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霸王别姬的故事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霸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同时响起,原来此为张良的计谋。他知道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
项羽听后大惊,叹道:“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雅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左右见霸王别姬也都凄然泪下,莫能仰视。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而起的“楚汉之争”,项羽的妃子叫虞姬,好象是最后一场战役了,然后楚王项羽那方可能都知道自己输了,那天晚上都唱着楚歌---四面楚歌!
而项羽自己与虞姬喝酒唱歌,然后好象虞姬被他说的自杀了---有一首歌,只记得“虞姬虞姬奈若何”!在最后项羽自己也在一条什么河边自杀了!所以有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而后人就根据这个而写了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闯,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嗯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着,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着《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妄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
《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刘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扩展资料: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典故霸王别姬
谢邀
电影《霸王别姬》主要围绕两位京剧演员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从两人的经历展现出对传统文化、人性以及当时社会每个人生活状态的思考等,期间经历了民国、抗战、新中国成立以及文革等上个世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从程蝶衣的悲剧人生,看出了时代风云的变迁。
传统文化:许多人把京戏视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最能体现正宗中原文化的一种方式,一曲《霸王别姬》对京剧做了全方位展示。而电影则是选用了两位京剧演员作为基底,将他们学戏、唱戏到舞台表演一一展现了出来。从那句“不疯魔不成活”中可以看出京剧文化的魅力,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到20世纪初期北京的市井气息,街边各种小商小贩以及卖艺者,都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市井文化。影片中的建筑从四合院、花满楼妓院、老城墙等都展现了老北京的建筑风格。
人性:
一部跨越多个时代的作品,更能看出对于人性的思考,片中程蝶衣的一生经历了爱人的背叛、文革时期众人的诬陷、徒弟的反叛与欺凌等一系列人性的美好与险恶,本单纯地以为会和段小楼唱一辈子戏的程蝶衣,最终发现,师哥只是个普通人,他也要七情六欲,他也会选择背叛,相信一切皆美好的程蝶衣,在经历了无数糟粕后,最终选择了拔剑自刎。
社会的变迁:
对于程蝶衣来说,处在了中国最动荡的年代,期间经历了民国、抗战、新中国成立以及文革等一系列时间节点,他已经深深地陷入到了时代洪流中,如果没有能力被时代所淘洗,最终只能沦为牺牲品。
程蝶衣和段小楼从一代名角,从只给达官贵人献唱、到给日本军官演出再到京剧文化被时代抛弃,最终两人只能在废弃的剧院内独奏。片中还有多位配角来体现出这一点,袁四爷从一位达官贵人最终沦为刀下奴,当年叱咤京城的张公公到了新中国建立后只能沿街乞讨……
最后的程蝶衣对于世间已经厌倦了,经历了辉煌、动荡、得到、失去等一系列变故后,最终选择在戏中结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