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帝王谥号是仁好还是孝好?

帝王谥号是仁好还是孝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900 更新时间:2024/1/28 5:58:12

在庙号中,“仁”比“孝”要高一个档次。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聊聊古代帝王的庙号。

先纠正一下,那些“仁宗”、“孝宗”之类的是庙号,而不是谥号。

咱们来举几个例子。

汉武帝

本名:刘彻

谥号:孝武皇帝

庙号:世宗(汉宣帝时给上的)

在汉朝时候,谥号是很注重的,我们现在称汉武帝,后世一般是称谥。

到了唐朝以后,皇帝死了以后,谥号上得太多,就不值钱了,庙号就贵重起来了。举个例子:

本名:李世民

庙号:太宗

谥号:

1.文皇帝(初谥)

2.文武圣皇帝(674年,唐高宗李治加谥)

3.文武大圣皇帝(749年,唐玄宗加谥)

4.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754年,唐玄宗加谥)

大家看,谥号一大串,不严肃了,称“大圣”了。不注意的还以为李世民和孙悟空在水帘洞结拜过。大家再称谥就很不方便了,就改称庙号,叫他“唐太宗”。

这个坏习惯就沿续下来,到了宋朝也是这样,就拿宋仁宗来举个例子:

本名:赵祯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庙号:仁宗

大家看,这么长一串,能记住吗?看一遍都觉得心烦。

即然谥号搞得这么乱七八糟,缺乏严肃性,对于死去的皇帝来说,庙号反而更能体现一个皇帝的功业,就更重要了。

咱们把范围综小一点,主要就说几个代表性的皇帝,集中在宋明两代:宋仁宗、宋孝宗、明仁宗、明孝宗。

一、宋仁宗

喜欢的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宋仁宗赵桢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皇帝,宽厚待人,对文武大臣甚至宫女太监都非常和善,宁可自己受些委屈,也不愿意麻烦别人。宋仁宗主政时期,生活俭朴,爱惜民力,朝廷人才济济,国家蒸蒸日上,边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他死后,举国悲伤,老百姓痛哭失声,连辽国皇帝都悲伤得难以自己,为他戴孝。

这样的好皇帝非常罕有,是宋朝最仁慈善良的有道明君。宋朝的祖制,士大夫不因言获罪,死后,大臣们都是文人,非常怀念他,为他议谥。

《宋大诏令集卷八》记载:

大家认为:“仁者圣人”

,赵桢从品质和功绩方面担当得起这个“仁”字,为赵桢上庙号为:仁宗。

二、再来说说宋孝宗。

本名:赵(念shèn),初名伯琮,是赵匡胤七世孙,被宋高宗收养后改名为瑗,赐名玮。

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庙号:孝宗

从赵开始,宋朝的皇位重归于太祖一系。赵是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皇帝,“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即皇帝位以后,赵为岳飞平反,昭雪了冤案。赵提拔和起用了很多主战派的人士,立志北进,要收复中原。

赵大力整顿国家的吏治,裁汰了很多冗官,并对贪腐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使朝政转向清明,在宋孝宗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定,后世称之为“乾淳之治”。

赵受到众人的爱戴,死后群臣议谥。《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一乙集壬午内禅志》记载:

群臣认为,

赵是个有为之君,执政期间,国力上升,一日三朝,很勤政,是“天子之孝”,对宋高宗赵构“问安视膳”,尽到了礼数。所以,庙号为“孝宗”。

宋孝宗赵也是宋朝少有的好皇帝,比他那个混账干老子赵构要强得多。

三、再来说说明仁宗。

本名:朱高炽

年号:洪熙

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昭”字)

庙号:仁宗

明朝稍微有点人性的皇帝都活不长,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死了,只有47岁。

在他执政的短短时间内,朱高炽的施政作为与宋仁宗很类似,废除了朱棣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策,赦免了建文帝的旧忠,解放了他们的家属,还对士大夫优待,纳谏如流。国家也不再胡折腾了。清修《明史》对他评价特别高,甚至在史书上搞假说:如果他能多几年,肯定能创造出丰功伟绩。但按照明粉理论,《明史》一个字都不能信,所以,我只好认为对这位皇帝所有的赞誉都纯粹是胡扯淡。

因为心怀仁德,宽和施政,因此朱高炽的庙号为“仁宗”,而他的谥号为“昭”。因为按照谥法解:

明仁宗身体肥胖,行动不方便,“容仪恭美”就谈不上了,谥号“昭”指的是他圣闻周达、圣问达道,是个有道明君。

四、最后来说说明孝宗。

本名:朱樘

年号:弘治

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庙号:孝宗

由于祖宗杀孽太重,仍然是明朝的特色:但凡是有点良心,能干点人事的皇帝都短寿。朱樘也不例外,活了36岁。

朱樘这个人心地善良,性格也很宽仁,生活节俭,也很勤政,重司法,开言路,清腐败,驱奸佞,励精图治,任用了王恕和刘大夏等忠直之士。他在位时期,朝廷风气扭转,国家基本上安定,后世称为“弘治中兴”,对他评价特别高:

拿他与汉文帝和宋仁宗相提并论。

和宋孝宗赵一样,朱樘的特点也是:孝顺、贤明、勤政、优待士大夫。所以上庙号为“孝宗”

明孝宗的谥号最重要的是“敬”字。

明武宗实录中,大臣们对明孝宗进行谥议:

但这个“敬”不是太好,南朝梁国末代皇帝萧方智,在位两年,退位后即被杀害,谥号为“敬”。唐敬宗也死于非命。不知道这些大臣是不是对明孝宗的死亡有所暗示。

总的来说,有明一朝,明孝宗朱樘算是个最好的皇帝了。我对明朝整体非常反感,经常批判他们,但对明孝宗也基本上没有什么贬低。

仁,发自于心,为天下;孝,行之于道,为人伦。所以,“仁”比“孝”要更高一个层次。

谥号,是古代臣子对帝王生前所作所为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评价,特别是在唐朝以前,谥号对帝王的生平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那个时候的谥号大概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褒谥(如文武景宣等);平谥(如哀悼怀愍);恶谥(如灵厉幽隐)。

唐朝以后随着谥号越来越长,其中的溢美之词越来越多,不仅令后世读起来越发晦涩拗口,也逐渐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忠实客观记录”作用。所以用庙号,年号(明清)来代称帝王的形式开始出现。

在这里要稍微提一下,谥号和庙号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我国在唐以前是不那么注重庙号,甚至对国君帝王死后能否拥有庙号是持非常严谨审慎的态度的。这一点在西汉就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西汉前后共历十一帝,有资格获得庙号的仅有汉高帝刘邦(高祖),文帝(太宗),武帝(世宗)和宣帝(中宗)。

△汉高祖刘邦

回归到题主的问题本身,在早期的谥号中是没有“仁”这个字的。而“仁”字运用的最多的地方是庙号,如宋仁宗(北宋),辽仁宗,元仁宗,明仁宗等。

△宋仁宗

“孝”字则恰恰相反,和“仁”字比起来,它很早就是常用的谥号备选字之一,且出现频率非常高。如先秦时期有周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谥号制度曾有过短暂的废除,但是在西汉又得到恢复。同时在后人编写的纪年表中各朝帝王谥号中能看到“孝”字的还有刘宋孝武帝,北魏孝文帝,东魏孝静帝等。

实质上从西汉开始,“孝”字似乎就成了帝王们谥号中的必用字。看过《史记》或者《汉书》的朋友们应该会发现,西汉十一帝,除了汉高帝刘邦外,剩下的十帝谥号前都有“孝”字。

△西汉孝文帝

从此以后的历朝帝王的谥号中几乎都必有“孝”字。只是把它的位置放在最后,颇有些压轴的意味。这里我简单举几个例子大家就会看得明白,梁太祖朱温谥号为“神武元圣孝”皇帝,唐庄宗李存勖的谥号为“光圣神闵孝”皇帝,晋高祖石敬瑭的谥号为“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但无论是把“孝”字放在谥号最前面还是最后面,个人认为跟我国极其推崇“孝道”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也产生了许多跟孝有关的典故俗语,最著名的莫过于“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

“孝”作为人伦关系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点,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非常巨大维护推动作用,不同当今社会,在古代“不孝”是可以被处以极刑的重罪,属于“十恶不赦”的范畴。而我国古代封建帝王也常常把“忠”和“孝”联系在一起,把两者作为最伟大最崇高的品质来宣扬。

中国人历来深知“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帝王家作为人间第一等自然要起到一种表率作用,而把“孝”字融入到谥号,庙号中也许正是为人表率的体现。

好了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我是烽烟,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的大拇指“凭天行”,涉猎广泛、擅长五代十国、小说创作,立志讲好中国故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奴婢社会地位低下,处境有多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封建社会,妇女本来就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而身为伺候人的奴婢,其悲惨处境可想而知,尤其是婢女更为悲惨。历史上,很多婢女被视为玩物和工具,而备受其主子肆意欺凌和悔辱。她们的处境究竟如何呢?在唐代,许多家婢成为王侯与士大夫消遣取乐的玩物。据《天宝遗事》记载,岐王在年轻时,贪恋女色,轻薄婢女。每到寒冬来

  •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出自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原文是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有书君觉得如果只是心里对异性有性、欲的渴求,但行动上并未超越法理与道德的界线,就不能算淫,必然社会上就没有好人了。对于孝顺

  • 古代大部分的皇帝为何让太监伺候自己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皇权统治者都有太监的身影纯在。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所设立的太监体制不一样。中国古代皇宫中,太监这个体制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它们一直存在着,这就是太监这个体制的特殊性。在明清两代,太监的数量高峰时多达万余人。而明清两朝的太监制度大致属同出一辙、略有更迭而已。所以我们就从年代是比较贴近我

  • 古人为什么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礼制度以三年为限,至今有的地区农村仍然保持着这一习俗,如家中有了丧事,三年内不贴喜联、不举办喜庆活动等;三年之内,对去世的老人,每年到祭日都要去祭奠,三年后才真正除孝,一切恢复正常。这一礼制是好是坏,历史上多有争议,也多有修改,但时至今日,仍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世代延续

  • 古代君王“立子杀母”,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何依据?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立子杀母”,就是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亲生母亲就要被“赐死”。目的当然也很明显,防止“主少母壮”,窃国专权。(巫蛊之祸)这个事情,首先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晚年猜疑心很重,对谁都不信任。“巫蛊之祸”的时候,太子刘据被逼自杀,算是历史上一大冤案了。刘据死后,汉武帝还是要寻找继承人的啊,于是他想到

  • 四大名著里面哪本书讲的是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四本书都有无形的孝在,比如水浒传里面李逵为代表,这是一个大孝子背母亲上山享福时不幸母亲被老虎吃了,痛杀老虎。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次次救师父唐僧,次次争着去化缘解决师父饥饿问题这就是孝顺,纵然有七十二变也没有戏弄师父,这就是孝顺。三国演义里孙权嫁妹,孙母做主将孙尚香嫁刘备,虽然不愿意也不敢违抗母命,也不敢

  • 诛吕之乱后,汉文帝刘恒可以当皇帝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吕后把控朝政很稳定,也很强势,但是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分封诸吕,这动摇了刘邦建国初年白马之盟规定的“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引起了很多刘氏宗族及功臣的不满。吕后死后,发生了周勃诛吕的事件,吕氏覆灭。在消灭诛吕的过程中,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的儿子,继任齐王的刘襄及其弟时在长安的朱虚侯

  • 历史上古罗马人利用奴隶做些什么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罗马,人的出身真的很重要,绝对是出生家庭决定命运,如果是生在贵族家庭,一辈子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衣食无忧,如果是生在奴隶家庭,一辈子不停的工作翻身的可能几乎为零,而且要世世代代为奴隶。那时候奴隶基本都是奴隶主通过奴隶市场廉价买来的,或者通过打胜仗俘虏而来的,一经买来或俘虏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

  • 为什么喜欢称呼隋朝以前的皇帝都是xx帝,而从唐以后,都是习惯称xx祖xx宗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这实际上是皇帝庙号、谥号和年号的问题。像宋太祖、唐中宗、明成祖等属于庙号;汉武帝、隋炀帝等属于谥号;康熙、乾隆、正德等属于年号。那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称谓不用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庙号、谥号、年号庙号:庙号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家族祭祀,起源于商朝,但周朝、秦朝被废止,一直到汉朝才逐渐被恢复。汉朝时庙号的授予

  • 历史上有哪些浪子回头的故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浪子回头一般说的是不务正业的改邪归正。周处,是西晋的大臣。他的父亲是鄱阳太守。在《晋书》中记载他,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这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还十几岁的时候,就力大过人,喜欢骑着马射箭狩猎野兽。为人不拘小节,做事任性妄为,乡亲们都把他看作患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