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的“仁爱”能实现吗?

孔子的“仁爱”能实现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984 更新时间:2024/1/16 20:51:29

人人讲“仁”和“礼”的世界。

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亲如一家。

如果懂得博爱的道理就会相同

大同世界到底同不同

如果懂得良心的道理就会相同

孔子说的世界在一个君的领导下,君爱臣民,臣民拥护君王的世界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到处调理规矩,百姓生存安定天下得以太平。前提达到这种效果必须人人贤德。其中心思想是“天下为公”,即天下的人都没有了私心。个人所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使社会更加美好。大同世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基本相当于我们的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阶段。它是孔子为我们描绘的关于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

历朝都讲“仁德",为什么古代有的君王死后要活人陪葬,这是仁德吗?

要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三点,统治者讲仁德的目的;历史上的“阳儒阴法”;封建私产的概念。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也是把民众看作愚昧无知的人。统治者讲的仁德是为了让民众服从的这一根本目的从未动摇,即便是以勤政闻名的清雍正帝,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满清的统治。

历史上的实际上是“阳儒阴法”盛行,外示仁德,内实刑法。

“以法治国”始于管仲,成于商鞅,更成就了“一统六合”的大秦帝国。秦统一六国以后,滥用刑罚维持独裁统治,结果二世而亡。

秦亡汉兴,思秦亡之教训。贾谊说:“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他建言汉初统治者,以礼义治天下。

汉武帝时,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倡导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还传承周人“明德慎罚”和战国时期荀子“隆礼重法”的学说,发展了一整套“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理论,“不令而行,不禁而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武帝鉴于儒家学说符合建立中央集团的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重德轻刑、德刑互补的思想也有助于汉朝的长治久安,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但终武帝之世,实际奉行的却是“阳儒阴法”,真正的儒者并未掌握权力。只有那些缘饰儒术、内行法术者才真正得势。至武帝后期,为对匈奴的战争需要,加强了赋敛,制定了《沈命法》以镇压民众的抗,加剧了社会矛盾。昭帝即位后一度实行宽缓政策,但不久昭帝去世,直到宣帝即位,才稳定了汉家天下。宣帝来自民间,注重实际,不过多考量意识形态,以严法治理国家。宣帝的做法受到太子的质疑。太子自幼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熟读四书五经,“柔仁好儒”,看到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建言日:“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在治理国家方面,法家主张萝卜加大棒,用严刑峻法使民众心生畏惧,服从统治。儒家讲究以德、礼治国,教化民众。更有荀子一脉认为人性本恶,通过因人而异的方法使民众服从,一种倾向道德教化,一种依靠奖励和惩罚,朱熹的理论可归结为“杀一儆百”。后世统治者多是霸王道杂之。

封建社会,嫔妾、奴仆都是私产,,甚至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私产,殉葬会认为只是私产的处置。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中国历史上有上百位皇帝,你认为哪些皇帝执政的理念是无为而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道家思想兴起于汉初,刘邦白登失败后,不能反击,吕雉被冒顿戏弄,仍要乞怜,就在于中国没有足够的兵源与财源。道家学派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对人民不加干涉。好像树苗,不必每天往上拔它,它会自然茁壮。这个学说被宰相曹参接纳,并付储实施。刘盈继位后曹参把道家学派清静无为的学说,用到复杂的政治现实上。他一切都

  • 尧舜在仁爱方面有哪些品质?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尧、舜是我国上古时期两位贤德的君主。尧姓伊祁,号陶唐氏,故称唐尧。尧从16岁开始治理天下,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贵而不骄,富而不惰,威武而和气。尧在位期间治理黄河,确案立法,忙忙碌碌几十年,到86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年老力衰,想找一个德才兼备之人代替他,便找谋臣商量人选。人们都建议尧从儿子们中间选拔,但

  • 千古第一“仁”帝是哪位帝王,他一生有何仁义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皇帝,往往都会被世人所议论。有的英明或者昏庸,亦或者是仁厚或者残暴,而说到千古第一仁厚的帝王,那么必定是宋仁宗赵祯。他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虽然可能在治国方面不如他的祖辈,但是他的名声却是最好的。一提到他的名字,现代人可能并不是很熟悉。因为他在位期间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的大事,但是却备受百姓拥戴。

  • 为什么古代篡位的皇帝实力都很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你算是问对了,实力不强,怎么有篡位的可能,那不是活腻歪了白白找死吗?俗话还说了,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像李世民、朱棣都是雄才大略之主,只所以要篡位,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水平要远远高于被篡位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当然,从皇位继承的传统来

  • 为啥汉文帝无为而治,百姓却感到幸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就是不去无原则地折腾老百姓,所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蛮高,从而得到老百姓拥护,成为一代明君!反观无休止折腾老百姓的几位君主,基本都是暴君,如秦始皇,隋炀帝,等等!这些君主都是喜欢无休止的折腾老百姓,将他们搞得活不下去,一个个都去做了反贼,于是,朝代被推翻了,自己也是基本死于非命……这似乎没有例外!本来

  • 历史上有哪些被不看好的将领,靠着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罗荣桓在山东就是不被集总看好的将领,当时毛主席心里是想要罗荣桓当代115师长的,但集总抢先一部发布命令并向蒋介石汇报任命陈光代理115师长,可是陈光在陆房突围时犯有严重的错误致115师有不小伤亡损失,被部下非议威信大大下降,证明了他只是一个将才而不是驾驭全军的帅才,还有一个115师士兵杀俘虏事件,

  • 列举一下我国历史上文治和武功最高的五位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1.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2.汉武帝:第一个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巩固了汉室;第一次开辟了丝绸之路,勾通了与西域的文化交流。3.唐太宗:兴办太学,增进同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对后世

  • 古代有名的劝谏的故事 不要邹忌的 不求多只求精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说东宫有个官员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

  • 古代君王不听谏臣的话所造成的后果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魏惠王没有听取国相公叔痤的意见,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他,导致商鞅投靠秦孝公变法成功,而灭六国。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没有商鞅的才能,也没有杀掉商鞅。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于是西入咸阳,终被秦国重用,封于商地,是为商鞅,他在秦国实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帮助秦国迅速崛起。魏惠王知道这件事后才后悔当初没

  • 孔子为什么要倡导“仁爱”思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谢悟空邀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不同的地方孔子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但“仁”最为核心的,最基本的内涵就是:爱。孔子为何如此重视“仁”?这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野狐谈谈自己的浅见,望条友们在评论区各抒己见。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也必然有他的政治目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