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涞(1538-1602年),字源甫,学者称养愚先生,江西人,明庆隆五年(1571年)进士。文采出众,人称奇才。曾任知县、户科给事中。因惹怒了皇帝和宰相张居正,被外放到山东任按察佥事,广西任参议,后升调佥都御史,都察院长官(中丞),巡抚江南十郡。他为官正直廉洁,任宝应知县时,曾亲自主持开辟沟渠,疏通水道,所得俸薪,全部捐出救济灾民。离任时,百姓哭送数百里,并蓄水一缸赠之,意为廉洁如水。
更多文章
求古代忠臣游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改革的没想到来个劝改的吧《战国策·秦策》春秋战国时期,晋灵公不理朝政,荒淫奢侈,为了个人享乐,不惜耗资千金,强拉百姓去修筑一座九层高台,他知道会有大臣们劝谏,所以就预先下令不允许大臣规劝,如果有谁敢前来劝谏,立即斩首示众。大臣荀息非常聪明,他知道这件事后,认为照此下去,晋国一定会灭亡的,所以他便前去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听了让人热血沸腾的文言文,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岳飞诗词《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奴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京阙。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还有苏轼诗词《念奴
中国古代历史上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被君王举拔出来的简单介绍。急。。。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1、舜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2、傅说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亲小乙的时候,殷商已经很衰败了,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但是没有贤臣辅佐,所以他三年
古代皇帝为什么喜欢任用和这样的一类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在评价古代官员的时候,往往非忠即奸,非清即贪。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民间口口相传,戏文为增加感染力,小说、电视剧为丰富情节,吸引眼球,从而产生了以讹传讹的现象。其实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混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自有过人之处。和绅也不例外。和绅旗人出身,御前侍卫起步,且为人精明,处世
古代君主不重视文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方孝儒虽然军师姚广孝劝说朱棣善待方孝儒,保全天下的读书种子,但是仍然被朱棣灭十族张居正明朝的首辅大臣,死后居然不能保全后人-------------------------------------------------------
古代君主以仁和取胜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那你就看一下宋襄公称霸的故事吧!关于宋襄公的故事,我真的不愿意评说,他是第一个提出“仁义无敌”,靠仁义称霸的君主,因此得到了后世儒生的肯定,在儒家的支持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说句实在的,他的霸业就是骗孩子的。不过在后世儒生的美化下,宋襄公靠仁义称霸的故事还是可以参考一下。
古代的皇权到底靠什么维持,手底下那么多人都会服他吗,尤其是手握军权的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皇权到底靠什么维持?不同的朝代,皇帝维持皇权依靠的政治制度不同。在奴隶制的周朝,周天子通过“分封制”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把天下划分成若干个小国,把治理小国者封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独立王国中行使中央赋予的各种权力,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可以自己收税,并且允许世袭。诸侯们得到了权益,自然而
我国古代是如何进行人才招聘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想要获得人才非常难,因为读书人太少,知识基本被垄断。所以在科举制度之前古代人才招聘大致只有这几种手段。一、贵族内部的人才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天子嫡长子继承天子,庶子分封诸侯;诸侯嫡长子继承诸侯,庶子分为卿大夫;卿大夫嫡长子继承爵位,庶子为士人。在这样一层层的阶级梯队下,基本上绝大部分的人才都是
察举制作为古代第一个人才选拔制度,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汉代察举制可以称之为古代的“选举”制度,在两汉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两汉政治军事输送了大量人才,两汉的强盛,察举制功不可没。起源早在汉高祖刘邦曾时期,经下过一道著名的诏书,叫做《高祖求贤诏》,要求官吏应该劝贤进能。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候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
古代君王纳谏的例子,有成语的更好,越多越好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周文王康熙乾隆雍正武则天还有战国时期战国时最多有许多善于纳谏的君王.举例:太宗还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善于纳谏的君王。他非常赞同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说法。太宗主动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发表意见。魏徵就是以直言极谏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统计过,魏徵在贞观时期进谏多达二百余次。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