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过秦论》并非幻想。
《过秦论》洋洋洒洒写尽“秦”之发家史,分析“秦”亡之原因,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劝诫君王施行仁政。《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其核心不在于讲述六国、秦国,也不在于讲述陈涉,而在于上篇最后那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什么意思?就是说“秦朝不施行仁政而导致了天下攻守形势发生变化。”
贾谊的过秦论核心是“仁政”,皮相是“秦之过”。上篇写秦发家史,中篇奚落秦始皇统一全国却不改革政策方针,下篇奚落子婴当政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实则也是在说“秦之过”。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议论散文,核心论点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那《过秦论》在“仁政”这个大方针下对汉王朝长治久安具体有哪些影响?
一、因时因地改革统治方针以施行仁政汉朝最成功的治国方针就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成功稳定了战乱后百姓的心。秦最失败的地方在《过秦论》中也讲述了,就是在成功统一后。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这段原文就是在奚落秦始皇独断专行,成功统一全国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兵、百姓”,“焚毁文书”“严刑峻法”把诡诈权势放到前头,仁义礼智信抛之脑后,以残酷暴虐的方式统治天下。
通过这段对秦始皇的批判,贾谊在提出的第一个明确治国观点“因时因地改革治国方针”,秦的治国方针适合战国,战国需要战力,所以秦能强盛能统一,但统一之后先前的“方针”就成了了拖累“苛政”会失去民心,君王独断专行也会失去大臣的心。
汉统一后的“休养生息”政策就是很好的政策方针,倘若汉不因时因势的改革,其后果就是像秦一样灭亡。
二、以“民心”为核心以施行仁政民心是一个国家能不能千秋万代的根源。其中轻薄赋是古代封建王朝在小农经济体系下不得不考虑的“仁政方针”,说到底统治国家,统治的就是“民心”,民心所向你就是君,民心溃散,你就是暴君。原文中“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这些讲述也是贾谊的一个仁政观点,即为“大赦天下”“赈济灾民”“轻薄赋”“改革律法”。这些基本在汉朝初期就已见端倪。汉朝的律法就是在秦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
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十五岁的小女子缇萦,用一封信让汉文帝对汉朝的法律进行了改革,
这些都是汉朝施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贾谊的“仁政”并非幻想,而是立足前朝亡国史实上进行的自我观点论述。
三、开通言路以施行仁政在《过秦论》中贾谊有提出“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是朝中无臣子与君王亲近,百姓的心声也传达不到君王的耳畔。不得不说贾谊的确目光敏锐,分析出了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必须满足的条件。
贾谊之《过秦论》看似是在分析秦朝的过失,其实是在警惕汉朝的君王,万万不能学习秦朝。政策方针是根据国家统治阶段的具体需求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民心向背是决定我们这个国家还能不能继续存活的根本。但如果朝中大臣个个不开口、民间的心声传不到君王的心里,也是枉然。
《过秦论》其核心就是个“仁政”,何为仁政?以民为本,君臣携手治理天下。虽然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秦论》绝对的仁政很难实施,但就其本身意义而言,《过秦论》确实有其值得肯定的现实意义,他的仁政以使国家长治久安不仅仅是个幻想。
贾谊不只有《过秦论》,还有《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名篇,论及了一个皇朝初立时所面对的所有大问题,甚至可以说,后世皇朝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都是在贾谊所论及的框架之内,贾谊提供了很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性办法。
贾谊是西汉初期政治家。在他的时代,只有一个大一统的前朝,就是秦朝。他是应时代而生的总结时代经验的先行者。
在《过秦论》中,他提出了取天下和守天下应该要实行不同的治国政策的观点,认为久经战乱的百姓,渴望和平,如同受冻的人即使能够穿上短衣也会感激不尽,因此是立国的资本,即使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只要实行仁政,也是可以打下强国的基础。
在《论积贮疏》中,他看到立国之初,商人过于强大的弊端,因此提出了重农抑商的的政策,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重农抑商无疑是进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起到了减缓财富过快聚集的作用,起到了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
在《陈事政疏》中,他提出了诸侯王之所以造反是因为实力强大的原因,和忠诚与否是无关的,这是巨大的进步。因此他提出了通过“推恩令”来逐步削弱诸侯王实力的办法,这也是后世皇朝实行的办法。“推恩令”做法就是诸侯王死,其封地均匀分封给其子,其子死,又继续分封,如此直至分无可分。从制度上对诸侯废除嫡长子继承制,用生物学的办法彻底消除王朝建立初分封的弊端。
从这些层面来看,贾谊可说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