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开国皇帝刘秀为什么被称为“成语大王”?

开国皇帝刘秀为什么被称为“成语大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8 更新时间:2024/1/18 22:57:10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算是一个很有才学的皇帝!

现在,有很多成语都是来源于刘秀的话语和故事,他简直就是出口成章呀!

可以说,他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成语大王”了!

其实,与他有关的成语大概就有十几个之多,譬如:乐此不疲、得陇望蜀、有志者事竞成、疾风知劲草等等!

这些成语都是源自刘秀的历史故事和他的事迹。

比如,“乐此不疲”这个成语是这样来的:

刘秀处理朝政十分用心,一直披星戴月,从天亮到天黑。他天黑之后还不想睡,经常忙于批阅奏折,他的皇后和大臣们劝他保重龙体!

刘秀总是说:批阅奏折是一件很令人高兴和快乐的事情,所以一点都不疲倦呀!这就是“乐此不疲”这个成语的由来!刘秀常与大臣、将军们一起谈论治国之道,一直谈到半夜。

太子担心父皇的身体,就劝他说:“您虽然像大禹、汤武那样贤明,可是您没有黄帝老子那样的养生之福。

期望您爱惜自己的身体,保养好身体。”

刘秀说:“我这样操劳,自己感到很快乐,不觉得疲劳啊!”

刘秀手下有一员猛将叫岑彭,为刘秀立了不少战功。当时隗嚣占据着西域,公孙述占据着四川。

建武八年,岑彭领兵去攻打天水。

军队将隗嚣包围了,公孙述派兵帮助隗嚣把守上邦。

岑彭有些茫然,光武帝就给他下了一道诏书:“西域和上邦这两处攻下来以后,你可派兵进攻巴蜀”。

这就是“得陇望蜀”的由来!

想当年,刘秀的大将军冯异采取诱敌之计,击溃了赤眉军八万人。

刘秀写信慰问冯异说:你们虽然打了胜仗,将士们却非常辛苦,“这好像在东边的角落里失去了太阳的光亮,却在桑树和榆树上得到落日的光辉”!

这就是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来历。

“妄自尊大”也与刘秀有些关系,故事是这样的,马援不看好公孙述,而觉得刘秀更加有帝王气象,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为一个成语了!

妄自尊大妄:狂妄。尊:高贵。

狂妄地自高自大。

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历史故事:

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

当时,全国还没有统一,大小豪强各据一方,称王称霸。

其中盘据四川的公孙述,是势力较大的一部。

当时,隗嚣占据着甘肃一带,因为势力小,常常担心被别人吞掉,就想找公孙述做靠山。

于是,他便派大将马援去访问公孙述。

马援与公孙述是同乡,又是老朋友。公孙述听说马援来访,便有意摆架子,不是以礼相待!

马援认为,天下豪杰并起,公孙述不知虚心纳士,反而大摆其架子,这种人是不可能得天下的。

因而立马告辞,返回后,他对隗嚣说:“公孙述这个人就象井底之蛙,见识浅薄,却又狂妄自大,我看还是与东方的刘秀搞好关系,更加靠谱!”

在封建帝王中,刘秀是名副其实的“成语大王”,从他嘴里说出的成语有十几个!有人说,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数刘秀跟开国元勋们关系处得最好,而这跟刘秀会说话有很大关系。

这种说法还无人来考证,但至少可以说明刘秀这个人很有才学。

有志者事竟成刘秀手下有位战将叫耿弁,有一次他想带兵北上,平定割据势力。

刘秀觉得困难很多,不易成功。

耿弁说:“只要我们立定志向,坚持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

刘秀觉得他志气可嘉,就答应了。

耿弁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连战连胜。

刘秀接到捷报,高兴的说:有志者,事竟成呀!

现在我才知道,有志气的人,事情终归是能成功的。

成语“有志者事竟成”即源出于此。

刘秀夸奖耿弁“有志者事竟成!”居然成为一个成语!故事是这样的!

事实上,耿弁是东汉名将,文武双全,跟随刘秀起兵,后来被封为建威大将军。

有一次,刘秀派耿弁攻打割据齐地的大军阀张步。

这个耿弁能够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先打容易取胜的大城临淄,而非坚固的小城。

果然,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攻下了临淄,小城的守军,也就惊慌而逃了。

随后,张步亲率二十万大军来反攻,战斗异常激烈,耿弁大腿也中箭了,他居然用佩刀将箭杆截断,然后还继续战斗。

耿弁的部将陈俊建议说:咱们应该暂时坚守不出,等待皇帝的援军。

耿弁说:“皇上的车马即将到来,我们做臣子的理当杀牛设酒,来款待百官和皇帝的到来,难道反而要把这些贼寇留给皇上去讨伐吗!”

最后,他终于战胜了张步的二十万大军,刘秀在路上接到他的捷报,高兴的说: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呀!

总而言之,刘秀作为一个非常有文化水平的皇帝,他可以出口成章,与此同时他也是非常又故事的开国皇帝,所以跟他有关的历史故事也很多,有些历史故事后来成为了典故和成语!

因此,刘秀就成了皇帝中的“成语大王”了!

一起品读大汉人物,欢迎关注我!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清官廉吏用缸来警示自己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李涞(1538-1602年),字源甫,学者称养愚先生,江西人,明庆隆五年(1571年)进士。文采出众,人称奇才。曾任知县、户科给事中。因惹怒了皇帝和宰相张居正,被外放到山东任按察佥事,广西任参议,后升调佥都御史,都察院长官(中丞),巡抚江南十郡。他为官正直廉洁,任宝应知县时,曾亲自主持开辟沟渠,疏通

  • 求古代忠臣游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改革的没想到来个劝改的吧《战国策·秦策》春秋战国时期,晋灵公不理朝政,荒淫奢侈,为了个人享乐,不惜耗资千金,强拉百姓去修筑一座九层高台,他知道会有大臣们劝谏,所以就预先下令不允许大臣规劝,如果有谁敢前来劝谏,立即斩首示众。大臣荀息非常聪明,他知道这件事后,认为照此下去,晋国一定会灭亡的,所以他便前去

  •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听了让人热血沸腾的文言文,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岳飞诗词《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奴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京阙。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还有苏轼诗词《念奴

  • 中国古代历史上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被君王举拔出来的简单介绍。急。。。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1、舜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2、傅说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亲小乙的时候,殷商已经很衰败了,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但是没有贤臣辅佐,所以他三年

  • 古代皇帝为什么喜欢任用和这样的一类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在评价古代官员的时候,往往非忠即奸,非清即贪。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民间口口相传,戏文为增加感染力,小说、电视剧为丰富情节,吸引眼球,从而产生了以讹传讹的现象。其实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混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自有过人之处。和绅也不例外。和绅旗人出身,御前侍卫起步,且为人精明,处世

  • 古代君主不重视文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方孝儒虽然军师姚广孝劝说朱棣善待方孝儒,保全天下的读书种子,但是仍然被朱棣灭十族张居正明朝的首辅大臣,死后居然不能保全后人-------------------------------------------------------

  • 古代君主以仁和取胜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那你就看一下宋襄公称霸的故事吧!关于宋襄公的故事,我真的不愿意评说,他是第一个提出“仁义无敌”,靠仁义称霸的君主,因此得到了后世儒生的肯定,在儒家的支持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说句实在的,他的霸业就是骗孩子的。不过在后世儒生的美化下,宋襄公靠仁义称霸的故事还是可以参考一下。

  • 古代的皇权到底靠什么维持,手底下那么多人都会服他吗,尤其是手握军权的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皇权到底靠什么维持?不同的朝代,皇帝维持皇权依靠的政治制度不同。在奴隶制的周朝,周天子通过“分封制”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把天下划分成若干个小国,把治理小国者封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独立王国中行使中央赋予的各种权力,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可以自己收税,并且允许世袭。诸侯们得到了权益,自然而

  • 我国古代是如何进行人才招聘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想要获得人才非常难,因为读书人太少,知识基本被垄断。所以在科举制度之前古代人才招聘大致只有这几种手段。一、贵族内部的人才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天子嫡长子继承天子,庶子分封诸侯;诸侯嫡长子继承诸侯,庶子分为卿大夫;卿大夫嫡长子继承爵位,庶子为士人。在这样一层层的阶级梯队下,基本上绝大部分的人才都是

  • 察举制作为古代第一个人才选拔制度,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汉代察举制可以称之为古代的“选举”制度,在两汉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两汉政治军事输送了大量人才,两汉的强盛,察举制功不可没。起源早在汉高祖刘邦曾时期,经下过一道著名的诏书,叫做《高祖求贤诏》,要求官吏应该劝贤进能。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候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