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哪位帝王最有传奇色彩?

历史上哪位帝王最有传奇色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293 更新时间:2024/1/23 22:33:15

说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皇帝:明孝宗。称他有传奇色彩主要有四:1、其母被灌堕胎药,未死,一奇;2、身世被发现,且能顺利继位,二奇;3、践行一夫一妻,人称穿越者,三奇;4、明朝皇帝多奇葩,他居然是例外,四奇。以下是正文。

▲明孝宗朱樘

一股清流明朝有16个皇帝,但正正经经打好皇帝这份工的,一只手就能数过来。绝大部分主儿,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的那些当家人,基本都是不务正业的奇葩。

比如,明英宗朱祁镇,像是一个失败的驴友,亲自带着人马去河北土木堡游玩,结果被蒙古人掳了去,硬是住了一年多蒙古包才坐回皇位。

明武宗朱厚照,十足一个青春期叛逆的cosplay玩家,自封大将军出去打怪,玩得不亦乐乎。皇位,差点就让给太监刘瑾了。

还有,“天下第一匠人”明熹宗朱由校木工做得贼棒,发明了折叠床,自己设计了运动馆,直接让皇宫内多少能工巧匠下岗。然而,当皇帝就是当不好。

获得后世点赞的明朝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这两位“祖”字辈之外,也就三个: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以及明孝宗朱樘(cheng)。

《明史》记载: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这三人之中,朱樘最不容易。

怎么个不容易法?

好比炒股,朱高炽、朱瞻基接盘的时候,大盘看涨,不用费力就祖国山河一片红;到了朱樘,大盘已从6000多点腰斩,相当于接了个烂摊子。形势比人强,他想稳住大盘,减缓下跌速度,需要付出十倍于上上上一任的努力。

朱樘死死护住大盘,取得了“弘治中兴”的政绩。加上他个人修养不错,恭俭有制,勤政爱民,没有常年躲起来修仙练道,也没有长期沉迷于研究龙椅的榫卯结构,而是,带头践行了一夫一妻制,废除了三宫六院。因此赢得后人的极大好感。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明朝中后期皇帝中的一股清流。

万历年间首辅大臣朱国桢曾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评价那是相当高。

选择宽容朱樘知道,自己能来到这个世界已属不易,更别说坐上皇位。所以,在他短短的36年生命旅程中,倍加珍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并时时保持感恩和宽容之心。

他爹是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最著名的事迹是专宠他的奶妈万贵妃,说晚上听不到万的打鼾声就睡不安稳,有严重的恋母癖。

父子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发生在朱樘6岁的时候。

那一年,朱见深年过三十。一天,太监张敏为他梳头,他敏感地看到了自己的白头发,哀叹一把年纪了还没儿子,以后这大好江山怎么传下去呢?

张敏伏地叩头,说:“皇上有子。”

然后,一个6岁的毛孩(胎发批地)神奇地出现在朱见深面前。几个月后,这个被赐名朱樘的孩子成为了皇太子。

几年前,被俘入宫的一个瑶族土官女儿纪氏偶遇朱见深,遂被临幸,怀上了。万贵妃知道后,千方百计加害纪氏。所幸纪氏人缘好,得到层层保护,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生下了朱樘。

因为有毒妇人万贵妃在,朱樘虽生在帝王家,却吃着百家饭长大。他的童年,相当凄惨。

成为太子后,噩运也没放开朱樘。不久,他的母亲纪氏,以及保护过他的张敏都离奇地自杀了。

当时,宫中传言四起,罪魁祸首都指向万贵妃,除了她自己不承认,而已。连国际友人来自朝鲜的使节都知道这些事,回国后一五一十八卦给了他们的国王听。

朱樘小小年纪,已饱尝宫斗戏的险恶,知道要韬光养晦、低调做人才能健康成长,不会突然早夭。

《明孝宗实录》说:“上(明孝宗)虽冲幼,极知感慕,而深自潜晦,弗自炫露。”

在他18岁那年,万贵妃挂了,几个月后,他爹跟着升天了。属于朱樘的时代到来了。

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将万家满门抄斩。万贵妃的弟弟万喜也早早写好了遗书,等着上路。

然而,他们都错判了形势。

朱樘有一千个杀万家人复仇的理由,但只有一个不杀的理由:

杀了,不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憎恶的那种人,变成了另一个万贵妃?

做好学生朱佑樘选择了宽容。

越是大权在握,越要谨慎权力滥用。越是有能力任性,越不能由着性子来。克制内敛,这一儒家教育所推崇的品性此前已内化为朱樘人格的一部分。

朱樘的人格修养,得益于他较早的、合法的取得了皇太子地位。

到了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上学接受正规教育(出阁讲学),一直到18岁即位,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规的九年义务教育。

就皇位继承人而言,越晚接受教育,可塑性越差。朱樘的几个后辈,像明穆宗朱载、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都是年过二八才上学,又都不肯坚持学习,自身文化素质跟不上,统治才能麻麻。

东宫授课老师(讲读官)都是学养深粹之人。比如,朱樘的老师之一程敏政,十岁就被称为神童,荐入翰林院读书。当时有“学问渊博程敏政,文章最好李东阳”之说。

朱樘学习的课程从孔孟诸儒的论述,到历代帝王治国的善政良策以及明朝各帝的戒饬垂训等等。凡是有利于太子人格养成和以后执政的内容无所不包。

他学习刻苦,是个懂规矩、有纪律的好学生。

据说每次写完毛笔字,都要把笔墨纸砚收拾得整整齐齐。他也不搞特殊,甚至发布红色警报也不停课,不像历史上有些太子,心情好就上两天课,心情不好就罢两个月课。

他的宽容、不记仇只报恩等品格,应该在老师讲读孔子的恕道时就埋下了种子。而他即位后的很多做法,比如从善如流、任用贤人等,肯定也从历史课上得到了示。

在一日一日的学习中,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心中也肯定有了对标的明君形象,那个人或许是汉文帝,或许是宋仁宗。

内心斗争朱樘的明君形象,在他即位那一年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那一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回国对他们的国王八个不停,一会儿说朱樘不像他爹任人唯私,而是秉持公道;一会儿说朱樘很勤勉啊,刮风下雪都照常上朝;一会儿又说朱樘节俭得很,举行国宴都不奏乐。

吊诡的是,老朱家的孩子艺术细胞、发明天赋都很发达。

朱樘喜欢写诗,爱好绘画和弹琴。据说世界上第一把牙刷也是他于1498年发明的,方法是把短硬的猪鬃插进一支骨制手把上。

比起他的后辈在宫中公然做木匠或者扮演商人做买卖,朱樘确实没那么坦然。他内心深处也不认同这些有悖帝业之事,所以时常觉得做这些事有些抬不起头,要偷偷摸摸地做。

有一次,他赐给画师吴伟几匹彩缎,但害怕大臣们知道后议论,就对吴伟说,赶紧拿去,别让那些酸腐的书生们知道。

他有时候表面上接受言官关于不要耽于声色的劝谏,私下里却对旁边的太监说,弹琴与政务有什么冲突呢,要他们多嘴。

朱樘终其一生都在与其内心蠢蠢欲动的、不务正业的念头作斗争。

他每天要自我强化五百遍“我不是爱迪生”“我不是黄公望”才能平复心情,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好皇帝。

中途迷失朱樘他爹留给他的大明帝国,在时人看来,是一个著名的烂摊子。

比如,为朱樘起草登极诏书的国务院总理(内阁首辅)万安,在朱见深时代就口碑极差,却步步上位。原因有二:一是与万贵妃攀上了宗亲;二是结交江湖术士,研究房中术,为朱见深配置春药。

朱樘上位后,万安故技重施,上了一箩筐奏疏,内容都是讲不可描述之事。

朱樘看到后,觉得机会来了,怒怼道:这难道是一个总理应该干的事吗?

随即让万安卷铺盖走人。

他爹在位时,在宫中养了大批僧道,堪称“真人遍地走,国师多如狗”。朱樘即位后,光罢遣禅师、国师、真人就有一千余人。

这一系列动作,犹如一股冲刷污垢的疾风暴雨,将“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

好景不长。

在做了七八年明君之后,朱樘慢慢变成了他爹的样子:宠信宦官、偏好佛道……大太监李广捕捉到了朱樘内心的细微变化,把那些善于炼丹、斋醮的僧道重新引入宫中。皇宫,又一次变成了寺庙与道观。

正直的大臣们略失望,纷纷上疏弹劾李广。朱樘嘴上说好,内心却有一万个不愿意,仍对李广宠信不疑。

弘治十一年(1498),李广劝朱樘在万岁山建一个毓秀亭,说此亭一建成,所有灾异跑光光。

然而,此亭一建成,成功引来了灾异。先是太康公主突然早夭,接着太皇太后周氏居住的清宁宫遭遇火灾。周氏大怒说,天天李广前李广后的,果真把灾祸招惹来了。

此刻,李广的内心是脆弱的,知道自己闯祸了,喝下毒酒就去找阎王报到。

朱樘伤心他在灵魂修炼上的引路人竟然先升天了,也不带上我。于是,派人到李广家中搜查,希望找到“教主真人修炼速成指南”之类的秘笈。

然而,没有秘笈,只发现了李广的收账本,上面记录了文武官员馈送的黄米、白米各千百石的数字。

天真的朱樘说,我去过李广家,他的仓库不大,装不了这么多粮食呀!

左右告诉朱樘,这黄米、白米不是粮食,是金银的隐语。

朱樘暴怒,感觉受了羞辱,自己的信仰竟为李广受贿和百官行贿买了单。

似乎一夜觉醒,朱樘做了个噩梦,然后在摇摆的明君与昏君之间,再次选择了前者。

然而,对于享年36岁的朱樘来说,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爱惜羽毛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

很多帝王至死不知道自己有错,朱樘是个例外。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弘治十五年(1502)之后,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朱樘重新倚重大臣,尤其是将刘大夏和戴珊两位名臣看作自己的左膀右臂,欲实现圣贤帝王的夙愿。

没有这段知错就改的经历,朱樘顶多就是一个明君沦为昏君的可惜了的反面人物。但有了这段经历铺底,朱樘就是历史上的“中兴令主”。

除了政绩,朱樘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私生活。

朱樘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据晚明学者黄景说:“时张后爱最笃,同上起居,如民间伉俪然。”

皇帝有一夫一妻制的觉悟,并不简单;还能身体力行,就更稀缺了。所以有很多人怀疑朱樘是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穿越者。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剖析朱樘,他都是一个极其爱惜羽毛的人。

明朝不像魏晋有清议,通过贵族圈子的互粉评论来肯定/否定一个人的名声。但明朝有言官制度,而且言官往往不惜死谏,用生命来说服皇帝走大道,别抄小路。

虽然遇到由着性子来的皇帝,言官就算死一百次也不足以改变皇帝的既定路线,老司机爱往哪开就往哪开。但是,万一遇到了爱惜羽毛的皇帝,结局就会不一样。

比如遇到了朱樘。

朱樘爱惜羽毛,知道怎样才能在当时以及历史上留个好名声,所以他特别克制自己的行为,即使一时行差踏错,也会掉头转向,与昨日之非我决裂,做一个言官和后世史家喜欢的皇帝。

朱樘曾说:吾不自治,谁能治吾?

搞同级监督,确实没人监督得了皇帝,只能依靠自己监督自己。但是,只要这个皇帝还有追求“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的念头,言官和史笔就能对他产生震慑和引导作用。

皇帝拥有无上权力,不爱惜羽毛就毫无畏惧,做事就任性没有下限。古往今来,多少身败名裂的一国之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皇帝只要不胡来,懂得克制,稍微规矩一点,尊重读书人和臣下,对子民枪口抬高一厘米,总之,只要他达到一个正常人的道德水准,那么,他即使没有大作为,功绩不及秦皇汉武的零头,在历史上也必定能够赢得明君的称号。而且,绝对比建立了大功绩的秦皇汉武们少争议。

克制,任何一个城市中产者都不难做到。因为权财有限,能够调动的资源有限,即便想乱来,客观条件也倒逼着你必须克制。

但有权或有钱者不一样,他们面对诱惑,并且清楚只要自己愿意就能让欲望轻易兑现。这时候,他们的克制就全然来自于内心的道德力量。

对一国之君而言,更是如此。

朱樘可以选择逃课,可以选择诛杀万家,可以选择奢靡生活,可以选择不听劝谏,可以选择公然地玩物丧志,可以选择数月数年不理政事,可以选择后宫三千……

但他通通选择了另一面。

爱惜羽毛,克制而不任性,就凭这点正能量的追求,朱樘也理应获得高度评价。

克制而不折腾,让子民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德政。古今皆然。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名人出生自带神话色彩,那么从奴隶变为帝王师的伊尹又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帝王将相出生都带有天命论的传奇神化色彩。帝王之师伊尹,也有传奇出生故事。伊尹母居伊水岸边,有孕在身,晚梦神人给她说,春米臼出水向东走,千万不要回头看。第二天,春米果然臼出水了。她把神说的话告诉邻居,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相信的就跟她走了,不相信的就留在家里。她向东走了十多里路,还

  • 朱元璋家族是怎么奴役人民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你好!我是怒江潮,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朱元璋家族对人民的奴役是历代王朝中最严重、最可怕的,这是由朱姓大明王朝的宗亲制度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待遇丰厚2、人炸3、贪得无厌4、为非作歹【待遇丰厚】皇室成员即便出了五服也被皇族承认。并享受相应的待遇。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全部分封为亲王,并

  • 帝王谥号是仁好还是孝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在庙号中,“仁”比“孝”要高一个档次。很高兴今天和大家聊聊古代帝王的庙号。先纠正一下,那些“仁宗”、“孝宗”之类的是庙号,而不是谥号。咱们来举几个例子。汉武帝本名:刘彻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汉宣帝时给上的)在汉朝时候,谥号是很注重的,我们现在称汉武帝,后世一般是称谥。到了唐朝以后,皇帝死了以后,

  • 古代奴婢社会地位低下,处境有多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封建社会,妇女本来就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而身为伺候人的奴婢,其悲惨处境可想而知,尤其是婢女更为悲惨。历史上,很多婢女被视为玩物和工具,而备受其主子肆意欺凌和悔辱。她们的处境究竟如何呢?在唐代,许多家婢成为王侯与士大夫消遣取乐的玩物。据《天宝遗事》记载,岐王在年轻时,贪恋女色,轻薄婢女。每到寒冬来

  •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出自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原文是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有书君觉得如果只是心里对异性有性、欲的渴求,但行动上并未超越法理与道德的界线,就不能算淫,必然社会上就没有好人了。对于孝顺

  • 古代大部分的皇帝为何让太监伺候自己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皇权统治者都有太监的身影纯在。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所设立的太监体制不一样。中国古代皇宫中,太监这个体制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它们一直存在着,这就是太监这个体制的特殊性。在明清两代,太监的数量高峰时多达万余人。而明清两朝的太监制度大致属同出一辙、略有更迭而已。所以我们就从年代是比较贴近我

  • 古人为什么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礼制度以三年为限,至今有的地区农村仍然保持着这一习俗,如家中有了丧事,三年内不贴喜联、不举办喜庆活动等;三年之内,对去世的老人,每年到祭日都要去祭奠,三年后才真正除孝,一切恢复正常。这一礼制是好是坏,历史上多有争议,也多有修改,但时至今日,仍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世代延续

  • 古代君王“立子杀母”,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何依据?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立子杀母”,就是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亲生母亲就要被“赐死”。目的当然也很明显,防止“主少母壮”,窃国专权。(巫蛊之祸)这个事情,首先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晚年猜疑心很重,对谁都不信任。“巫蛊之祸”的时候,太子刘据被逼自杀,算是历史上一大冤案了。刘据死后,汉武帝还是要寻找继承人的啊,于是他想到

  • 四大名著里面哪本书讲的是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四本书都有无形的孝在,比如水浒传里面李逵为代表,这是一个大孝子背母亲上山享福时不幸母亲被老虎吃了,痛杀老虎。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次次救师父唐僧,次次争着去化缘解决师父饥饿问题这就是孝顺,纵然有七十二变也没有戏弄师父,这就是孝顺。三国演义里孙权嫁妹,孙母做主将孙尚香嫁刘备,虽然不愿意也不敢违抗母命,也不敢

  • 诛吕之乱后,汉文帝刘恒可以当皇帝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吕后把控朝政很稳定,也很强势,但是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分封诸吕,这动摇了刘邦建国初年白马之盟规定的“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引起了很多刘氏宗族及功臣的不满。吕后死后,发生了周勃诛吕的事件,吕氏覆灭。在消灭诛吕的过程中,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的儿子,继任齐王的刘襄及其弟时在长安的朱虚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