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贾谊之《过秦论》,为汉王朝谋划长治久安之道,是否只是个幻想?

贾谊之《过秦论》,为汉王朝谋划长治久安之道,是否只是个幻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354 更新时间:2024/2/21 14:43:35

贾谊的《过秦论》并非幻想。

《过秦论》洋洋洒洒写尽“秦”之发家史,分析“秦”亡之原因,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劝诫君施行仁政。《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其核心不在于讲述六国、秦国,也不在于讲述陈涉,而在于上篇最后那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什么意思?就是说“秦朝不施行仁政而导致了天下攻守形势发生变化。”

贾谊的过秦论核心是“仁政”,皮相是“秦之过”。上篇写秦发家史,中篇奚落秦始皇统一全国却不改革政策方针,下篇奚落子婴当政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实则也是在说“秦之过”。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议论散,核心论点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那《过秦论》在“仁政”这个大方针下对汉王朝长治久安具体有哪些影响?

一、因时因地改革统治方针以施行仁政汉朝最成功的治国方针就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成功稳定了战乱后百姓的心。秦最失败的地方在《过秦论》中也讲述了,就是在成功统一后。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这段原文就是在奚落秦始皇独断专行,成功统一全国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兵、百姓”,“焚毁文书”“严刑峻法”把诡诈权势放到前头,仁义礼智信抛之脑后,以残酷暴虐的方式统治天下。

通过这段对秦始皇的批判,贾谊在提出的第一个明确治国观点“因时因地改革治国方针”,秦的治国方针适合战国,战国需要战力,所以秦能强盛能统一,但统一之后先前的“方针”就成了了拖累“苛政”会失去民心,君王独断专行也会失去大臣的心。

汉统一后的“休养生息”政策就是很好的政策方针,倘若汉不因时因势的改革,其后果就是像秦一样灭亡。

二、以“民心”为核心以施行仁政民心是一个国家能不能千秋万代的根源。其中轻薄赋是古代封建王朝在小农经济体系下不得不考虑的“仁政方针”,说到底统治国家,统治的就是“民心”,民心所你就是君,民心溃散,你就是暴君。原文中“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这些讲述也是贾谊的一个仁政观点,即为“大赦天下”“赈济灾民”“轻薄赋”“改革律法”。这些基本在汉朝初期就已见端倪。汉朝的律法就是在秦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

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十五岁的小女子缇萦,用一封信让汉文帝对汉朝的法律进行了改革,

这些都是汉朝施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贾谊的“仁政”并非幻想,而是立足前朝亡国史实上进行的自我观点论述。

三、开通言路以施行仁政在《过秦论》中贾谊有提出“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是朝中无臣子与君王亲近,百姓的心声也传达不到君王的耳畔。不得不说贾谊的确目光敏锐,分析出了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必须满足的条件。

贾谊之《过秦论》看似是在分析秦朝的过失,其实是在警惕汉朝的君王,万万不能学习秦朝。政策方针是根据国家统治阶段的具体需求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民心向背是决定我们这个国家还能不能继续存活的根本。但如果朝中大臣个个不开口、民间的心声传不到君王的心里,也是枉然。

《过秦论》其核心就是个“仁政”,为仁政?以民为本,君臣携手治理天下。虽然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秦论》绝对的仁政很难实施,但就其本身意义而言,《过秦论》确实有其值得肯定的现实意义,他的仁政以使国家长治久安不仅仅是个幻想。

贾谊不只有《过秦论》,还有《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名篇,论及了一个皇朝初立时所面对的所有大问题,甚至可以说,后世皇朝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都是在贾谊所论及的框架之内,贾谊提供了很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性办法。

贾谊是西汉初期政治家。在他的时代,只有一个大一统的前朝,就是秦朝。他是应时代而生的总结时代经验的先行者。

在《过秦论》中,他提出了取天下和守天下应该要实行不同的治国政策的观点,认为久经战乱的百姓,渴望和平,如同受冻的人即使能够穿上短衣也会感激不尽,因此是立国的资本,即使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只要实行仁政,也是可以打下强国的基础。

在《论积贮疏》中,他看到立国之初,商人过于强大的弊端,因此提出了重农抑商的的政策,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重农抑商无疑是进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起到了减缓财富过快聚集的作用,起到了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

在《陈事政疏》中,他提出了诸侯王之所以造反是因为实力强大的原因,和忠诚与否是无关的,这是巨大的进步。因此他提出了通过“推恩令”来逐步削弱诸侯王实力的办法,这也是后世皇朝实行的办法。“推恩令”做法就是诸侯王死,其封地均匀分封给其子,其子死,又继续分封,如此直至分无可分。从制度上对诸侯废除嫡长子继承制,用生物学的办法彻底消除王朝建立初分封的弊端。

从这些层面来看,贾谊可说伟大。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哪些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分享?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欲成大器者必有苦读诗书的精神,然而中国历史上在寒窗中苦读者很多。最闻名的是苏秦和孙敬,这两个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恐怕是家喻户晓,夫孺皆知。《战国策、秦策一》中简介苏秦读书欲睡,用锥子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苦读事例,孙敬,字文宝,特别爱学习,晨夕不休。当到了实在太困倦

  • 古代有哪些读书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

  •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在劝诫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反对意见,即使这些话不好听。这句谚语容易让人认为忠言就一定逆耳,一定不好听,就像良药一样苦口。其实,忠言也可以说得顺耳一些,就看怎么去表达,南辕北辙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都是忠言,但不会逆耳,君王自然愿意听取。一味地说教,一味地反对的忠言

  • 古代哪个皇帝最喜欢读书?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皇帝如果从秦始皇开始到溥仪结束共经历了83个王朝,2132年。共有皇帝408位。在众多的皇帝中说谁最爱读书,这个还难说清,但我认为最爱读书的应该是清圣祖康熙。康熙执政长达61年,作为一个有远见有报负的君主,深知读书和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历法和地图:《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

  • 有哪些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1、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

  • 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因而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一天,优孟跑进大殿,仰天痛哭

  •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1、映月读书。南北朝时,南朝齐有个名叫江泌的少年,非常爱学习。可是家里很穷,不仅没钱供他读书,还要他养家糊口。白天,他去给人家斫削木鞋底,赚钱维持全家生活。晚上回家后虽然很累,还要读书学习,但家里无钱买油点灯。他就想了个办法,利用天上的月光读书。由于长期勤学苦读使他学问进步很快,后来成为齐的国子助教

  • 我国古代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

  • 古人读书可以刻苦到什么程度?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古人读书非常用心刻苦;尢其在晋朝有一位叫车胤,夏天的夜里用装有萤火虫照明夜读。还有些在乘月亮之光夜读;有些用芦苇草篇成片写字,练字。可见古代人是多么用功学习,虽然贫寒,都想尽办法多读点书,都说读书才有前途,等得秋闱待考,争取功名,光宗耀祖!俗语日;这就是古人创意!谢谢!古人刻苦读书的各类励

  • 邹忌讽齐王纳谏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缘起。第二层:写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以小见大,以家比国,讽喻齐王进谏的内容。第三层:写齐王虚心纳谏的过程和取得的巨大成果。《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