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到底何许人也?汉王朝的开国第一文臣、相国侯萧何是也!那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又是个什么来路呢?这还要从汉王朝的开国第一武臣韩信说起。
成也萧何韩信受胯下之辱和向漂母乞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平心而论,韩信的前半生活得并不光彩,甚至有些憋屈!好在他赶上了秦末的乱世,在项羽举起反秦大旗之后,韩信很快便投入了项羽麾下。或许是因为项羽对韩信那段历史的鄙夷、又或许是项羽麾下人才济济,韩信在项羽麾下并没有受到重用,只捞了一个执戟郎的营生。
历史再一次给了韩信机会,项羽灭秦之后,将刘邦封为了汉中王,远远地支到了边疆“蛮荒之地”。见在项羽麾下出头无望的韩信选择了铤而走险,背弃了旧主项羽,独自一人前往蜀地,投效刘邦。因为缺乏名气又无人引见,韩信初到刘邦麾下时同样没有受到重视,只得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之职,连当初的执戟郎都不如……后来还因为犯事被判了死刑。就在临刑的一刹那,为了保命的韩信喊出了“汉王不欲就天下乎?奈何斩壮士!”
巧的是,现场监斩的是刘邦的微时好友兼专职司机滕公夏侯婴,换了其他人恐怕没有几个人敢在法场上刀下留人,韩信的小命也就玩完了……可夏侯婴不同,当初尚未发迹之时与刘邦因为斗殴被抓,夏侯婴宁可自己蹲号子、硬是咬死了没有指认刘邦,让刘邦免于连坐。此后,刘邦对夏侯婴非常信任,将其视为了嫡系中的嫡系。夏侯婴见韩信器宇不凡,简单问询了几句便当场下令刀下留人,而且还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
或许是因为韩信籍籍无名、又或许是刘邦觉得夏侯婴一个司机能举荐什么大才,并没有重视。但是,为了给夏侯婴一个面子,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治粟都尉,这个官虽不大,但也不小了。因为萧何是分管领导的缘故,韩信也因此结识了萧何,后来因为在仓储方面实行“推陈出新”,韩信颇受萧何赏识。可是,觉得出头无望的韩信不干了,他再一次选择了出走,打算另巡明主、再次改换门庭。
在得知韩信出走之后,萧何策马紧追,终于截住了韩信。后来,在萧何再一次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这一次的举荐人是萧何,分量和夏侯大司机完全不一样了,刘邦也掂量出了韩信的分量,于是与韩信进行了面谈,韩信的想法深合刘邦之意。不久之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正式开启了韩信的戎马生涯。之后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韩信为刘邦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因为逼封齐王之事与刘邦结下了深深的梁子。正是因为有了萧何的举荐,才有了后来纵横天下的“战神”韩信,这就是成也萧何的出处。
败也萧何刘邦晚年疑心病日甚,加之异姓诸侯王尾大不掉,一场针对异姓诸侯王的阳谋拉开了铁幕,时为楚王的韩信因为与项羽麾下的大将钟离关系暧昧首当其冲。为了取信刘邦,韩信后来虽然杀掉了钟离,但是已经无法获得刘邦的谅解,加之早年逼封齐王的旧怨,刘邦首先把矛头指向了韩信。不久之后,刘邦借出游云梦之机诱捕了韩信,将其贬为了淮阴侯,押往长安居住。
原本韩信如果就此安安分分,或许也就得以善终了。可韩信不愿意了,凭什么我辛辛苦苦帮你打下江山,却落得这般下场?于是,私下里与陈勾勾搭搭、不清不楚。不久之后,陈在代地举起了反旗,刘邦亲自率大军弹压!就在这个时候,韩信与陈私下勾连的事情被自己的家臣告发,远在战场的刘邦最终对韩信动了杀机。但是,刘邦远在代地,而且他也不想担负一个诛杀功臣的恶名。于是,吕后被推向了前台。
可是,刘邦曾经当众给过韩信“三不杀”的承诺,吕后大张旗鼓去捉拿韩信显然是不行的。这时候,吕后想到了萧何,让萧何出面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因为萧何是自己的伯乐,恃才傲物的韩信对萧何一直比较恭敬,也相对比较信任。最终,萧何成功骗来了韩信,韩信被吕后派人用布袋套住、用竹矛活活捅死在了不见天日的长乐宫钟室之内,成功回避了那句“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一代“战神”就这样憋屈地死了……正是因为萧何的出卖,韩信才丢掉了性命,这就是败也萧何的出处。
萧何为什么要出卖韩信萧何当初举荐了韩信,而且从他成功诱捕韩信来看,二人的关系应当说还是相当不错的。那么,萧何为什么要出卖韩信呢?平心而论,作为开国第一武臣的韩信日子不好过,作为开国第一文臣的萧何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刘邦忌惮异姓诸侯王,同样忌惮文臣领袖萧何,为此甚至不惜罗织罪名将萧何下狱。出狱之后的萧何为了自保,索性干起了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勾当,以自污名节向刘邦表白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这才侥幸保住了性命。
彼时的吕后还不是后来的吕太后,没有刘邦的点头,她恐怕还不敢私自处决一位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列侯、曾经的异姓诸侯王!换言之,吕后只是刘邦的一把枪,最后扣动扳机的是刘邦!既然是刘邦要杀韩信,如果萧何不出面,等于是将自己置于了刘邦的对立面。一个文臣领袖如果不听皇帝招呼了,恐怕离死期也就不远了。萧何别无选择,牺牲韩信总比牺牲自己全族好,不是吗?
除此之外,彼时吕后弄权的苗头已经凸显,作为皇太子的亲妈、未来的皇太后,在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权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既然是吕后找到了萧何,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还是萧氏家族的未来,萧何都必须抱住吕后的粗腿!说白了,诱捕韩信就是萧何给吕后递上的一纸改换门庭的“投名状”。刘邦去世之后,萧何依旧能够位极人臣、显赫终老,与这一纸投名状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综上所述,所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表面上看是说韩信的一生成起于萧何的举荐、败起于萧何的出卖。实际上也反应了彼时汉王朝众多开国元勋的心态自保为上,甚至不惜牺牲“故友”。为了自保,萧何可以自污名节;为了自保,萧何同样可以出卖韩信!这也就无怪乎刘邦一死,活着的元老几乎全部“叛变”倒向了吕后。这帮人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理想、抱负,他们更看重的还是现实利益。萧何如此、曹参如此、陈平如此,周勃也是如此……
感谢邀请!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张良、萧何、韩信,是汉初三杰。比较而言韩信出身最卑微,但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却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汉王朝刚建立不久,被吕后斩于长乐宫,夷灭三族,落得一个悲惨下场。韩信的成败,与萧何都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所以后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成为了一句成语。
韩信,是淮阴(江苏淮阴市东南)人。当初还是平民时,贫穷而又行为放纵,还喜欢带刀佩剑,因不加检点,所以也不能被推选为官吏。
当项梁率军渡过淮河的时侯,韩信便带着武器去参加了义军。但在项梁手下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项梁兵败身亡后,他又归属了项羽,并任命其担任郎中的小职。韩信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都没有被采纳。等到汉王刘邦离开咸阳而入四川的时侯,韩信背叛项羽而归附了刘邦。由于他是一个不出名的人物,所以汉王也只是让他当了个管理粮仓的小官。后因夏候婴向汉王推荐,于是便又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这虽是管理粮饷的高级官员,但韩信还是觉得没有被重用,自己的真正才干并无用武之地。
韩信曾多次和萧何接触过,萧何也很赏识他。韩信想萧何等人也已经几次向刘邦推荐过自己,然而并未受到重用,思想觉得在这里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逃走了。萧何听人说韩信也逃走了(因为在去南郑的途中,有数十名将领曾逃走过),来不及报告汉王,就亲自去连夜追赶。所以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来经萧何苦口婆心地向汉王再次竭力推荐下,刘邦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担任大将军之后,立即展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采纳了韩信的计划,引兵东出陈仓,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魏豹和河南王申阳,迫使韩王郑昌和殷王司马投降。刘邦在彭城战败,韩信收集部队,与汉王会师荥阳,在京、索之间打败楚军,阻止了楚军的西进。魏王豹叛汉联楚,汉王派郦食其劝降不成,派韩信出征,设疑兵渡黄诃,偷袭了魏都安邑(山西安邑东北),活捉了魏豹、平定了魏地。然后又引兵向北,攻打代国,活捉了代国丞相夏说。井陉背水一战,歼灭赵军二十万,斩陈余,活捉赵王歇,并迫使燕国投降。潍水战役,斩楚大将龙且,全歼楚军二十万,完全控制了齐地,使项羽为之惊惧,成为了天下胜负取决于己的重要人物。最后,韩信指挥垓下十面埋伏围歼项羽的最伟大决定性战役,从而结来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他的成就与成名,完全是由于萧何的极力推荐。因此说:“成也萧何。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公元前201年,有人举报韩信准备图谋造反,汉高祖刘邦得知后,用陈平之计,夺去了他的兵权,被贬为淮阴候。
公元前197年,陈反叛,汉高祖亲自带兵前往征讨,韩信因病没有跟随。但他却暗地里派人与陈联系,并转告说:“你只管起兵,我从这里协助你。”韩信和家臣们谋划,打算在晚上假传诏书,赦免在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们,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有个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关押起来准备杀掉,于是这个门客的弟弟把韩信勾结陈准备反叛的消息报告了吕后,吕后想把韩信立即召进宫来除掉,又怕他党羽众多,不肯就范,于是便和相国萧何商议。萧何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了一个人假装从汉王那里回来,说陈已被活捉处死,然后通知文武百官进宫庆贺。萧何亲自去劝韩信,诓骗他说:“你虽然有病,还是要勉强祝贺一下为好。″韩信进宫,吕后立刻命令武士把他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斩首。接着又灭除韩信三族。韩信被擒身死,也是因为萧何向吕后献的计,所以又说败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