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有什么故事?

孔子有什么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853 更新时间:2024/1/17 16:41:40

孔子塑像。,

位于大成殿内明间正中。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服,手捧镇圭,一如天子礼制。清康熙帝曾在此亲祭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礼,随从认为皇帝对一介布衣行如此大礼实有不妥,康熙说:"孔子乃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并亲书"万世师表"四字以示虔敬。

三国里的曹操是怎么爱惜人才使用人才的?

三国里的曹操是怎么爱惜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曹操的威名已经流传了千年,大多数人提到他都会想到他是一个坏人,其实政治家不能单纯以好坏来评价。曹操这个人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善于招揽人才,江湖小晓生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曹操的厉害之处了。

第一,曹操敢于优待刘备这样的枭雄。在刘备南下荆州之前,他的名声早就在中原大地上响起了。但是他向来独来独往,一看就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可是曹操喜欢刘备啊,认为刘备是一个顶尖人才,曹操希望刘备能够给他做事。在刘备拿下徐州以后,不小心又丢了徐州,曹操果断出兵灭了吕布。这个时候曹操向刘备伸出了橄榄枝,表示要刘备加入他的阵营。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到了曹操阵营以后,刘备也没有表示要归顺曹操,但是曹操却将刘备引荐给天子,不小心让刘备加官进爵,还白得了一个刘皇叔的头衔。很多人都建议曹操杀掉刘备,可是曹操觉得他足够大度,完全可以让刘备归顺自己。他甚至用徐州城和数万大军作为赌注,认为刘备会归降。且不论结果如何,他这种用人的态度,就注定了他会成功。

第二,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和侄子,曹操却依旧给张绣加官进爵。不得不说,曹操这个人很可怕。可怕到近乎冷血的地步,当年他因为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得罪了张绣同志,他把张绣的婶娘给霸占了。已经投降的张绣当晚便造反了,曹操慌乱之中才得以逃脱,而曹操的长子曹昂,还有侄子曹安民都战死了。就连曹操最信任的侍卫典韦,也因为保护曹操力战而死。曹操心里对张绣是非常愤怒的,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可是曹操并没有这么做,当张绣再次前来归降的时候,曹操甚至给他加官进爵,待他跟亲兄弟一样。我很难脑补那个时候的画面,张绣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啊曹老板,上次不小心杀了你儿子和侄子。”曹操连连摆手:“不要紧不要紧,我有这么多儿子和侄子,你随便砍!可是天下就你张绣一个啊!”于是张绣拜服曹操,为其征战终身。

第三,关羽投降的时候早就言明要走,可曹操依旧让他拜将封侯。当时刘备三兄弟在徐州的时候被打散了,没错刘备再次抛弃了他的两个老婆。关羽为了保护两位嫂嫂,不得不向曹操投降。但是关羽是有条件的,他的条件就是一旦知道了刘备的下落,那就肯定要去追随刘备。此刻的刘备是曹操的死对头,他去追随刘备岂不是成了曹操的死对头?是个人都不会答应这种无理的要求吧?但是曹操却答应了,而且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招待关羽,曹老板你这是想把关羽养胖了走不动路是吧?此外,他还报奏汉献帝,给关羽封了一个汉寿亭侯,这就厉害了。关羽的确很感动,跟刘备混了这么久,还是个马弓手,到了曹老板这里,一下子成了汉寿亭侯了!但是关羽还是要走,最最让人咋舌的地方出现了,曹操居然真的放关羽走了!曹操你是魔鬼吗?明知道关羽放出去是对付你的,你还放他走?难道你已经预感到华容道人家会饶你一命了?

第四,曹操赤脚迎许攸,许攸捏着鼻子为曹操献计。当时曹操处于跟袁绍对峙的阶段,没有人知道接下来曹操该如何出手对付袁绍。因为袁绍实在是太强大了,这不是曹操这点人马能够对付的。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许攸从袁绍那边跑了出来,他说自己要投靠曹操。外人一看,这百分百就是计谋嘛!可是曹操不这么认为,他当时刚脱了鞋准备洗脚,听到许攸来了,也没顾得上穿鞋就冲出来迎接了许攸。许攸一闻,好大一股味道:“曹老板最近没什么时间洗脚吧?”曹老板表示很无奈地点点头:“这袁绍一天不灭,脚是不敢乱洗啊!”于是许攸就连夜为曹操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和对付袁绍的办法。是不是真心对许攸好,这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戏一定要做足!

总结:曹操在那个年代的确是非常出色的好老板。跟着刘备需要吃二十年的土,跟着曹操眨眼之间就有饭吃。徐庶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他就是从刘备那边投靠曹操的。曹操待人是有几个方法的,首先就是表现得十分真诚。还是那句话,不管真不真,戏要演足了。所有人才投靠曹操的时候,都十分感动,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曹操看一看,这么看来曹操的真诚的确打动了不少人。

第二点就是待遇给的高,不管你将来能给我带来多少好处,先给你封个侯好了。这是曹操最不需要本钱的手段,毕竟皇帝在自己手里,他封侯可是又法律效应的。其他诸侯是没有这种资格的,比如关羽的汉寿亭侯就是曹操让汉献帝封的,关羽为此吹了一辈子,毕竟是官方认证的侯。第三点就是信任了,他可以让你放手去干。虽然他把刘备给看走眼了,但是他对刘备还是很放心,让他独自前往徐州放手干。曹操出征在外,常常将整个都城都交给荀一个人来打理,这本身也是一种对人才的信任,所以荀才会死心塌地为曹操干活。以上就是江湖小晓生的一点拙见,还望大家海涵评论。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有哪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呢神话不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关于才子佳人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才子佳人,当属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年早已家喻户晓。从西汉到现代,司马相如一直排在才子的榜首,他为陈阿娇写的《长门赋》得到的千两黄金搞酬,至今无人打破。某次他回到成都,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刚好赶上当地大富豪卓王孙邀请县令前去宴会,司马相如便一同前

  • 邓州五代钱王祠的数次兴亡,承载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文化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杭州西湖有钱王祠,是后人为纪念吴越王钱而建立的。吴越国历五代,八十一年,到第五代国君钱把十三州之地献给北宋后结束。邓州怎么也有五代钱王祠呢?邓州东南边境,距县城八十里的钱集村,曾有一座煊赫一时的钱王祠,周围数十棵柏树,蓊蓊郁郁,粗的须几人合抱。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好奇,钱王祠分明在西湖,怎么会出现在邓

  • 古代感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

  • 古代的名人感恩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名人感恩事例有:1、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

  • 感恩他人的故事 要古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1、漂母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

  • 与诚信有关的中国古代名人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曹刿论战》因为鲁庄公对曹刿的信任才有后面的三次击鼓而打胜仗的故事诚信胜过金金子,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闪闪发光,又有许多用的东西.但是最美的是金子吗?不,最美的是诚信.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美德.信用即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还是连接友谊的无形纽带.一个诚实的人,不论

  •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

  • 古人诚信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1、曾子杀猪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

  • 求古代关于诚信的几个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个是:城濮之战时,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二是:两家人是邻居,有一家人的墙盖在别人地里两家人就吵起来,另一家就报告在京城做官的亲戚,亲戚劝说让家人把墙退三尺在盖,另一家人见这家人主动退步,自己也把墙拆

  • 古代皇帝治国理政的书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四书五经。一般是儒家的一些经典,比如如何当皇帝,如何处理国事什么的,孔子的君父臣子、伦理道德的思想很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用来教化人民巩固统治,所以儒家思想一直被推崇,皇帝也当然要学。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