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君王仁爱故事-古代君王仁爱的故事

古代君王仁爱故事-古代君王仁爱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958 更新时间:2024/1/16 13:51:50

1.古代君王仁爱的故事

2.古代君王仁爱故事

如何评价贞观前期魏征的犯颜直谏?

我谈谈我的看法。

整个贞观时期,包括贞观后期,言路一直是非常通常的,唐太宗的宰相们,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温彦博戴胄、王、魏征、萧、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从来不避讳向李世民提出意见和建议,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因此进谏的方式也相应有所不同而已,但是,既然是进谏,必然不会是非常轻松愉快的,免不了需要犯言直谏,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只有魏征比较有名呢?

一、魏征有名的原因

现在网上有不少人说李世民故意保留魏征,并让魏征犯言直谏,以便给自己留下个听谏纳谏的美名。我认为,这种说法,是读书不细造成的误读。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后世之所以大都知道魏征犯言直谏,并不是李世民的刻意安排,而是魏征自己私下留下了记载,因为此事,李世民还非常生气。

根据《旧唐书》魏征传记载:

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

所谓的“前后谏诤言辞往复”,实际上就是魏征进谏的详细过程,他与李世民如何你一言我一语的反复讨论、辩论、甚至争论的过程。魏征自己把这些过程都记录了下来,并私下交给了史官褚遂良,这件事李世民当时并不知道,后来知道以后非常生气。这件事也成为了李世民仆碑悔婚的导火索之一。

这件事情,严格来讲,属于一种犯罪行为,罪名是“漏泄禁中语”,意思是把皇帝私下和你说的话泄露出去,在唐代,漏泄禁中语一直是一种罪,具体的处罚,从贬官,到流放,再到差点杀头,都有实例。

但是,李世民生气归生气,却并没有下令禁毁魏征的这些记录,因此,魏征的这些记录也就流传了下来,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史官在编写《旧唐书》的时候,仍然可以读到数十万字的《魏公故事》,里面记载的内容是:

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可见,后晋史官读的《魏公故事》,就是魏征自己写的那些“前后谏诤言辞往复”的文字。

唐代王方庆的《魏郑公谏录》、吴兢的《贞观政要》等书记载的大量有关魏征的内容,也应多与魏征自己的这些记录有关。

那么,除了魏征之外,其他宰相为什么没有这么详细的进谏记录呢?

二、其他宰相的进谏记录不详细的原因

这就涉及到古代的仁爱忠孝思想了。在古人的观点中,仁者爱人,而对父母长辈仁爱就是孝,对君主仁爱就是忠。那么,如何体现臣子的忠呢?为尊者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把自己对君主的批评过程记录下来,流传于世,这是为尊者讳吗?当然不是,这是彰君之过,即宣扬君主的过失,在古人看来,这并不是一种很好的行为。

因此,古代很多大臣,虽然他们也积极进谏,甚至犯言直谏,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事情对外说,除了他们自己和君主之外,其他人并不知道他们进谏的具体内容。三国时期的陈群就是如此。唐太宗贞观年间也有这样的大臣,比较有名的就是贞观后期的宰相马周,据《旧唐书》马周传记载:

周临终,索所陈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

也就是说,马周临终时,把自己写的奏表的草稿都拿来烧掉了,马周明确表示,管仲、晏婴宣扬君主的过失,来求取自己的名声,这种事他不会去做的。说实话,马周援引管仲、晏婴的例子,这很明显是在指桑骂槐,魏征事发的时候,马周担任中书侍郎,他对于魏征的所作所为应该非常清楚,马周临终这番话,批评的实际上就是魏征。

综合以上分析,贞观年间犯言直谏的,绝不仅仅只有一个魏征,其他大臣也都在恪尽职守,不断提出意见和建议,只不过他们没有给自己私下做宣传,所以他们的进谏事迹不像魏征那么详细而已。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孔子的“仁爱”能实现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人人讲“仁”和“礼”的世界。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亲如一家。如果懂得博爱的道理就会相同大同世界到底同不同如果懂得良心的道理就会相同孔子说的世界在一个君的领导下,君爱臣民,臣民拥护君王的世界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到处调理规矩,百姓生存安定天下得以太平。前提达到这种效果必须

  • 在中国历史上有上百位皇帝,你认为哪些皇帝执政的理念是无为而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道家思想兴起于汉初,刘邦白登失败后,不能反击,吕雉被冒顿戏弄,仍要乞怜,就在于中国没有足够的兵源与财源。道家学派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对人民不加干涉。好像树苗,不必每天往上拔它,它会自然茁壮。这个学说被宰相曹参接纳,并付储实施。刘盈继位后曹参把道家学派清静无为的学说,用到复杂的政治现实上。他一切都

  • 尧舜在仁爱方面有哪些品质?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尧、舜是我国上古时期两位贤德的君主。尧姓伊祁,号陶唐氏,故称唐尧。尧从16岁开始治理天下,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贵而不骄,富而不惰,威武而和气。尧在位期间治理黄河,确案立法,忙忙碌碌几十年,到86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年老力衰,想找一个德才兼备之人代替他,便找谋臣商量人选。人们都建议尧从儿子们中间选拔,但

  • 千古第一“仁”帝是哪位帝王,他一生有何仁义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皇帝,往往都会被世人所议论。有的英明或者昏庸,亦或者是仁厚或者残暴,而说到千古第一仁厚的帝王,那么必定是宋仁宗赵祯。他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虽然可能在治国方面不如他的祖辈,但是他的名声却是最好的。一提到他的名字,现代人可能并不是很熟悉。因为他在位期间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的大事,但是却备受百姓拥戴。

  • 为什么古代篡位的皇帝实力都很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你算是问对了,实力不强,怎么有篡位的可能,那不是活腻歪了白白找死吗?俗话还说了,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像李世民、朱棣都是雄才大略之主,只所以要篡位,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水平要远远高于被篡位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当然,从皇位继承的传统来

  • 为啥汉文帝无为而治,百姓却感到幸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就是不去无原则地折腾老百姓,所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蛮高,从而得到老百姓拥护,成为一代明君!反观无休止折腾老百姓的几位君主,基本都是暴君,如秦始皇,隋炀帝,等等!这些君主都是喜欢无休止的折腾老百姓,将他们搞得活不下去,一个个都去做了反贼,于是,朝代被推翻了,自己也是基本死于非命……这似乎没有例外!本来

  • 历史上有哪些被不看好的将领,靠着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罗荣桓在山东就是不被集总看好的将领,当时毛主席心里是想要罗荣桓当代115师长的,但集总抢先一部发布命令并向蒋介石汇报任命陈光代理115师长,可是陈光在陆房突围时犯有严重的错误致115师有不小伤亡损失,被部下非议威信大大下降,证明了他只是一个将才而不是驾驭全军的帅才,还有一个115师士兵杀俘虏事件,

  • 列举一下我国历史上文治和武功最高的五位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1.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2.汉武帝:第一个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巩固了汉室;第一次开辟了丝绸之路,勾通了与西域的文化交流。3.唐太宗:兴办太学,增进同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对后世

  • 古代有名的劝谏的故事 不要邹忌的 不求多只求精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说东宫有个官员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

  • 古代君王不听谏臣的话所造成的后果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魏惠王没有听取国相公叔痤的意见,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他,导致商鞅投靠秦孝公变法成功,而灭六国。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没有商鞅的才能,也没有杀掉商鞅。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于是西入咸阳,终被秦国重用,封于商地,是为商鞅,他在秦国实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帮助秦国迅速崛起。魏惠王知道这件事后才后悔当初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