曾肇,等等。单论兄弟情深还是以苏轼兄弟为最。哥哥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 司马光还有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光,字君实,生卒年1019一1089。祖籍,陕西夏县。性格,勤奋、好学、执着、保守。身份,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传世名言.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小伙伴在院

  • 最厚道最仁义的皇帝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仁皇仁帝首推仁宗!宋仁宗赵祯不是假的仁,是真的仁,一表仁才,仁见仁爱,当仁不二之仁义皇帝。俗话说得好:仁义皇帝爬满街,唯有赵祯才是爹。不说笑了,究竟是为何,众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身世不俗,恩怨分明七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的桥段中那个太子便是赵祯。可能正是因为自己的命是被宫女和太监救活的,所以他冥冥中生

  • 历史上的劝戒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优孟,原是楚国的歌舞艺人,口才很好,常用说笑的方式劝诫国王。楚庄王时,有匹喜欢的马,因为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群臣对此直言劝规,楚庄王下令,再进谏处以死罪。优孟听说此事,仰天大哭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凭楚国堂堂大国,做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制安葬它,

  • 古代历史中,最仁慈的皇帝是宋仁宗皇帝吗?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历史上庙号‘’仁宗‘’的皇帝屈指可数,这并非是偶然,对于过世皇帝的庙号,继位皇帝是根据其统治时期的政绩来衡量的,很有考究的,‘’仁‘’就是仁爱厚德的意思,没有良好口碑的皇帝,是无法享受这种称呼的。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封建社会一共出现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帝王被后世称为贤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皇帝死后多会留有骂名,真正能做到后世只褒扬而不诋毁的少之又少。秦始皇作为第一代皇帝,后世也是称其为暴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同样被认为是穷兵黩武,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真正能称为贤君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人。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在镇压诸吕的叛乱中意外登基,登基之初就显露锋芒,迅速掌握了政权,成了大汉王

  • 古代君王仁爱故事-古代君王仁爱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我谈谈我的看法。整个贞观时期,包括贞观后期,言路一直是非常通常的,唐太宗的宰相们,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温彦博、戴胄、王、魏征、萧、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从来不避讳向李世民提出意见和建议,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因此进谏的方式也相应有所不同而已,但是,既然是进谏,必然不会是非常轻

  • 孔子的“仁爱”能实现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人人讲“仁”和“礼”的世界。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亲如一家。如果懂得博爱的道理就会相同大同世界到底同不同如果懂得良心的道理就会相同孔子说的世界在一个君的领导下,君爱臣民,臣民拥护君王的世界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到处调理规矩,百姓生存安定天下得以太平。前提达到这种效果必须

  • 在中国历史上有上百位皇帝,你认为哪些皇帝执政的理念是无为而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道家思想兴起于汉初,刘邦白登失败后,不能反击,吕雉被冒顿戏弄,仍要乞怜,就在于中国没有足够的兵源与财源。道家学派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对人民不加干涉。好像树苗,不必每天往上拔它,它会自然茁壮。这个学说被宰相曹参接纳,并付储实施。刘盈继位后曹参把道家学派清静无为的学说,用到复杂的政治现实上。他一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