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665 更新时间:2024/1/24 16:21:21

很多影视剧里面会看到这么一个画面,就是皇帝有时候会对着大臣或者其他人称自己是“寡人”或者“孤”。看到这一幕,我想很多单身的朋友会白眼翻到天,心里面估计在想:“苍天呀,就您这还寡人,后宫佳丽三千还寡人,那我们这些单色狗怎么办。”其实不要急,皇帝自称“寡人”、“孤家”的还真不代表着什么,纯粹就是自谦可能。那小喵今天就大家来看看古代那些帝皇的自称吧。

首先我们来说的就是“寡人”。现代很多单身男女都喜欢用“孤家寡人”来自嘲,可谓是无比心酸的感觉。可是这两个称谓在古代可不是单身狗的意思,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君用来称呼自己。

孤家却坐拥天下,寡人却佳丽三千,这是什么操作?一切都是君王们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罢了。首先我们来说帝皇口里的寡人是什么个意思,寡人是指寡德之人,一般做古代帝皇的自称,主要盛行于秦朝之前。古代的皇帝称为天选之子,例如周天子,这意味着能当上皇帝君王的,都是品德优秀的人,才能受上天眷顾。但是皇帝或者诸侯王总不能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称自己优秀的天子吧,这个和周礼有所违背,那该称呼啥,那便是“寡人”或者“孤家”了。根据《战国策齐四》记载: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

可见,寡人最开始是诸侯王的自称,而孤则是诸侯国里面较弱者的自称,都是谦称。

“其实寡人孤家就是皇帝和诸侯们的自谦之称,也变相告诉天下人自己的权威是独一份的,是不可挑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君王那么喜欢称孤道寡的原因。

称孤道寡,自夸一下

孤家寡人之后就是朕了,更加的接地气称呼,这多亏了秦始皇。相信很多朋友看清代戏都会发现,这时候的皇帝不再称呼自己孤家寡人了而是称“朕”,为啥呢?难道清朝皇帝比较真实,不自夸了?这还多亏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成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功业和权威,他选了一个专门的官方称谓,那就是“皇帝”,而对于皇帝的自称他也选好了,那就是“朕”,这些都被后来的皇帝所沿用。

而在成为皇帝自称之前,“朕”单纯就是指人,秦朝之前人人都可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这就是说朕在秦朝之前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用的自称,只是秦始皇把它变成了皇帝专有的自称而已。

除了寡人孤家、朕这些现代人熟悉的字眼外,古代君王还用过这些字自称。要说我国最早的明历史,那么夏商周应该是绕不开的,而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也诞生了最早的皇帝自称,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皇帝这个称谓。那么最早的皇帝自称或者说是君王自称是啥?那就是“一人”。

这个称呼是最早的君王自称,根据《礼记玉藻》记载:“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可见那时候的天子就是自称“予一人”,就是我一人的意思,可谓有趣。

到了东周末期,周天子势力已经不能压制诸侯王的势力,于是在诸侯国楚国又诞生了一个君王的自称,不谷(也做彀)。这个名称是楚国王君的自称,意思是不够的意思,还是一个自谦之词。

楚王自称不谷

结语无论是孤家寡人还是朕等,这些帝王用来自称的词眼虽有自谦之意,可本质上却是君王权威的高高在上,真正想要告诉别人的也是权力的不可挑战,一旦被挑战,那么言语的自谦将化为杀人的剑。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关于人物孝敬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外是礼仪之邦,对内以仁治天下,而“孝”又是诸德的根本,融会于其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不管老幼,孝在中国都是随处可见的。由此,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有关人物孝敬的故事。亲尝

  • 古代的皇帝是真的迷信还是想通过迷信来控制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这样啊,话不可说全。古代封建迷信是常见现象;信佛信神信上帝都是一种信仰;皇帝可以利用天授皇权神话自己;黎民百姓大将小兵皆信皇帝是神之子;于自己威望建立和稳定统治天下是十分有利;心灵有了寄托自然抱怨祸害少一点了;神之子号令天下人人可以理解不疑;神话自己使人臣服于我心甘情愿;信仰让团体有了凝聚力更强大;

  • 关于古代名人坚持不懈的故事,短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1、头悬梁锥刺骨战国时苏秦,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他夜间读书,苦心钻研,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步上。汉代孙敬好学,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

  • 纵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什么都与迷信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不应什么都往迷信边上拉,什么都扣上迷信的大帽子,这是很气妥的,世界并非真是不黑即白。世界是丰富多彩多样的,人亦如此,并不是不是科学就是迷信。科学,迷信之外还有哲学,文化,心理等等。人会有认知错觉,也会偏激情绪,这可理解。而对一些事不做充分认知理解,就凭感观而自以为是的乱扣帽子就欠妥,给人戴高帽尚可,

  • 武则天为什么要说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呢?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先来看看弥勒佛在佛教文化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就能明白武则天为什么要极尽全力宣传自己是弥勒转世了。武则天时候所说的弥勒佛,不是我们现在经常在寺庙看到的那个挺着大肚子开怀大笑的形象。那个其实是五代时期的一个僧人,相传为弥勒转世,所以后人将其形象作为弥勒佛像。而在武则天所处的唐代,弥勒形象还是很标准的佛

  • 为什么古代君王要迁都?曾经的地方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迁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君王对于国家王朝的掌控力,提升君王自己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实力也是在提升君王自己的实力)。在古代,首都一般意味着就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代表着一个国家王朝的实力。而迁都则对于国家王朝的各个方面影响都很大,所以一般而言,君王是不会要求迁都,但历史上迁都的君

  • 历史上国家将亡的时候有没有劝皇帝殉国的臣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看到这么多人说没有,我按捺不住要跳出来,其实历史上是有臣下劝皇帝殉国的。比如著名的隋炀帝,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在照镜子的时候,曾摸着自己的脖子说:“这么好的脖子,谁会砍下它!”后来,隋炀帝的禁卫军发生哗变,他们冲进隋炀帝的宫殿,抓住了他。禁卫军诸将告诉他,大隋将亡,请皇上殉国。当时,隋炀帝看大势已

  • 古代皇帝真的都相信君权神授,信仰上天的意志吗?还是只当作是统治万民的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一个人真的明白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到处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确定性只是一种例外。那么任何一种降临在自己头上的好事,都可以说是幸运的。何况是当了皇帝呢?以明朝太祖朱元璋为例,一个到处流浪的乞丐僧人,人生居然像开挂了一样,走到了人人都羡慕的皇帝高座。丝逆袭到这种程度,如果还相信是自己能力

  • 袁世凯用了什么计策逼清帝退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云烟散去,发现窃国大盗袁世凯是文韬武略的。在逼清帝退位时,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大古代名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风范。1.对隆裕太后瞒天过海。袁世凯再次掌握北洋新军后,立马向隆裕太后哭穷,张开血盆大口,向孤儿寡母索要军饷。隆裕如实相告:国库里面也没多少银子了。袁世凯对隆裕说:孙中山的哥哥是

  • 古代的皇帝相信自己做天子是天命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先别急着下结论,不如我们走进时光隧道,穿越时间与他们面对面,听他们怎么说:刘邦:“说出来你们都不信,我不是我爸爸的儿子,你先别笑,真的!这都是我爹告诉我的,他老人家说有一天晚上突然电闪雷鸣,老爷子睁眼一看,发现一条蛟龙从我妈身边飞了出去,从那以后,我妈就怀孕然后生下了我,所以我是纯种真龙天子”!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