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是宋王朝的第4位皇帝。他性格宽厚、仁慈。他在位的41年,是文化非常繁荣的时期。
总体来说,仁宗还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宋仁宗赵祯。
一、身世极富传奇色彩。宋仁宗赵祯生于1010年。当时,赵祯的其它兄弟都夭折了,所以他就成了独子,也毫无争议成为皇位的唯一继承人。
赵祯出生时,他的父亲真宗已经40多岁了。老来得子,真宗自然非常高兴,视赵祯为掌上明珠。赵祯9岁时被立为太子。
赵祯的生母是李氏,她是真宗的皇后刘氏的侍女,因被真宗偶然宠幸怀孕后生下了赵祯。
后来,在真宗的默许下,刚刚出生的赵祯就被刘皇后抱走,对外宣称是她自己生的儿子。
刘皇后对赵祯倒是视如己出,对李氏也比较厚待。后来李氏被封为宸妃,不久就病故了。刘皇后听从了大臣的建议,厚葬了李氏。
刘皇后在世时,对于赵祯的身世,知情人都守口如瓶。直到刘皇后死后,杨太妃才对赵祯讲出他的身世。得知真相的赵祯,对刘皇后非旦不记恨,反而感恩倍至。
这件事越传越离谱,清末小说《三侠五义》当中,根据赵祯的身世,写成了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
不过真实的刘皇后并不像小说中那样阴险毒辣,但是也确实很有心计。太子册立以后,真宗渐渐沉迷于丹药,对朝政完全放手,后来刘皇后逐渐独揽朝政。
1022年,真宗驾崩,13岁的赵桢即位,他就是宋仁宗。之后刘皇后一直把持朝政12年。
二、“仁义”天下。刘太后执政12年,却没有做出任何政绩。1033年3月,刘太后病逝,24岁的仁宗才开始亲政。
1039年1月,私自搞独立的西夏要求宋朝承认西夏政权,遭到了仁宗的拒绝。2月,西夏王李元昊带兵攻打宋朝。
仁宗慌得六神无主,不过主战大臣韩琦、范仲淹等带兵打退了西夏军。
1042年9月,西夏再次派出重兵侵犯宋朝,宋军惨败。西夏军一路烧杀抢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仁宗只好求和。
不料李元昊根本不答应。直到1044年,辽国攻打西夏,西夏为了抗击辽国才答应了宋朝的求和,表示愿意称臣,不过同时也向宋朝索要巨额“岁赐”。
意思是我既然是你的臣子,你得每年向我赠达一些物资,以示“友好”。本应是称臣的西夏“孝敬”宋朝东西才对,没想到事情整个反了。
这年10月,宋朝与西夏达成合约,宋每年赐给西夏丝织品13万匹,白银5万两,茶叶2万斤。
看到宋好欺负,辽国也趁火打劫,在得到了跟夏差不多的待遇后,才肯罢休。
这真是人善被人欺!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宋每年给西夏和辽国的巨额财物,都转嫁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
三、热衷文化建设。仁宗热爱读书、练字。他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他的书法遒劲有力,在宋朝皇帝中堪称翘楚。
仁宗对文人非常尊重。朝廷官员中文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中,“宋六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都生活在仁宗时期。
宋代还出了中国历史上许多的名臣,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包拯、梅尧臣等。
宋词也在仁宗时期大放异彩。苏轼的豪放派与欧阳修、柳永等人的婉约派并展风采,这些在历朝历代中也是少有。
这个时期的进士沈括,是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闻名于世。中国古代的几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出现在仁宗时期。
仁宗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便于携带和流通,它的产生是货币史的一大进步,更是当时经济繁荣的体现。
四、不彻底的改革家。
仁宗善于提拔人才,但也出现了许多弊端。每届科举录取数千人,仁宗统治时期,官员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为了防御外族入侵,军队人数从真宗时期的40万增加到80多万人,公务人员增多,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仁宗又加重赋税,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等人的建议,推行改革。
不过,这些改革措施损害了贵族的利益,遭到守旧派强烈反对,又加上农民起义、蝗灾等天灾人祸。
焦头烂额的仁宗转而反对新政,将改革领袖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贬到外地。
仁宗一生无子嗣,直到1062年他才无奈地立他的堂侄为太子。之后他继续过上了舞文弄墨的日子。1063年3月仁宗病逝,终年54岁。
宋仁宗在位41年,是两宋皇帝中享国最长的。他身世坎坷,也曾迷惘,也曾因为“仁慈”,向外族低头求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捐税。
他虽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却为各种人才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文化在他统治时期空前繁荣。
他短暂的改革没有改变宋朝衰落的趋势,却以“仁治”赢得了民心。在中国历史上,宋仁宗也算得上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说到宋朝的皇帝,先谈谈宋朝,宋朝是一个温和的朝代,一个繁华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懦弱的朝代,说他温和是因为宋朝终其始末没有杀过一个士大夫,不像后面明清时期,不是文字狱的大兴,就是构陷文官的下狱。
宋朝的皇帝对自己的权利把握最为精妙,他将皇权分出一部分让士大夫去制衡,同时又让士大夫受制于皇权,使国家权利平衡在一个合适的水平线,同时为了防止像唐末节度使权利过大,导致各地割据的情况的再次出现,宋朝对于兵权和将领的权力看的太重,这让士大夫从中崛起,而这也是宋朝重文轻武风气盛行的根源所在,所以宋朝是一个温和的时代。
宋朝,是历朝历代征兵最多的王朝,但它却无法应对对辽的战争,夺回丢失的燕云十六州,导致自身不得不派重兵在边境防守,所以宋朝是一个懦弱的朝代。说大宋繁华是因为工商业的发达,让这个朝代工商业发展十分的迅速,但是工商业的发达,导致小农经济体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很多人不得不从商来以此养家糊口这就是宋朝。
而正是这样一个朝代,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皇帝,在这些皇帝中宋仁宗算是最为仁德一个。
宋仁宗--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表现于外表,他是一个用一生去诠释了什么叫做仁德的皇帝,连后来的康熙乾隆皇帝都佩服他,他在位期间虽未有过对外的扩张的宏伟壮举,但是他对于自己父辈传下的江山,却守护的很好。
他在位几十年,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
这位帝王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这在封建时代,也算是很难得的了。因此,以往历史学家们称誉他为“守成贤主”。
“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以“仁”,尽管没有多少人喜欢当战争的牺牲品,但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忘却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
宋仁宗同时也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位期间将自己的睿智展现的很充分,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建了和谐的人文社会,为北宋的“极盛”时代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庆历新政,一个为民谋福祉的政策但是它的实行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阻挠,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并且败得很彻底,但这从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了仁宗的睿智,在事态并未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宋仁宗便及时停止了改革,悬崖勒马。
虽然停止改革的理由很可笑,但是他不得不这么做,如果他像后面神宗在位时那样的优柔寡断,态度不明确,最后只会剩下人头滚滚,庆历新政的失败也使他暂时放下了革新的念头,因为他知道如果再这样改革下去,朝堂就不会稳固,再加上外敌环伺,会影响国家的根本。
同时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还将自己亦师亦友的范仲淹下放了,并且赶出了中枢,哪怕他知道范仲淹这是个不可能会结党的忠臣,知道这是个济世之臣,他也无可奈何,这也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无奈和必要的牺牲。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更为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出现了“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的景象。
史书记载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得知死讯大为惊讶,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终其一生,为国为民。在位期间,使得北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家太平,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本来这样一个盛世,足以支撑一位帝王奢侈的生活,但是宋仁宗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没有耽于享乐,反而倡导节俭。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家,尽心尽力,真正得做到了一个“为人君,止于仁”的皇帝。