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人重视兄弟情义的事例有哪些?

古人重视兄弟情义的事例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173 更新时间:2024/1/4 13:14:07

【苏轼、苏辙:史上最美的兄弟之情!手足之情可为千古之典范】

宋代文人地位高,以后的历朝都不能比。其中,兄弟均显贵者很多,如宋庠、宋祁,孔平仲、孔文仲,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曾巩、曾布、曾肇,等等。单论兄弟情深还是以苏轼兄弟为最。

哥哥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二年(1057),哥俩同科高中进士。此年,苏轼20岁,苏辙18岁。

史料记载,苏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少年时“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qiān裳先之。”《宋史*苏辙传》中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是最高调的弟弟:“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

苏轼亦曾说苏辙“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兄弟二人风神俊秀,芝兰同芳。苏轼的才华自不必说,开创了豪放词派,文章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苏辙的诗词“意境闲澹,情趣悠远”,文章“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苏轼亦称赞他的文章有“一唱三叹”之声。

兄弟二人志趣相投,都以文章名天下。共同的爱好使兄弟二人有共同的语言。苏辙很谦虚,他说:“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题东坡遗墨卷后一首》)

苏轼当然也很清醒,他说:“子由之文实胜朴,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

苏轼去世后,苏辙满怀深情地怀念兄长:“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在仕途上,兄弟二人大道相同、进退一致。苏轼恃才傲物,不合时宜;苏辙恭谨内敛,深沉稳重。苏轼一生数迁,一次牢狱之灾,数次贬官远地。苏辙多次为兄补台,一生基本平稳,曾官至副宰相。

1079年,苏轼因为在诗文中发表了对新法不利的言论而获罪下狱(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担心弟弟会有所不测,于是,在狱中作诗一首,由狱卒转交给苏辙。

《狱中寄弟子由》(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为了营救兄长苏轼,苏辙倾其所有,上下打点。他呈上《为兄轼下狱上书》奏折(全文附后),意在为兄长做无罪辩护。这篇文章,字字惨淡经营,堪比李密《陈情表》,全文低声下气,低情曲意,步步为营,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泪水挥洒得恰到好处,也将皇帝阅览时的心理揣摩得恰到好处。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今之县武装部副部长,无“签单权”。苏辙受牵连也被贬到筠州。尽管如此,苏辙还是远远地来为苏轼送行。

1093年,苏轼被贬至惠州。考虑到各方面原因,苏轼最后只带了侍妾朝云和幼子苏过前往惠州,其余家小都托付给了苏辙。苏辙自己尽管人口众多,经济困难,但还是义不容辞地为兄长分忧解难。1101年,苏轼临终前,还安排自己最亲爱的弟弟苏辙为自己撰写墓志铭。

兄弟二人富贵中争相为对方避让。1109年,55岁的苏轼被高太后从杭州召回朝中,先是被安排做吏部尚书,后又任翰林学士承旨。这时,53岁的苏辙在朝中任尚书右丞。翰林学士承旨,是翰林学士院的主管、一把手,负责皇帝所有诏书的撰制,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或秘书长之类,属正三品。尚书右丞,是尚书省的主管官员之一,“奉天子命而施政”,相当于国务院的副总理,属正二品。兄弟二人此时均处于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但是,踌躇满志却也面临着政敌们无所不在的嫉妒与攻击。为避免给弟弟子由带来祸端,苏轼首先上《杭州诏还乞郡状》,恳请圣上“只作亲嫌回避,早除一郡”,意思是兄弟在朝,工作起来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为避免口实,苏轼请求回避,请皇上允许他早早地到地方任职。

苏轼此举,明显是为兄弟苏辙让路。而苏辙听说后,一方面很感动,另一方面也不好意思:哥哥有这么高的政治觉悟,做弟弟的也不能落后。于是,苏辙也连上四道奏折,请求外任,并说:“兄轼才高行备,过臣远甚”,“只可使弟避兄,不可使兄避弟”。(《兄除翰林承旨,乞外任札子四首》其一)面对高官厚禄,兄弟二人争相为对方让路。对比一些为钱、为官等杂七杂八的目的而失和反目的势利之徒,苏轼兄弟这情义,这境界,真让他们汗颜。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到广东雷州。五月十一日,两人相约于广西滕州见面,苏轼后悔当初没有听弟弟劝他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话,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这一年,苏轼六十岁,苏辙五十八岁。相处一个月后,六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分手,从此作别,直至苏轼五年后病殁常州,再无缘相见。苏轼去世前,因为见不到苏辙而大憾大恸,苏辙接到噩耗则“号乎不闻,泣血至地”。苏轼去世后,苏辙安葬兄嫂,照顾两家家小,史称“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苏轼兄弟一生宦游,四十多年里,尽管他们一有机会就相聚相守,但毕竟山高水长,“不相见者,十尝七八”,只能凭借鸿雁传书,感慨离合。苏轼在杭州任期满后,因苏辙正任职济南,就请调山东密州,以图相邻。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这首词便作于此时,词前有小序:“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锦,朝露。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出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赏析上片寓情于景,“孤馆”、“野店”、“晨霜”、“云山”、“朝露”等等,都是大地上凄清无彩的风景。苏轼想到自己与变法派的矛盾,导致在朝中无法自立,被调来遣去,“世路无穷”,“劳生有限”,自己风尘万里,多愁少欢,兄弟分离,不由得有一种厌倦情绪。

下片画风急转,想起兄弟二人青春年少,金榜题名,人生正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般,像西晋才子陆机陆云兄弟一样,胸藏万卷,下笔千言,想“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有何难哉?然而现实是这么不如人意,此时此刻,我只想做个袖手旁观的闲人,最好像鲁国大夫叔向被囚后“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和兄弟一起,健康快乐,长醉不醒。词中除写离情外,更多地表达了苏轼入世出世的矛盾苦闷,而这种事,只能对最放心的弟弟说。

兄弟二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诗文酬唱寄赠很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不包括文章书信的话,二人仅诗词唱和就近200首。他们兄弟二人相知相重,也相互劝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和《水调歌头》:

林语堂评价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苏辙回忆起与苏轼进京考试时路过渑池寺院,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相当于发了一个朋友圈)。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赏析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苏轼和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赏析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是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偶然留下一些爪印,然后又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人生如梦,转眼即逝。凡事皆会过去,再努力回忆也无济于事。常人亦会过去,从暂时的分离到永久的诀别,谁都无法避免。坏好迷悟都会过去,你什么也留不住,明白了这一点,便是觉悟的开始。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大多为苏辙所作,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千古绝唱。中秋之夜,苏轼大醉,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手足之怜念,离别之伤感,人生宇宙之哲理写成极品。更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兄弟二人在徐州相聚,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回赠其兄,写欢聚的喜悦和即将离别的伤感。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解析今年今夜,你我兄弟二人相聚于此,饮酒泛舟,听着音乐,望着鸿雁,享受这相聚的欢乐时刻。然而,嫦娥无情,不曾为人逗留过,今夜把酒言欢,明夜水驿孤帆,依旧照离忧。“相对永登楼”的日子让人欢喜让人忧,再相对,又不知何年何月了。

【附录】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原文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己!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司马光还有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光,字君实,生卒年1019一1089。祖籍,陕西夏县。性格,勤奋、好学、执着、保守。身份,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传世名言.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小伙伴在院

  • 最厚道最仁义的皇帝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仁皇仁帝首推仁宗!宋仁宗赵祯不是假的仁,是真的仁,一表仁才,仁见仁爱,当仁不二之仁义皇帝。俗话说得好:仁义皇帝爬满街,唯有赵祯才是爹。不说笑了,究竟是为何,众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身世不俗,恩怨分明七侠五义中狸猫换太子的桥段中那个太子便是赵祯。可能正是因为自己的命是被宫女和太监救活的,所以他冥冥中生

  • 历史上的劝戒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优孟,原是楚国的歌舞艺人,口才很好,常用说笑的方式劝诫国王。楚庄王时,有匹喜欢的马,因为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群臣对此直言劝规,楚庄王下令,再进谏处以死罪。优孟听说此事,仰天大哭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凭楚国堂堂大国,做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制安葬它,

  • 古代历史中,最仁慈的皇帝是宋仁宗皇帝吗?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历史上庙号‘’仁宗‘’的皇帝屈指可数,这并非是偶然,对于过世皇帝的庙号,继位皇帝是根据其统治时期的政绩来衡量的,很有考究的,‘’仁‘’就是仁爱厚德的意思,没有良好口碑的皇帝,是无法享受这种称呼的。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封建社会一共出现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帝王被后世称为贤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皇帝死后多会留有骂名,真正能做到后世只褒扬而不诋毁的少之又少。秦始皇作为第一代皇帝,后世也是称其为暴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同样被认为是穷兵黩武,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真正能称为贤君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人。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在镇压诸吕的叛乱中意外登基,登基之初就显露锋芒,迅速掌握了政权,成了大汉王

  • 古代君王仁爱故事-古代君王仁爱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我谈谈我的看法。整个贞观时期,包括贞观后期,言路一直是非常通常的,唐太宗的宰相们,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温彦博、戴胄、王、魏征、萧、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从来不避讳向李世民提出意见和建议,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因此进谏的方式也相应有所不同而已,但是,既然是进谏,必然不会是非常轻

  • 孔子的“仁爱”能实现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人人讲“仁”和“礼”的世界。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亲如一家。如果懂得博爱的道理就会相同大同世界到底同不同如果懂得良心的道理就会相同孔子说的世界在一个君的领导下,君爱臣民,臣民拥护君王的世界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到处调理规矩,百姓生存安定天下得以太平。前提达到这种效果必须

  • 在中国历史上有上百位皇帝,你认为哪些皇帝执政的理念是无为而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道家思想兴起于汉初,刘邦白登失败后,不能反击,吕雉被冒顿戏弄,仍要乞怜,就在于中国没有足够的兵源与财源。道家学派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对人民不加干涉。好像树苗,不必每天往上拔它,它会自然茁壮。这个学说被宰相曹参接纳,并付储实施。刘盈继位后曹参把道家学派清静无为的学说,用到复杂的政治现实上。他一切都

  • 尧舜在仁爱方面有哪些品质?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尧、舜是我国上古时期两位贤德的君主。尧姓伊祁,号陶唐氏,故称唐尧。尧从16岁开始治理天下,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贵而不骄,富而不惰,威武而和气。尧在位期间治理黄河,确案立法,忙忙碌碌几十年,到86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年老力衰,想找一个德才兼备之人代替他,便找谋臣商量人选。人们都建议尧从儿子们中间选拔,但

  • 千古第一“仁”帝是哪位帝王,他一生有何仁义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皇帝,往往都会被世人所议论。有的英明或者昏庸,亦或者是仁厚或者残暴,而说到千古第一仁厚的帝王,那么必定是宋仁宗赵祯。他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虽然可能在治国方面不如他的祖辈,但是他的名声却是最好的。一提到他的名字,现代人可能并不是很熟悉。因为他在位期间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的大事,但是却备受百姓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